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W007)

作品数:14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谭善明赵文兰赵俊芳齐登红王孝伟更多>>
相关机构:聊城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5篇哲学宗教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修辞
  • 4篇柏拉图
  • 3篇哲学
  • 2篇修辞学
  • 2篇叙事
  • 2篇身体
  • 2篇灵魂
  • 1篇叙事理论
  • 1篇叙事艺术
  • 1篇压抑
  • 1篇衣食住行
  • 1篇语法
  • 1篇哲学内涵
  • 1篇人之死
  • 1篇日常生活审美...
  • 1篇身份
  • 1篇身体转向
  • 1篇审美
  • 1篇事理
  • 1篇视觉

机构

  • 8篇聊城大学
  • 6篇淮阴师范学院

作者

  • 12篇谭善明
  • 1篇赵文兰
  • 1篇王孝伟
  • 1篇齐登红
  • 1篇赵俊芳

传媒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文化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聊城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人道主义到人之死:福柯话语理论的一个重要主题
2014年
福柯的话语理论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历史场景:人道主义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更是一个无边的陷阱。人道主义是话语权力编织出的修辞幻象,它不是通向人的幸福,而是导致了"人之死"。从一个方面看,"人之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剧,是启蒙理性对人的全面异化,人就像沙滩上的一副面孔将被波浪抹去,这也正是"后现代"境况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写照;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人之死"又转化为一幕喜剧,以冷酷的姿态嘲弄了包括自由、正义、责任等在内的人道主义谎言。从考古学到系谱学,福柯还原了话语的修辞过程,揭示了历史理性的荒诞,将人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推向前台。
谭善明
关键词:福柯人道主义人之死话语理论话语修辞
欧茨《他们》之荒诞性特征探析
2015年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所著长篇小说《他们》中的温德尔一家三代人在充满贫困、混乱和暴力的环境中苦苦挣扎,命运时常为"偶然因素"所左右,"理性"被弃置一边,行为与意识背离常规,荒诞离奇,甚至亲情、爱情都浸染了荒唐与荒谬。由于缺乏足够的内省力量,加之周围沉闷、拥挤、混乱的生存环境不断挤压,"他们"的荒诞行为与意识始终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与宣泄,精神家园步步趋于荒芜,人生意义几近虚无。欧茨以这种荒诞的戏剧式布局勾勒出真实的社会生活,毫不留情地揭开了美国民主文明面纱下的丑陋伤疤,引导读者自省和探讨人的生存状态,并进而探求救赎的可能途径。
王孝伟齐登红
关键词:《他们》荒诞偶然内省
论柏拉图“哲学修辞”中的转义问题
2017年
柏拉图在其对话中,并未把修辞学看成是哲学的对立面。对转义的重视促使柏拉图重新规划了一种"哲学修辞",其目的在于打开一条灵魂提升之路。转义在话语活动中的意义在于以美的言辞制造话语形象。修辞学因此有着强大的力量,对话中的苏格拉底意识到无论这力量是来自于缪斯女神,还是来自于诗人自己,如果能将其应用到人类事务中有价值的地方,都将是城邦之福,这是"哲学修辞"的基本指向。
谭善明
关键词:柏拉图转义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基本问题
2014年
一、“日常生活”的不同维度 日常生活一词其实并没有过于高深的哲学内涵,它无非是指包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在内的人最一般的生活过程。但正是这再正常不过的日常生活却引起了思想家们的高度关注。
谭善明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哲学内涵衣食住行思想家
《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的广义修辞学考察被引量:4
2019年
作为一种话语场域,期刊汇聚了修辞文献,而作为一种话语表征,期刊也见证了广义修辞学的蓬勃发展。通过对文艺学界两种重要期刊和一个广义修辞学专栏的修辞研究相关文章的分析可以发现,广义修辞学转向构成了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的一种态势。文艺学界从本体论的角度,将修辞看成是"文"和"人"的现实存在和审美化存在的根本境遇,从理论层面实现了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与修辞哲学的统一。
谭善明
关键词:广义修辞学文艺学
《没有脾气的男人》叙事艺术探析被引量:1
2014年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没有脾气的男人》是一篇极具叙述特色的婚姻题材佳作。通过对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和叙事修辞的巧妙运用,曼斯菲尔德成功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剖析了主人公复杂而矛盾的情感世界,并揭示和强化了作品隐藏的深层主题意蕴——不和谐、不幸福的婚姻关系,从而使其小说的叙事与主题达到了完美统一,而其精湛的现代短篇小说叙事艺术也得以精彩体现。
赵文兰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叙事主题
哲学与修辞学之争——柏拉图与智术师的对话被引量:1
2018年
智术师和修辞学是柏拉图及其哲学的有力竞争者,在其对话中一再出场。无论是"尺度"之争还是"逻各斯"之辩,哲学似乎都与修辞学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强调真理追求和灵魂提升,带领人们走上一条"向上之路",这不仅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整个城邦的幸福;相反,修辞学之所以能够吸引人,是因为他们迎合民众的"欲望",使人们走上了一条"向下之路",这就把人们固定在黑暗的"洞穴"中。然而柏拉图在批判智术师的同时,也悄悄地改造着修辞学,使之能成为哲学的伴侣,这是《斐德若篇》的主题,也是《理想国》最后那个"俄尔神话"的重要意图。竞争对手是最好的伴侣,这不是一句虚言,在修辞学和哲学的历史上,这其实是一段佳话。
谭善明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修辞学
论陌生化理论中的审美偏离及其限度被引量:3
2017年
陌生化手法以转义表达突破本义表达,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段制造话语形式上的偏离,使人们停留在对话语的审美感受中,这种形式上的审美偏离可以从语言层面、艺术规范层面的偏离以及文学对现实的背离三个方面来理解。在陌生化理论中,文学被看成一个统一体,所有的话语修辞形式都被网罗其中,审美偏离成了文学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整合,文学因此不断地给自己重新划定疆界,为主流的形式贴上"过时"的标签,为某些被冷落的形式贴上"审美"的标签。似乎审美偏离在某种意义上陷入了"自反式循环",文学只是不断地把某些主导要素"前推",背后有着稳定的系统结构。必须超越这一语法主义的文学观,把审美偏离看成是话语在具体语境下的转义生成,因为"前推"过分强调了新旧形式的连续性和同一性,而忽视了话语修辞活动本身巨大的审美偏离力量:以对本义的背叛为荣,以对转义的追求为乐。
谭善明
关键词:陌生化修辞
形式因与目的因的统一——叙事理论中文学形式问题的美学反思
2016年
无论是对叙事技巧的揭示还是对叙事语法的描述,都让人觉得文学世界与审美世界的传统关系不复存在了,这是因为文学的审美维度从两个方面被缩小了:一是将审美性等同于文学性,又将文学性定位于形式技巧层面;二是为了维持文学的本体性而排除了社会性和读者的主体性,从而使得形式因与目的因相分离。为了理清文学形式的审美之维,有必要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重建叙事中形式与目的、美与善的联姻。
谭善明
关键词:叙事理论
图像与灵魂运动——论柏拉图对话中的“图像”被引量:2
2018年
柏拉图对话中充满着大量的图像:一方面他从真和善的角度批判图像的虚假和图像制造者的不良动机,另一方面对话中又使用了众多意象、比喻和寓言等"文学图像"。对话中苏格拉底对图像问题的关注焦点在于:"肉体之眼"的观看活动将开启"灵魂之眼"的观看,哲学不会轻易放弃图像而直接带领灵魂走上真理之路,相反是要借助图像引导灵魂自己实现转向和提升。对尘世中的人来说,图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修辞:美的图像闪烁着属人的光辉,是技艺的成果;同时又闪烁着属神的光辉,引导灵魂仰望星空。图像在通过肉体之眼开启灵魂之眼的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修辞效应,苏格拉底的"哲学图像"正是为了达到这一效果。
谭善明
关键词:图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