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C0322)

作品数:8 被引量:92H指数:5
相关作者:刘红柏卢彤岩徐连伟孙大江赵吉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史氏鲟
  • 4篇蛋白
  • 4篇免疫
  • 4篇达氟沙星
  • 3篇球蛋白
  • 3篇免疫球蛋白
  • 3篇抗氧化
  • 2篇施氏鲟
  • 2篇重链
  • 2篇抗氧化功能
  • 2篇肝脏
  • 1篇蛋白含量
  • 1篇多样性
  • 1篇血浆蛋白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免疫
  • 1篇血清免疫球蛋...
  • 1篇中华鲟
  • 1篇特性分析
  • 1篇转氨酶

机构

  • 8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哈尔滨市农业...
  • 1篇海南大学
  • 1篇黑龙江省中医...

作者

  • 7篇刘红柏
  • 5篇卢彤岩
  • 4篇徐连伟
  • 3篇孙大江
  • 3篇赵吉伟
  • 2篇杨雨辉
  • 2篇王荻
  • 2篇叶继丹
  • 1篇佟恒敏
  • 1篇张春燕
  • 1篇白秀娟
  • 1篇张颖

传媒

  • 2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Curren...
  • 1篇遗传
  • 1篇大连水产学院...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芪对史氏鲟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的影响被引量:53
2006年
采用灌服的方法研究了黄芪Astragalus m em branaceus水煎剂对1+龄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分3组进行,每组放史氏鲟10尾,每日灌服1次黄芪水煎剂,剂量均按每100 g鱼体重灌服0.3 mL药液,相当于黄芪(干物质)的用量为日投喂饲料重量的0.5%(A组)、1.0%(B组)和2.0%(C组),对照组鱼灌服蒸馏水。结果显示:A组和B组的史氏鲟被灌服黄芪水煎剂后,血浆及各组织中的溶菌酶含量呈升高的趋势,C组鱼的不同组织变化不一,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史氏鲟血浆中的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无显著变化,但B组和C组史氏鲟肝脏中的NO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C组史氏鲟肝脏中的NOS活性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史氏鲟血浆及肝脏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有增强作用,尤其B组鱼的SOD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黄芪能显著降低史氏鲟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史氏鲟的抗氧化能力。
刘红柏卢彤岩张春燕孙大江白秀娟
关键词:史氏鲟免疫抗氧化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采用经口灌服的方法,分别用20、50和100 mg.kg-1达氟沙星对施氏鲟连续给药20 d(每天1次),并于给药后第5、10、15和20天测定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对肝脏和血清溶菌酶含量有抑制作用;20和50 mg.kg-1组对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先诱导后抑制,100 mg.kg-1组则始终表现抑制作用;该药使白细胞数量和细胞吞噬百分比降低,但对白细胞吞噬指数及肝脏和脾脏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可见,达氟沙星使施氏鲟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但对免疫器官的生长指数没有明显的影响.
徐连伟卢彤岩
关键词:施氏鲟达氟沙星非特异性免疫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及肝脏蛋白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用不同剂量(20, 50, 100mg/kg)的达氟沙星连续口灌史氏鲟,于首次给药后的第 5, 10, 15, 20天采集其血液和肝脏,用考马斯亮兰试剂盒测定血浆蛋白和肝脏蛋白含量。结果表明:达氟沙星对史氏鲟血浆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对肝脏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各剂量组肝脏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但仅第 20天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自给药后第 5天各剂量组史氏鲟肝脏蛋白含量下降较明显,随给药时间延长, 20mg/kg组史氏鲟肝脏蛋白含量逐渐升高, 50mg/kg剂量组和 100mg/kg剂量组史氏鲟肝脏蛋白含量先升后降,其中 100mg/kg剂量组下降较为明显。
徐连伟卢彤岩刘红柏赵吉伟
关键词:肝脏蛋白含量血浆蛋白给药史氏鲟达氟沙星
达氟沙星对施氏鲟肝脏抗氧化功能和转氨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05年
分别用20、50、100mg/(kg体重)3个剂量的达氟沙星(Danofloxacin)水溶液连续口灌施氏鲟(Acipenserscherensckii)20d,并于给药后第5、10、15、20天用试剂盒测定肝脏SOD、CAT、GOT和GPT的活性及MDA和NO的含量。施氏鲟体重75~95g。结果表明,短时间内给药后(5天),100mg/(kg体重)组SO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显著(P<0 01)。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第10、15天),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SOD酶活性均保持在较高活性(P<0 01)。至第20天,各实验组SOD活性呈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给药后第5天时,各实验组CAT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至第10、15天时,50、100mg/(kg体重)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给药后第20天,仅100mg/(kg体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第5、10、15、20天时,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GPT和GOT活性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仅在相同实验组内随着时间的改变有些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第5、10、15、20天各剂量组MDA含量均无显著的变化。20、50mg/(kg体重)组在第5、10、15天时有所降低,但至第20天时均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100mg/(kg体重)组至第15天降至最低,但实验结束时反而明显高于对照及其他实验组。从实验结果看,在实验第5、10、15、20天,各实验组施氏鲟肝脏NO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结果表明。
卢彤岩徐连伟刘红柏叶继丹赵吉伟孙大江
关键词:施氏鲟达氟沙星抗氧化功能转氨酶
达氟沙星对史氏鲟红细胞抗氧化功能及微核形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2004年5月至7月间,用20mg.kg-1、50mg.kg-1和100mg.kg-1剂量对史氏鲟经口灌服达氟沙星20d,分别于第5、10、15和20天定红细胞SOD、CAT、Na+、K+-ATP酶、GST、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以评价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抗氧化防御功能的影响,同时进行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第5天各实验组红细胞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红细胞中CA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改变。实验第20天时100mg.kg-1剂量组GSH-PX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P<0.05);GST活性及MDA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达氟沙星在实验剂量内对史氏鲟红细胞核微核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核异常率呈明显升高。
卢彤岩徐连伟刘红柏赵吉伟杨雨辉佟恒敏
关键词:史氏鲟红细胞抗氧化微核达氟沙星
中华鲟、史氏鲟及达氏鳇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采用饱和硫酸氨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的方法,首次分别纯化制备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琼扩实验等方法对其Ig及Ig亚单位的分子量和部分特性进行了分析。PAGE及SDS-PAGE的结果显示:史氏鲟,中华鲟和达氏鳇IgM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67kD,896kD和924kD;3种鲟鱼Ig的重链分子量均为88kD,都具有29kD的轻链,其中达氏鳇还另有一分子量约为26kD的轻链蛋白。分子量的测定及计算结果显示鲟鱼的Ig为四聚体。Western blotting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鲟鱼Ig的重链与其Ig具有同样的抗原性,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可被兔抗鲟Ig多克隆抗体所识别,而轻链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则呈阴性。免疫沉淀反应的结果显示,3种鲟鱼的血清及其Ig与相互之间的兔抗Ig血清有免疫沉淀反应,但与兔抗鲤Ig血清无免疫沉淀反应,这表明3种鲟科鱼类的Ig在结构和序列上是较为相似的,而与鲤鱼等高等硬骨鱼类的Ig存在较大的差别。
刘红柏张颖杨雨辉叶继丹孙大江
关键词:史氏鲟达氏鳇中华鲟免疫球蛋白
5种鲟鱼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序列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为了探讨几种鲟鱼免疫球蛋白(IgM)所包含的信息与其亲缘和进化之间的关系,分别对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i)、小体鲟(A.ruthenus)、施氏鲟(A.schrenckii)、中华鲟(A.sinensis)和欧鳇(Husohuso)的IgM重链(IgH)恒定区进行了研究。采用RT-PCR的方法对IgH核酸序列进行了克隆,通过软件获得了相应的IgH氨基酸序列。在分别对这5种鲟鱼免疫球蛋白重链恒定区4个区(CH1~CH4)进行研究后发现,其CH4区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通过对CH4区序列氨基酸变异期望值(Kaa),物种分化时间(T)及物种间系统进化树(PhylogeneticTree)等参数的分析,将克隆的5种鲟鱼IgH恒定区序列与已发表的西伯利亚鲟同源序列比对(源于NCBI序列)后发现:西伯利亚鲟与俄罗斯鲟、施氏鲟与欧鳇、小体鲟各构成一个分支,并与中华鲟相对。实验结果从体液免疫系统的演化这个角度,反映了被研究的鲟鱼物种间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及进化关系之间的联系。
王荻刘红柏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重链鲟鱼进化关系
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序列及多样性被引量:2
2006年
为了研究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的组织结构和多样性,采用RTPCR技术从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脾脏总RNA中获得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cDNA克隆,随机挑取31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所有序列相同率高于75%,前导肽相同率高于90%,应属于同1个VH家族。其变异主要存在于互补性决定区,特别是CDR3区。在D片段序列中发现大量保守的基因序列(motif)。并发现多个VH基因片段可以共用一个J片段的现象。在基因组DNA重排过程中,VH片段可以与任意的D和J片段结合。此外,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的VH,D和J片段的随机重排外,外切核酸酶作用,以及在重排位点大量N,P片段的插入现象,都大大增加了鲟鱼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刘红柏王荻
关键词:史氏鲟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多样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