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1JA75011-44028)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文忠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1篇意蕴
  • 1篇审美
  • 1篇审美体验
  • 1篇唐人
  • 1篇文本
  • 1篇文本意蕴
  • 1篇文学
  • 1篇文学意义
  • 1篇论文学
  • 1篇接受史
  • 1篇黄鹤
  • 1篇黄鹤楼
  • 1篇《寻隐者不遇...
  • 1篇本意
  • 1篇《凤凰台》
  • 1篇《黄鹤楼》
  • 1篇不遇
  • 1篇阐释史
  • 1篇创作意图

机构

  • 4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陈文忠

传媒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江海学刊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陈文忠
关键词:《黄鹤楼》《凤凰台》
接受史视野中的经典细读被引量:11
2007年
传统的经典细读以回归原义、确立定于一尊的权威阐释为宗旨,这种客观主义阐释观不符合审美接受规律,也无益于发挥经典的现代审美功能。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审美接受过程之中,一件艺术作品的全部意义便是无数读者创造性阐释的历史成果。因此应当在经典阐释中倡导和确立接受史意识,在历史透视中进行经典细读。接受史细读有多重思路,可概括为四:经典化进程的历史考察,文本意蕴的历史阐释,艺术影响的历史展示,接受史细读与诗学研究,这也是由浅入深的四个环节。
陈文忠
论文学意义——“意义整体”的动态生成和历史累积被引量:6
2004年
文学意义的生成与文学活动的过程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创作意图、创作中的叙述意向、到凝聚为文本意蕴、再到接受者的审美意味,作品的“意义整体”就是由此四要素融成一体的多元结构。同时,意义整体的四要素又可分为两个维度:创作意图、叙述意向和文本意蕴三个相对稳定的贮存性要素构成共时性维度,读者的审美意味这一处于不断变动中的生产性要素则可视为历时性维度;共时性维度是意义整体的基础,历时性维度是意义生长累积的动力,作品的图式化构成和读者的具体化阅读二者互为诱发,不断累积,从而使一部伟大作品的意义整体始终处于绵延无尽的历史生成之中。
陈文忠
关键词:文学意义创作意图文本意蕴审美体验
唐人“寻隐”之冠走向现代之路——兼谈唐人“寻隐”诗被引量:2
2005年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陈文忠
关键词:《寻隐者不遇》阐释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