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2116)

作品数:25 被引量:276H指数:10
相关作者:吴胜和冯文杰印森林张可喻宸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3篇冲积
  • 13篇冲积扇
  • 9篇盆地
  • 7篇断层
  • 7篇准噶尔盆地
  • 6篇准噶尔盆地西...
  • 6篇西北缘
  • 6篇北缘
  • 5篇逆断
  • 5篇逆断层
  • 4篇油气
  • 4篇油田
  • 4篇储层
  • 3篇地质
  • 3篇三叠
  • 3篇三叠系
  • 3篇克拉玛依油田
  • 2篇低渗
  • 2篇地层
  • 2篇断裂带

机构

  • 20篇中国石油大学...
  • 14篇中国石油天然...
  • 14篇中国石油大学...
  • 10篇长江大学
  • 9篇中国石油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化股份...

作者

  • 21篇吴胜和
  • 12篇冯文杰
  • 7篇印森林
  • 5篇张可
  • 4篇喻宸
  • 4篇刘忠保
  • 3篇岳大力
  • 3篇于福生
  • 3篇熊连桥
  • 3篇李俊飞
  • 3篇陈诚
  • 2篇张善严
  • 2篇伍顺伟
  • 1篇吴小军
  • 1篇许长福
  • 1篇刘岩
  • 1篇孟庆龙
  • 1篇石书缘
  • 1篇陈燕辉
  • 1篇芦凤明

传媒

  • 3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9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砂砾岩储层中黄铁矿的油气地质意义——以准噶尔盆地车60井区齐古组为例被引量:3
2017年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60井区齐古组砂砾岩储层中发育大量晶型完好的自生黄铁矿,且集中发育于泥质含量低、储层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中。前期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将这些发育黄铁矿的层段解释为泥岩隔夹层,直接导致对储集砂体连通关系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等认识出现偏差,遗漏了油藏内具有油气储量挖掘潜力的部位。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建立了研究区黄铁矿发育砂体的识别图版;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了研究区黄铁矿的形成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等效体积模型对黄铁矿发育砂体的孔隙度进行了重新解释,并计算了砂体中黄铁矿的含量。研究表明,该区黄铁矿的分布受断层控制,同时砂岩储层中的黄铁矿可以指示含油砂体的分布,并非为泥岩层或隔夹层;利用等效体积模型得到的黄铁矿发育砂体孔隙度比原解释模型更接近岩心实测分析数据;这些砂体可成为剩余油的聚集区或储量挖潜区。该研究结果可丰富对黄铁矿的认识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或油田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熊连桥于福生姚根顺高崇龙王玉
关键词:砂砾岩储层黄铁矿齐古组准噶尔盆地
油气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40
2017年
阐述了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的主要科学问题、学科内涵、研究进展与发展展望。油气藏开发地质学以油气藏连通性、可流动性及时变性为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油气藏开发地质控制因素的成因机理与分布模式、地质因素对油气开采的控制作用机理及油气藏动态演变规律、油气藏表征与建模技术,在高含水油藏,低渗、致密、页岩油气,缝洞型油气藏开发地质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随着油气田开发在深层、深水、非常规油气领域的扩展及高含水油藏开发难度的增大,需进一步发展油气藏开发地质理论和技术,以更好地支撑油气田的经济高效开发及可持续发展。
李阳吴胜和侯加根刘建民
关键词:油气藏开发
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冲积扇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被引量:3
2015年
通过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岩心物性及测井曲线对老君庙油田古近系M层进行了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包括沉积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分析等。结果表明,M层为快速堆积下的沉积物,分选差,杂基含量高,总体属于相对细粒的冲积扇相沉积;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为中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胶结和溶解作用等。沉积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原始孔隙度,杂基含量高,分选较差的储层原始物性差,主要分布在扇根片流带片流砂坝和扇中漫流带;相比而言,低杂基含量,分选相对较好的辫流带砂岩受到碳酸盐胶结物的影响大,胶结作用进一步降低了这类储层物性,使储层整体物性表现为低渗透。杂基含量和碳酸盐胶结是导致储层为低渗透的主要因素。
喻宸吴胜和郑联勇岳大力张善严王旭影
关键词:低渗透油气储层老君庙油田
砂质辫状河心滩坝的发育演化过程探讨——沉积数值模拟与现代沉积分析启示被引量:25
2018年
心滩坝作为辫状河中一种重要的沉积单元,国内外学者基于地下储层、露头、现代沉积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并未建立完整的心滩坝发育演化模式,明确心滩坝两侧辫状水道对其的影响。因此,采用沉积数值模拟技术(Delft3D)再现心滩坝的生长与演化过程,并且通过现代沉积相互验证,建立了心滩坝演化模式。研究表明:1)心滩坝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心滩坝的形成、生长及向下游方向迁移,心滩坝的侧向迁移,"坝尾沉积"及复合心滩坝的形成;2)由于两侧辫状水道的冲刷作用,心滩坝头部两侧均遭受侵蚀,表现为坝体向下游方向迁移,随着发育演化时间的增长,向下游迁移速率逐渐减小,最终坝体稳定;3)心滩坝中下部由于两侧辫状水道的不对称性,一侧侵蚀,一侧沉积,心滩坝侧向迁移;4)沉积物在心滩坝尾部卸载,形成"坝尾沉积",其发育程度取决于两侧辫状水道水动力强度,水动力越强,"坝尾沉积"越发育,随着"坝尾沉积"的不断延长,最终充填心滩坝之间的辫状水道,形成复合心滩坝。
张可吴胜和冯文杰郑定业喻宸刘照玮
冲积扇储集层内部隔夹层样式——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克下组为例被引量:57
2013年
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克下组为例,利用岩心、露头、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冲积扇整体展布特征,以此为基础,利用层次界面分析法研究工区不同亚相不同级次隔夹层的形态、规模及其叠置样式。工区克下组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扇根、扇中和扇缘沉积,粒径向上变细,为一完整退积型沉积序列。冲积扇储集层隔夹层可分为岩性隔夹层(细粒沉积)和物性夹层(泥质砂(砾)岩)两类,冲积扇不同亚相带的隔夹层成因、样式及规模差异较大。扇根亚相带隔夹层呈"整体分散,局部交织状",表现为高渗透网络中的部分不连续遮挡;扇中亚相带隔夹层整体以相对稳定隔层和侧向分隔夹层为主,渗流屏障遮挡能力迅速增强;扇缘隔夹层整体呈"千层饼"状,储集体在顺源方向呈镶嵌状,垂直物源方向呈透镜状被厚层隔夹层分隔,其渗流屏障的遮挡能力在冲积扇各亚相带中最强。
印森林吴胜和冯文杰李俊飞尹航
关键词:克拉玛依油田克下组冲积扇隔夹层
正牵引构造形成过程的物理模拟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克-百断裂带为例被引量:3
2017年
长期以来牵引构造被视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随着构造沉积学的发展,同沉积逆牵引构造已经取得了大量的进展,但是对正牵引构造的研究还比较少,使其成为了研究热点。关于克-百断裂带的构造成因机制尚还存在争论,与正牵引构造相关的物理模拟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地震解释资料描述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正牵引构造的变形特征,结合应力场分析,讨论了正牵引构造的成因机制;并设计物理模型对正牵引构造的形成演化进行了模拟,给出了克-百断裂带为挤压成因的新论据。研究认为,克-百断裂带的正牵引构造是在印支期、燕山期挤压推覆过程中形成的,属于同生逆断层体系;塑性地层的发育是正牵引构造产生的前提;随着前冲断层倾角变大,断层活动性减弱,为断层上盘地层收缩形成正牵引构造创造了条件。此次研究提出正牵引构造的形成演化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褶皱轴面紧贴断层面的雏形阶段;第二阶段为褶皱轴面旋转,规模扩展阶段;第三阶段为继承性同沉积阶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同生逆断层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但是正牵引构造的高部位并不一定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正牵引构造第一阶段形成的底形控制了砂体的展布,在第二阶段,构造低部位能形成岩性油气藏;而正牵引构造发育的第三阶段,可在构造高部位形成构造或地层圈闭油气藏。
熊连桥于福生姚根顺安源赵进雍
关键词:物理模拟油气藏类型
冲积扇储层窜流通道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下克拉玛依组为例被引量:34
2015年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发育典型的干旱冲积扇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窜流通道,并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从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入手,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现代沉积等资料建立了冲积扇储层构型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动、静态数据分析研究区窜流通道的类型和分布样式,冲积扇储层内部发育有别于其他碎屑岩储层的窜流通道类型,根据窜流通道的物性特征可分为大孔高渗通道和相对低渗通道2类。不同沉积相带内部发育不同成因的窜流通道:扇根内带为流沟系统,扇根外带为片流朵体骨架,扇中为高能水道。不同类型窜流通道的分布样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特征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流沟分布于单期槽流砾石体的上部,流沟之间相互交叉汇合形成"树状"组合,剩余油分布于槽流砾石体未被流沟切割的部位;片流朵体骨架在片流带内孔、渗性能最好,在三维空间内呈"发束状"发散,剩余油分布于单一片流朵体侧缘和上部;扇中高能水道为高孔、高渗的宽带状储集体,单一水道切割叠置频繁,剩余油富集在物性较差、规模较小的低能水道内;扇缘储层构型样式单一,径流水道规模小且多孤立分布,剩余油主要受控于开发井网与措施的完善程度。
冯文杰吴胜和许长福夏钦禹伍顺伟黄梅景亚菲
关键词:窜流通道大孔道剩余油
冲积扇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砂坝和沟流的控制作用——基于冲积扇水槽模拟实验被引量:3
2017年
通过观察和记录冲积扇自旋回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在冲积扇的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同一期洪水期的中期—后期,在冲积扇扇根片流带中,沟流发育的优势方向与砾石颗粒初期分布有着重要关系,同时砾石颗粒的分布还控制着沟流改道;在冲积扇的扇中发育过程中,由于砾石颗粒是在牵引流的搬运作用下运动,因此对沟道的控制作用便更多体现在对沟道形态的改造与砂坝的形成上。通过对比冲积扇剖面中出现的多期辫流水道叠置、砂坝和沟道的分布状态,就能够验证实验过程中冲积扇表面发生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冲积扇形成的规模是与碎屑流的动力、携带沉积物和沉积时间呈正比关系。在碎屑流的动力与携带的沉积物相对没有变化的稳定期内,扇根的砂坝与沟流、扇中的沟道都与砾石颗粒的作用密切相关。
石若峰刘忠保冯文杰
关键词:片流碎屑流
第四纪昌平冲积扇沉积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针对不完善的冲积扇沉积模式,通过研究提出了第四纪昌平冲积扇沉积构型要素和沉积模式。在野外露头及区域背景资料的条件下,利用岩石相与层次界面分析的方法,结合沉积学及储层理论,建立了第四纪昌平冲积扇沉积模式。结果表明:露头区可以识别5类典型的岩石相类型,组合成3类关键构型要素。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冲积扇顺流方向依次发育成片流、辫流和径流3类砂砾岩体,其中以辫流水道为主体沉积单元。在洪水涌出山口后,水流强烈片状堆积,然后逐渐分散形成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多条辫流水道,最后,水流进一步发散,形成更多条不稳定的径流水道。多期次的山洪暴发后,辫流水道在不同位置迁移交错叠置,形成了平面连片状扇形砂砾岩体。
印森林胡张明郑丽君吴胜和刘岩
关键词:冲积扇片流径流沉积学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干旱型冲积扇储层内部构型特征被引量:17
2017年
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为例,综合现代沉积、岩芯、露头、密井网等资料,应用层次分析法深入解剖干旱型冲积扇内部构型。以冲积扇相带划分为基础,构建7~9级构型要素分级体系,明确构型要素的成因、规模及样式,建立精细的干旱型冲积扇构型模式。研究表明:①根据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等特征将冲积扇依次划分为槽流、片流、辫流及径流4个相带;②槽流带主体为宽带状槽流沉积体,由多期槽流砾石体垂向叠置而成,单期槽流砾石体顶部在间洪期受到小股牵引流侵蚀改造,发育网状的流沟系统;③片流带主体为扇状片流砂砾体,由多期片流朵体侧向—垂向复合而成,朵体顶部披覆的泥质夹层是稳定的渗流屏障;④辫流带主体为宽带状辫流水道,由洪水水道和间洪水道两种单一水道侧向复合而成,洪水水道规模较大、侧向迁移频繁、切割叠置关系复杂、物性较好,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极易形成水窜通道,而间洪水道规模较小,侧向切叠程度较低、物性也较差;⑤径流带主体为漫流细粒沉积,在漫流细粒沉积的背景上发育径流水道,其水道规模小、物性差且易尖灭。
冯文杰吴胜和印森林张莉李俊飞夏钦禹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