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814011)

作品数:17 被引量:229H指数:9
相关作者:郝天珧刘晨光刘保华李三忠黄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震
  • 5篇盆地
  • 5篇剖面
  • 4篇地震仪
  • 4篇新生代
  • 4篇岩石
  • 4篇岩石圈
  • 4篇深部
  • 4篇深部结构
  • 4篇南黄海
  • 4篇海底
  • 4篇海底地震
  • 4篇海底地震仪
  • 3篇地壳
  • 3篇地壳结构
  • 3篇地震探测
  • 3篇地质
  • 3篇东海陆架盆地
  • 3篇岩石圈减薄
  • 3篇陆架盆地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6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教育部
  • 4篇青岛海洋地质...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中国科学院遥...
  • 2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海洋沉积与环...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家深海基地...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8篇郝天珧
  • 6篇黄松
  • 5篇刘晨光
  • 5篇李三忠
  • 5篇刘保华
  • 4篇赵峰梅
  • 4篇戴黎明
  • 4篇焦倩
  • 4篇索艳慧
  • 4篇张交东
  • 4篇周均太
  • 4篇徐亚
  • 4篇吴奇
  • 4篇徐磊
  • 3篇支鹏遥
  • 3篇杨晓勇
  • 3篇裴彦良
  • 3篇李志伟
  • 2篇张丽莉
  • 2篇胡卫剑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工程力学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nvestigation of igneous rocks in Huanghua depression,North China,from magnetic derivative methods
The igneous rock stud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s.T...
Ya Xu~(1,4),Tianyao Hao~1,Baimin Zhao~(1,2),Zhou Lihong~3,Lili Zhang~1, Zhiwei Li~1 and Song Huang~1 ~1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Research,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8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Dagang Oil field,Tianjin 300280,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文献传递
洋底动力学--从洋脊增生系统到俯冲消减系统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建立洋底动力学。方法对相关国际前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洋底动力学旨在研究洋底固态圈层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洋底固态圈层与其他相关圈层,如软流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耦合机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灾害和环境效应。结论洋底动力学以传统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与海洋地球物理、数值模拟等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侧重研究洋脊增生系统、深海盆地系统和俯冲消减系统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不同圈层界面和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传输、转变、循环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探索海底起源和演化、保障人类开发海底资源等各种海洋活动、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海洋环境服务的学科。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
关键词:深海大洋大洋岩石圈洋中脊
渤海东南部深地震探测与地壳结构研究新进展——OBS2013剖面数据处理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OBS2013测线沿NNW-SSE方向跨越渤中坳陷和胶东隆起次级构造以及张家口-蓬莱和郯庐两每深大断裂带。对测线上13个站位折合剖面进行震相分析,识别出丰富的Ps、Pg、PcP、Pn和PmP震柏。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建立了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模型将渤海深部速度结构分为6层,最上部两层为新生界,速度由1.8~2.0km/s变化为4.4~4.7km/s,埋深为0.5~7.2km,并向胶东隆起方向逐渐尖灭。向下依次分为上地壳下部、中地壳和下部地壳,地壳速度由5.6~5.9km/s变化为7.0km/s,其中上地壳底芥面埋深11.1~12.9km,中地壳底界面埋深18.0~18.9km,莫霍面在渤中凹陷处埋深最浅为25.5km,向胶东隆起方向逐渐增大叫30km。莫霍面之下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8.1km/s。渤海下部地壳厚度变化接近5km,从下地壳到上地幔顶部均无明显的大尺度横向速度变化,岩装底侵不发育。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推测渤海东南部与华北克拉通中部相比,下地壳厚度减薄9~13.4km,地壳减薄非常有限,具有典型陆壳特征。
李祖辉郑彦鹏支鹏遥刘保华郝天珧张训华刘晨光马龙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海底地震仪地壳结构岩石圈减薄
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内涵
莫霍面深度图的编绘与研究一直都是岩石圈构造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搜集了我国50年以来有关莫霍面深度研究的各种地球物理调查结果与资料基础上,大量引入近年来各种专项的最新成果,将海陆结合一体.以重力数据为基础,在统一数...
郝天珧胡卫剑邢健胡立天徐亚秦静欣刘少华雷受旻
关键词:莫霍面深度
文献传递
东海陆架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与特征被引量:19
2010年
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单元存在多种划分方案,其分歧在于东西分带还是南北分块为主。通过对盆地全区大量地震剖面和重磁资料的解释与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地层分布和盆地结构特征为原则,强调“早期南北分块、晚期东西分带”的观点,将盆地自西向东划分为:(1)西部坳陷带,包括长江坳陷、台北坳陷、彭佳屿坳陷;(2)中央隆起带,包括虎皮礁隆起、海礁隆起、渔山隆起和福州隆起;(3)东部坳陷带,又称浙东坳陷。这一划分方案体现了盆地内新生代沉积地层的分布及厚度变化、地质结构、构造演化等方面的特征,这对于认识全盆结构、对比东西差异及区域油气勘探都具有指导意义。
索艳慧李三忠戴黎明周均太赵峰梅焦倩吴奇张建培徐磊
关键词:地质结构新生代东海陆架盆地
东海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伸缩率及构造演化被引量:1
2010年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边缘,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格局,其中东部坳陷带包括福江凹陷、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选择西湖凹陷11条、钓北凹陷2条地震剖面,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新生代不同演化阶段的伸缩率。伸缩率的分析表明,T50-T34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处于伸展状态,T34-T12西湖凹陷处于压缩状态,T34-T30、T30-T12钓北凹陷分别处于压缩、伸展状态,T12至今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区域沉降。始新世中期西湖凹陷进入挤压期,玉泉运动(T30)、花港运动(T20)和龙井运动(T12)3次挤压的强度不断加剧。结合盆地充填结构分析,钓北凹陷新生代经历了早中始新世地堑式断陷、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坳陷、早中中新世断陷和晚中新世至今整体沉降的4个演化阶段;西湖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新世和早中始新世断陷、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坳陷、早中中新世反转和晚中新世至今整体沉降的4个演化阶段。西湖凹陷和钓北凹陷构造演化有很大不同,这是东海陆架盆地南北分块的重要依据。
赵峰梅李三忠索艳慧周均太戴黎明焦倩吴奇徐磊张建培
关键词:伸缩率平衡剖面西湖凹陷
渤海海底地震仪探测试验及初步成果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大容量气枪枪阵震源和海底地震仪在渤海首次开展人工地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试验。本次试验布设一条NWW-SEE向垂直构造走向的勘测线,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1台,回收成功50台。试验结果和数据分析表明,所使用的枪阵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海底地震仪记录震相丰富,可识别到Ps,Pg,PmP,Pn等多种震相。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9 km以上地层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渤中地区新生代沉积基底埋深5~6 km,结晶基底埋深约9 km,郯庐断裂带内存在"U"型下凹的相对低速体并有向下切割的趋势。此次试验是我国在渤海深部探测中的成功示范,有效填补了渤海海域深地震测深数据的空白,为渤海深部地壳结构研究及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支鹏遥刘保华华清峰刘晨光裴彦良郑彦鹏郝天珧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深部地壳结构
郯庐断裂南段走滑和伸展断裂的深部结构及位置关系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
张交东杨长春刘成斋刘德良杨晓勇刘传鹏黄松任凤楼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深部结构
文献传递
渤海海域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活动构造被引量:28
2010年
利用在渤海最新获得的约5 000 km的浅层地震资料,发现在渤海海域发育大量晚更新世—全新世断裂和褶皱,进而对其分布、浅层结构、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渤海海域活动断裂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主要走向为北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东西向断裂数量最多;断裂的形成受区域应力场和早期断裂的控制,而褶皱则以背斜居多,通常沿早期断裂带发育;就分布密度而言,辽东湾内断裂密度远小于其他海域,而同一构造单元其边界部位断裂密度大于单元内部;具继承性发展的断裂多具有复杂的破裂结构,破裂带剖面上呈耙形或"Y"字型,晚更新世沉积层变形明显;受断裂错动地层的形成时代表明,多数断裂的最新活动发生在晚更新世中期-晚期,部分断裂在全新世发生过活动;多数断裂具有明显正断拉张作用,而郯庐断裂带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内次级断裂还可能具走向滑移分量;渤海浅层断裂的活动性与现代地震震中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对于渤海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李西双刘保华赵月霞刘晨光吴金龙
关键词:晚更新世-全新世地震活动
关于黄海深部构造的地球物理认识
利用黄海海区重磁观测数据,以最新的地震层析成像和浅层反射地震探测结果作为约束,并利用小波分解、纹理特征图像处理等手段,对研究区进行了地球物理场特征分析、岩石物性总结、断裂信息提取和磁性基底埋深反演计算,同时对南黄海海域三...
郝天珧黄松徐亚李志伟张丽莉王家林Suh MancheolKim Kwangkee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南黄海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