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CDA010)

作品数:13 被引量:104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光强郑万朱诚意王建锋吴振华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冶金工程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微合金
  • 5篇微合金化
  • 5篇合金
  • 5篇合金化
  • 4篇钛微合金化
  • 4篇
  • 3篇底吹
  • 3篇脱氧
  • 3篇复合脱氧
  • 2篇底吹氩
  • 2篇氧化物冶金
  • 2篇针状
  • 2篇针状铁素体
  • 2篇铁素
  • 2篇铁素体
  • 2篇透气砖
  • 2篇微合金钢
  • 2篇流场
  • 2篇化物
  • 2篇管线钢

机构

  • 14篇武汉科技大学
  • 5篇武汉钢铁股份...
  • 2篇宝山钢铁股份...
  • 2篇涟源钢铁集团...
  • 1篇教育部
  • 1篇华菱涟源钢铁...
  • 1篇酒泉钢铁(集...
  • 1篇武汉钢铁(集...

作者

  • 13篇李光强
  • 6篇郑万
  • 5篇朱诚意
  • 5篇王建锋
  • 3篇饶江平
  • 3篇肖爱达
  • 3篇吴振华
  • 3篇屠浩
  • 3篇邓深
  • 2篇沈星
  • 2篇卢凯
  • 2篇张峰
  • 1篇阳方
  • 1篇付勇
  • 1篇谷继刚
  • 1篇杨治争
  • 1篇刘磊
  • 1篇杨飞
  • 1篇宋宇
  • 1篇温德智

传媒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炼钢
  • 2篇工程科学学报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钢铁研究学报
  • 1篇特殊钢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钢铁钒钛
  • 1篇过程工程学报
  • 1篇重庆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5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00MPa级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焊接接头组织和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拉伸、弯曲、冲击和硬度试验以及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600MPa级钛微合金化高强钢焊接接头性能及焊缝和热影响区的组织、冲击断口形貌。结果表明,焊接接头具有较高强度及良好的弯曲塑性变形能力,焊缝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组织,冲击性能优异;热影响区组织为粗大贝氏体组织,冲击韧度有所降低,但其冲击断口形貌仍呈韧性断裂。
王建锋李光强肖爱达邓深
关键词:钛微合金钢焊接接头显微组织
Ti--Mg复合脱氧钢中夹杂物细化机制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探讨钢中细小夹杂物的形成机制,采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了钢中夹杂物的形貌、尺寸、成分及数量,理论计算了脱氧产物的生成优势区图,讨论了夹杂物长大的影响因素.钢中夹杂物的组成以Mg O-Al2O3-Ti Ox为核心,表面包裹析出Mn S,钢液中未发现单独的Al2O3和Ti Ox夹杂;夹杂物的形貌为近球形,平均尺寸为1μm左右,数量在1000 mm-2以上.镁含量较高的钢中含有少量以Mg O-Al2O3和Mg O为核心的夹杂物,不利于夹杂物的球形化,镁含量宜控制在50×10-6以下.镁的脱氧能力强,形核临界尺寸小、形核数量多以及钢液中镁、铝和钛复合脱氧的高熔点产物的特性有效地控制了钢中夹杂物的扩散与碰撞长大趋势.
郑万刘磊李光强吴振华朱诚意
关键词:氧化物冶金脱氧热力学计算
Al-Ti脱氧对非调质钢中MnS析出行为及组织的影响被引量:17
2013年
通过试验研究了含碳量为0.35%(质量分数,下同)的非调质钢加入不同含量的Al、Ti脱氧后,钢中含MnS夹杂物的形貌、成分、尺寸分布情况以及钢的铸态组织。用激光共聚焦高温扫描显微镜在线观察了不同碳含量的钛脱氧非调质钢试样在1 350℃保温10min后,以2℃/s速率冷却的过程中奥氏体晶内针状铁素体的生成过程。结果表明:钢中铝含量大于0.04%时,不利于形成细小、弥散、球状的MnS,也不利于针状铁素体的生成;钢中铝含量小于0.011%时,向钢中加入0.02%的钛,可以生成细小、弥散的球状MgO-Al2O3-TiOx-SiO2-MnS复合夹杂物,这种复合夹杂物有利于非调质钢中晶内针状铁素体的形成。碳含量影响钛脱氧非调质钢中针状铁素体的形成,钛脱氧钢增碳后针状铁素体比例减少。
李鹏李光强郑万
关键词:非调质钢针状铁素体
Ti-Mg复合脱氧和硫含量对钢中夹杂物特征及MnS析出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表征了管线钢中夹杂物的形貌、尺寸、成分及数量,考察了不同Ti/Mg比的钢中夹杂物特征、硫含量及脱氧产物数量对MnS析出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Ti-Mg脱氧钢中夹杂物以Mg O-Al2O3-Ti2O3、Mg O-Ti2O3或Mg O为核心,表面包裹或局部析出MnS,粒径小于1.3μm,数量为300~450 mm^-2,形貌为圆形、多边形和方形;夹杂物中Ti/Mg原子数比为0.05~0.2时,夹杂物细小且近圆形;随硫含量减少,凝固过程中MnS析出倾向减小,MnS在夹杂物表面由包裹析出向局部析出转变,提高氧化物夹杂数量,有利于细小MnS的包裹或局部异质形核;Ti-Mg复合脱氧产物细小、弥散,可作为MnS异质形核核心,可同时降低MnS及氧化物的危害.
郑万吴振华李光强朱诚意
关键词:管线钢脱氧硫含量硫化锰
酸溶铝含量对硅镇静钢夹杂物特征及水口堵塞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500gMoSi:电阻炉熔炼试验考察了酸溶铝Als含量对硅镇静钢中夹杂物形貌、组成、数量及熔点的影响,并对KR铁水预处理一BOF-吹A卜LF—CC流程现场水口残留物进行微观观察,探讨了夹杂物堵塞水口的机理,提出了硅镇静钢中铝含量的合理控制范围。结果表明,随Als含量增加硅镇静钢的夹杂物熔点升高,夹杂物数量减少;观察水口残留物为低熔点夹杂物镶嵌高熔点夹杂物,高Als钢中固态夹杂物以熔融态夹杂物为粘结剂聚集而粘附水口;钢液中Als含量控制在0.003O%~0.0075%不会生成皮下气孔、不易水口堵塞。
郑万沈星李光强朱诚意吴振华屠浩卢凯
关键词:水口结瘤皮下气孔
Al-Ti-Mg复合脱氧对钢中夹杂物及组织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采用Fe-50%Ti、Ni-16.7%Mg和Fe-70.74%Si等合金对工业纯铁脱氧,研究了Al-Ti-Mg复合脱氧低碳钢中夹杂物的类型和尺寸分布规律以及钢的铸态组织.实验结果表明:Ti处理比未加Ti处理试样夹杂物总量增加400mm-2,而且夹杂物明显细化;Ti-Mg复合脱氧,钢中夹杂物的总量相对于Mg单独处理增加200 mm-2;Ti处理后,奥氏体晶粒内出现大量针状铁素体.对比而言,Al-Ti-Mg复合处理钢中针状铁素体分布最为均匀,无块状铁素体出现.
宋宇李光强杨飞
关键词:低碳钢脱氧氧化物冶金晶粒细化针状铁素体
250t钢包吹氩夹杂物去除的水力学模拟被引量:1
2013年
以分散的有机液滴模拟夹杂物碰撞、聚合、长大,采用水力学模型研究了250t钢包吹氩工艺参数、变流量吹氩方式及透气砖透气性能变化对夹杂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吹氩最初0~8min去除夹杂物效率高,夹杂物去除率达到40%~50%,吹氩28min夹杂物去除率达到70%以上;在20~50、60-85m^3/h的吹气流量内各有一个最佳去除夹杂物吹氩流量,分别为30和67m^3/h,且67m^3/h吹氩量的去除夹杂物效果更好;变流量67m^3/h(0-8min)+30m^3/h(8-28min)吹氩模式夹杂物去除率达到80%以上,优于恒定流量吹氩模式;夹杂去除率随着透气砖堵塞面积增加明显降低。
郑万沈星杨运超李光强卢凯屠浩朱诚意
关键词:钢包底吹氩透气砖水力学模拟
250t钢包底吹氩卷渣和钢液裸露的模拟被引量:8
2014年
针对某钢厂250 t钢包底吹氩气过程进行水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考察了吹气量和渣层厚度对卷渣行为和吹气量、渣层厚度及透气砖透气性能对钢液裸露面的影响,分析了卷渣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吹气量对卷渣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吹气量控制在0.96 m3/h(对应实际流量69 m3/h)以下可避免卷渣;随着吹气量的增加,钢液裸露面积逐渐增大,当吹气量达到0.70 m3/h时,钢液裸露面积百分比约达14%,继续增大吹气量,其增加幅度变缓;随着渣层厚度的增加,临界卷渣吹气量和钢液裸露面积逐渐减小,以37 mm(对应实际渣厚150 mm)厚渣层覆盖,可有效防止钢液二次氧化;透气砖堵塞对钢液裸露面积影响较大,顶部钢液形成两不同大小的裸露亮圈,并加重对包壁耐材的冲刷与侵蚀,降低钢的洁净度.工艺优化后,钢包水口结瘤率降低至0.1%以下,且可降低生产成本.
郑万屠浩李光强程辉武朱诚意谷继刚
关键词:钢包精炼底吹氩卷渣
铌钛及铌钒钛微合金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Gleeble-2000实验机测试了广西柳州钢铁股份公司生产的铌钛及铌钒钛微合金钢铸坯的高温力学性能,得到了这两种钢的第Ⅲ脆性温度区分别为600~850℃和750~900℃,并进行了裂纹敏感性及脆化机理分析。利用扫描电镜对塑性区与脆性区的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为减少铌钛及铌钒钛微合金钢铸坯角横裂纹缺陷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建锋邓深饶江平李光强张峰
关键词:微合金化连铸坯高温力学性能
两流中间包流场的物理模拟与结构优化被引量:7
2015年
研究了坝、堰的结构和安装位置对55 t两流板坯连铸中间包内流体流动状态的影响,结合RTD曲线计算出的平均停留时间,确定了优化的中间包结构。研究表明:坝、堰组合之后可以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延长流体运动的轨迹,提高流体的平均停留时间,但流体经过坝、堰后都存在一定体积的死区。采用坝1、堰1组合方案的中间包结构最佳,该方案的平均停留时间最长为299 s,死区体积分数最小为31.0%。优化控流参数后,在坝、堰间距为290 mm,堰到长水口间距为383 mm时,流体在中间包内的平均停留时间最长为351 s,死区体积分数最小为19.0%,比不加坝、堰的方案平均停留时间增加了65 s,死区体积分数减小了15.0%。由Newton公式计算表明,此优化方案的中间包去除夹杂物的临界直径为17.5μm,在351 s内夹杂物均能上浮去除。
李光强付勇陈先红张战饶江平杨治争
关键词:中间包流场结构优化物理模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