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0151062301000002)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刘静宇易敏英焦红程树军许龙岩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山大学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体外
  • 1篇沙拉沙星
  • 1篇沙门菌
  • 1篇伤寒沙门菌
  • 1篇食品
  • 1篇食源
  • 1篇食源性
  • 1篇食源性致病菌
  • 1篇鼠伤寒
  • 1篇鼠伤寒沙门菌
  • 1篇体外诱导
  • 1篇葡萄球菌
  • 1篇球菌
  • 1篇细胞
  • 1篇耐药
  • 1篇耐药性
  • 1篇金黄色葡萄球...
  • 1篇黄色葡萄球菌
  • 1篇共培养
  • 1篇CACO-2...

机构

  • 3篇广东出入境检...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佛山出入境检...
  • 1篇广东检验检疫...

作者

  • 3篇焦红
  • 3篇易敏英
  • 3篇刘静宇
  • 2篇许龙岩
  • 2篇程树军
  • 1篇任美玲
  • 1篇陈晓清
  • 1篇凌莉
  • 1篇陈思强
  • 1篇刘超

传媒

  • 1篇食品科技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用DiversiLab系统对食品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型溯源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对分离自食品样本中的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DiversiLab分型,研究其基因特征和聚类分布,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及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iversiLab自动分型系统扩增广泛分布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并在Agilent2100自动生物分析仪上对扩增产物进行微流体电泳分离,然后使用DiversiLabSoftware软件实时分析和处理数据,对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DiversiLab分型系统将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26个型别,其中P1型包含菌株n76、n78和n71;P2型包含z78、z60和g75菌株;P3型包含菌株n61、z77、g31;P4型包含菌株0868和10786;P5型包含菌株6’-3600和13-3462;菌株1167、11219和z12属于P6型;菌株n73和n75属于P7型;菌株1151和11059为P8型;菌株3-1154和0979为P9型;菌株11-2063和6-1310为P10型;P11型包含菌株z67、z63、z64、z61和z36;其余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每一个菌株被分为一个单独的型别。结论:DiversiLab分型结果准确揭示了44株来自食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遗传特征和亲缘关系;Diversilab自动化分型技术方便快捷、结果可靠,是监测分析食源性致病菌和对食源性疾病溯源及预警的有力工具。
刘静宇凌莉陈思强焦红邓翼惠易敏英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
沙拉沙星体外诱导鼠伤寒沙门菌耐药实验
2012年
目的为获得体外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对盐酸沙拉沙星(sarafloxacin hydrochloride)的活性耐药菌株,研究诱导其产生耐药的盐酸沙拉沙星最低浓度,为评价食品中沙拉沙星残留导致的微生物耐药提供依据。方法设置盐酸沙拉沙星0.001、0.002 5、0.005、0.025、0.05、0.1μg/ml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NaOH溶剂对照组,采用NCCLS法测试最小抑菌浓度,对鼠伤寒沙门菌进行耐药诱导,耐药判断为≥8×MIC(0.25μg/ml)。对产生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的gyr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焦磷酸凝胶测序法鉴定gyrA基因常见5个位点观察突变。结果盐酸沙拉沙星在0.005μg/ml水平传到第10代时,MIC增大32倍,抑菌浓度增加到1μg/ml,耐药菌增殖停止;传到第25代时,鼠伤寒沙门菌gyrA基因Ser83位点发生突变,获得多株稳定、有生物活性的耐药菌株。沙拉沙星浓度≥0.025μg/ml时,细菌不生长;沙拉沙星浓度≤0.002 5μg/ml时细菌生长,不产生耐药。结论沙拉沙星浓度为0.005μg/ml时可体外诱导鼠伤寒沙门菌产生耐药,经传代后获得具生物活性的耐药菌株。
任美玲焦红刘静宇易敏英许龙岩程树军
关键词:体外诱导耐药性鼠伤寒沙门菌沙拉沙星食源性致病菌
Caco-2细胞与肠道菌共培养初建体外肠道共生模型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构建体外模拟肠道共生系统,用于评价食源性抗菌药及其耐药菌作用于肠道菌群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风险。【方法】21 d体外培养构建Caco-2细胞三维肠上皮,分成无菌对照组、混合的正常菌群组、沙门菌组、混合菌群-沙门菌组4组,制备混悬液,各组分别单独和混合培养4 h,荧光定量PCR法测试共培养前后各菌16SrDNA菌量变化,电阻仪测试跨膜上皮电阻(TEER)数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变化,评价三维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改变。【结果】在体外共培养模型内,4种肠道菌混合培养4 h后同单独培养组间比较,细菌量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需氧菌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厌氧菌(P<0.01),厌氧菌:需氧菌浓度比接近100∶1,厌氧菌仍为优势菌。TEER和ZO-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均提示混合肠道菌群对Caco-2细胞三维肠上皮无明显破坏,侵入性沙门氏菌可显著降低TEER值,并观察到模型的ZO-1结构受到破坏。这种破坏作用在混合肠道菌群加沙门菌群组较轻。【结论】Caco-2细胞三维肠上皮同乳双歧杆菌、植物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组成的混合菌群体外共培养能建立稳定的体外肠上皮模型,并具有生物学活性;正常肠道菌群对侵入性沙门菌有拮抗作用。该模型可进一步完善作为食源性抗菌药、耐药菌与肠道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模型的基础。
陈晓清焦红程树军易敏英刘静宇许龙岩刘超
关键词:CACO-2细胞RDN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