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30529)

作品数:14 被引量:502H指数:10
相关作者:周成虎程维明郭兆成欧阳马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地震
  • 2篇地貌
  • 2篇石流
  • 2篇数字地貌
  • 2篇泥石
  • 2篇泥石流
  • 2篇汶川地震
  • 2篇滑坡
  • 2篇格网
  • 1篇地理
  • 1篇地貌分类
  • 1篇地貌类型
  • 1篇地图
  • 1篇地图可视化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多边形
  • 1篇形貌
  • 1篇遥感解译
  • 1篇预警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国土资源...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1篇周成虎
  • 4篇程维明
  • 4篇郭兆成
  • 3篇欧阳
  • 3篇马廷
  • 2篇程尊兰
  • 2篇孙晓宇
  • 2篇王治华
  • 2篇张俊
  • 2篇杜明亮
  • 1篇万丛
  • 1篇范俊甫
  • 1篇周玉科
  • 1篇赵尚民
  • 1篇高锡章
  • 1篇周增坡
  • 1篇施闯
  • 1篇钱金凯
  • 1篇杨攀新
  • 1篇裴韬

传媒

  • 5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地学前缘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研究与编制被引量:16
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是全面反映我国地貌宏观规律、揭示区域地貌空间分异的国家级基本比例尺基础性图集。本文回顾了我国地貌制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全国百万数字地貌遥感综合解译和地貌图集编制的过程,从图集内容结构、数值地貌分类体系、数据基础、地貌遥感解析技术、数字地貌数据库共享系统、地貌图图例系统、图集编制及印刷技术、图集蝴蝶装帧技术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地貌图集的研究内容和编制特色。地貌图集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土地调查、区域规划、环境保护和灾害监测等多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周成虎程维明
地理系统模拟的CA模型理论探讨被引量:40
2009年
在系统认识和理解地理元胞自动机(CA)模型的基本性质基础上,重点从自然与人文综合的复杂地理系统模拟研究角度,对地理元胞模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表明:从地理系统的模拟看,CA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种从地理系统的微观出发、将自然与人文统一的地理系统模拟的新视角与新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理系统模拟的CA模型需要解决的三队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科学方法问题。
周成虎欧阳马廷覃彪
基于格网的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
2011年
本文利用格网技术(Fishnet),对龙门山地区"5.12"大地震震后的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评价、整合并实现了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得到覆盖整个龙门山构造带的、能够反映不同地物信息的影像群。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场地灾害,这些灾害体表现为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并且单一的小灾害体分布面积较小,但总体规模较大,难以从影像上准确无误提取所有单一的灾害体等特点。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以灾害体分布密度,将地震场地灾害分成6个密度等级,并结合格网(Fishnet),通过不同时相、不同数据源的影像之间的对比分析,解决了高起伏度地区影像中阴影区的场地灾害的提取等问题,完成了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及野外验证,最终得到汶川地震场地灾害分布面积为972.081km2。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平行和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均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和分带特征。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西南部灾害体呈连片集中分布,影响范围较宽;中部表现为细脖子化,影响范围较窄;到东北部灾害体表现为以小规模的灾害体散点状分布,但是影响的区域较广。垂直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为分带特征: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约80%分布在中山带;后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主要沿着汶川-茂汶断裂及部分河流两侧分布于汶川境内;而在前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一部分在绵竹市和安县境内的北部呈现密集分布,另一部分在江油市辖区内多呈散点状分布。
张俊周成虎郭兆成杨攀新孙晓宇
关键词:汶川地震目视解译
5.12震源区牛眠沟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模型被引量:6
2012年
牛眠沟研究区位于2008-05-12汶川大地震线性震源的南端,受强烈地震力作用,区内山体遭受严重破坏,发生多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根据已建立的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概念模型,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可视为判断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和确定触发滑坡的降雨特征。查明研究区地质环境及灾害特征,确定了产生滑坡、泥石流的必要地质环境因子,以数字滑坡技术获取这些因子数据,代入模型,即可评价研究区各处、各沟谷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危险程度;与相似地质环境及气候条件进行类比,确定研究区触发滑坡、泥石流的降雨特征及降雨量阈值后,最终建立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模型。据此模型进行研究区暴雨滑坡、泥石流预测,实地验证表明滑坡、泥石流发生位置的准确率>90%。
王治华郭兆成杜明亮程尊兰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被引量:170
2009年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周成虎程维明钱金凯李炳元张百平
关键词:数字地貌地貌分类
地理格网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76
2009年
地理格网系统起源于早期的制图研究,并发展成为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地理格网系统的组成包括格元、格边和格点,格元代表了区域面状特征,格点确定了格元的基本位置和点状特征,格边用于度量格元间的通量关系。在现代地球测量技术驱动下,地理格网系统的功能从传统的地图定位框架与地理现象表达,进一步拓展出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融合、地理综合分析等新功能。研究椭球空间下的地理格网系统构建模型、误差分布、地学计算等是地理格网系统研究的前沿和基础性科学问题。
周成虎欧阳马廷
关键词:空间数据模型
GPU加速的多边形叠加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叠加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分析功能之一,对多边形图层进行叠加分析要花费大量时间。为此,将GPU用于多边形叠加分析过程中的MBR过滤及多边形剪裁两个阶段。对MBR过滤阶段,提出了基于GPU的通过直方图及并行前置和实现的MBR过滤算法。对多边形剪裁阶段,通过改进Weiler-Atherton算法,使用新的焦点插入方法和简化的出入点标记算法,并结合并行前置和算法,提出了基于GPU的多边形剪裁算法。对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载不均衡情况,给出了基于动态规划的负载均衡方法。通过对这些算法的应用,实现对过滤阶段及精炼阶段的加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GPU的MBR过滤方法相对CPU实现的加速比为3.8,而基于GPU的多边形剪裁的速度比CPU实现快3.4倍。整体上,与CPU实现相比,GPU加速的多边形叠加提供了3倍以上的加速比。
赵斯思周成虎
关键词:图形处理单元并行计算
全息位置地图研究被引量:59
2011年
位置信息服务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位置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关联和分析,为潜在用户提供知识层次关于表达对象的全方位的信息,实现地理位置概念应用的飞跃。本文在地理位置与位置地图概念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语义位置、位置感知与位置计算的内涵,提出了全息位置地图的新概念,探讨了全息位置地图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周成虎朱欣焰王蒙施闯欧阳
关键词:位置感知
Extracting and Spatial Analysis for Lacustrine Landforms and Lake-Wetlands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custrine landforms and lake-wetlands in China. First...
Cheng WeimingXia Yao
基于“嫦娥一号”的月表形貌特征分析与自动提取被引量:18
2011年
利用"嫦娥一号"CCD相机获得的遥感影像及其经三线阵数字摄影测量处理后的DEM数据(空间分辨率为500m)进行了月表形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月球的平均高程为–742m,最大高程点和最小高程点均位于月球的背面,其中前者位于Engel’gardt撞击坑东缘,后者位于Minkowski撞击坑的次级撞击坑内;月球表面相对平坦,大部分坡度在15°以下,占月球总面积的90%,月球高地的坡度值变化较大,平均坡度大于7°,月海坡度变化较小,多数在3°以下;月表起伏度计算的最佳统计窗口为16km2,大部分区域起伏度在200m以下,而起伏度大于2000m的大起伏山地主要分布在撞击坑周围的环形山区域;基于高程、坡度、起伏度及影像灰度值的归一化处理数据,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月海和月球高地的自动提取,其结果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的地质图进行精度评价,获得Kappa系数为0.78,该方法可以较好地进行月球形态特征的提取及分析.
周增坡程维明周成虎万丛曹玉尧
关键词:嫦娥一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