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05563)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高梁斌李健颜登鲁张志谭平先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椎间盘
  • 4篇突出症
  • 4篇退变
  • 4篇椎间盘突出
  • 4篇椎间盘突出症
  • 4篇颈椎
  • 4篇颈椎间盘
  • 4篇颈椎间盘突出
  • 4篇颈椎间盘突出...
  • 3篇退变性
  • 2篇髓核
  • 2篇髓核成形
  • 2篇盘移位
  • 2篇皮穿刺
  • 2篇椎间盘移位
  • 2篇细胞
  • 2篇经皮穿刺
  • 2篇白细胞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1...

机构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作者

  • 5篇颜登鲁
  • 5篇李健
  • 5篇高梁斌
  • 4篇张志
  • 2篇张在恒
  • 2篇谭平先
  • 1篇胡涛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nucleoplasty,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2005年6月因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N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间隙分为两组:单间隙组(A组)34例,多间隙组(B组)30例。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评分标准(17分制并计算改善率),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24个月,A组平均14.1±3.7个月,B组平均13.9±3.8个月,A组术前JOA评分为9.19±2.64分,术后为14.37±1.42分,改善率为66.3%;B组术前JOA评分为8.89±2.31分,术后为14.33±1.28分,改善率为67.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
颜登鲁朱豪东胡涛李健高梁斌张志
关键词:经皮穿刺髓核成形术
白细胞介素-1β作用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制作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用下椎间盘退变(IVDD)的动物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两组。IL-1β组(IL组),椎间盘内(L3~4、L4~5、L5~6)注射20μL(10ng/mL)IL-1β;力学组(ME组),咬除椎体棘突及一侧上下关节突。IL组动物椎间盘(T12~L1、L1~2、L2~3)作为对照组(SH组)。各组分别于术后6周及12周分批处死。HE染色在偏差显微镜下进行椎间盘组织观察;透射电镜观察椎间盘组织超微结构。结果:标本大体形态学变化IL组与ME组在6周及12周时椎间盘髓核组织外观基本一致,呈现退变性改变;SH组6周与12周时椎间盘髓核组织外观基本一致,椎间盘退变不明显。HE染色显微镜下椎间盘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IL组与ME组在6周与12周时髓核组织呈现退变性改变,SH组6周与12周时椎间盘退变不明显。透射电镜下椎间盘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IL组与ME组的变化基本相似,6周时椎间盘细胞呈现退变性改变,12周时加重。SH组椎间盘髓核细胞及纤维环细胞在6周与12周时均无明显退变。结论:IL-1β作用下IVDD动物模型与外力作用下IVDD相似,成功建立了IL-1β作用下的IVDD动物模型。
颜登鲁李健高梁斌张志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β髓核内注射对金属蛋白酶3及P物质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髓核内注射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P物质(SP)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IL-1β组(IL组),椎间盘内(L3~4、L4~5、L5~6)注射20μL(10ng/mL)IL-1β;力学组(ME组),咬除椎体棘突及一侧上下关节突。IL组动物T12~L1、L1~2、L2~3椎间盘作为对照组(SH组)。术后6周及12周分批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椎间盘髓核内MMP3表达及纤维环内SP表达。结果:IL组与ME组中均发现MMP3及SP阳性细胞,随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SH组各阶段很少发现MMP3及SP免疫反应阳性物。在6和12周时MMP3表达水平IL组与ME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IL组与SH组、ME组与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6与12周组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6和12周时SP表达水平IL组与ME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IL组与SH组,ME组与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组6与12周组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椎间盘内注射IL-1β可使髓核中MMP3阳性细胞及纤维环中SP阳性细胞表达且显著增高。
颜登鲁李健高梁斌张志
关键词:疾病模型P物质
经皮髓核成形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2008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PCN)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因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N治疗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等离子刀头断裂1例,改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切吸术(PCD)手术;其余手术均成功。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日本矫形外科评分(JO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30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手术前后颈椎稳定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CN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好;PCN不会造成颈椎失稳。
颜登鲁李健胡涛高梁斌张志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经皮髓核成形术与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 比较经皮髓核成形术与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行经皮髓核成形术42例(PCN组),经皮椎间盘切除术38例(PCD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等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26个月,PCN组平均(12±5)个月;PCD组平均(12±4)个月。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手术时间有显著差异(t=-21.70,P=0.000);两组手术临床效果(JOA评分)经自身配对t检验显示均有显著性差异(PCN:t=14.05,P=0.000;PCD:t=-14.79,P=0.000),即两组均有效;两组手术临床效果(Williams评分)经Kruskal-Wallis检验无显著差异(z=-0.377,P=0.706,〉0.05),即两组临床效果相似。两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颈椎稳定性手术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髓核成形术与经皮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李健颜登鲁高梁斌谭平先张在恒张志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颈椎椎间盘切除髓核成形
经皮穿刺髓核切除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切除术(percutaneouscervicaldiscectomy,PCD)治疗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 ̄2003年12月因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D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椎间盘退变的程度根据MRI分为中度组(mediandegenera-tiongroup,MDG)与重度组(severedegenerationgroup,SDG),对两组手术时间、临床效果及术后颈椎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 ̄40个月,两组手术均成功。MDG手术时间为13.72±1.46min,SDG为16.97±2.01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增高,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效果(Williams评价)MDG优于SDG,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均无颈椎不稳病例发生,各手术间隙的椎体角度位移(angulardisplacement,AD)及椎体水平位移(horizontaldisplacement,HD)手术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D适用于不同退变程度的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时手术临床疗效好;PCD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的发生。
颜登鲁李健高梁斌谭平先张在恒
关键词: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