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攻关项目(2011KG138)
-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苗军夏群贺金亮白剑强马信龙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哈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观测腰椎失稳节段间在体三维运动特点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生理载荷下失稳节段间三维运动学特点以建立腰椎失稳的三维诊断标准.方法 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间天津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L3/4节段失稳症患者8例为失稳组(L3/4节段),年龄29 ~65(54±13)岁;L4/5节段失稳症患者9例为失稳组(L4/5节段),年龄51 ~60(54±2)岁;健康志愿者10名为正常组,年龄为26 ~51(35±9)岁.受试者行腰椎CT薄层扫描,导入三维建模软件(Rhinoceros)建立椎体模型,将椎体模型与双X线透视系统获得的腰椎双斜位透视像匹配,真实重现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的三维运动状态,通过测定腰椎相邻椎体间椎体中心点的三维坐标空间位移和旋转,最终获得生理载荷下腰椎失稳症患者失稳节段间的三维运动学数据.结果 失稳组(L3/4失稳节段)相对于正常组(L3/4)在前屈后伸位,沿矢状轴位移增大(3.2±2.2)mm(P <0.05);沿垂直轴旋转角度增大(4.8±4.6)°(P<0.05);沿垂直轴位移减小(0.4 ±0.2)mm(P <0.05).在左右旋转位,沿垂直轴旋转角度增大(4.2±2.0)°(P<0.05).失稳组(L4/5失稳节段)相对于正常组(L4/5)在前屈后伸位,沿矢状轴位移范围增大(2.6±2.2)mm(P<0.05).在左右侧弯位:沿矢状轴旋转角度增大(6.5±5.6)°(P<0.05).在左右旋转位,沿矢状轴旋转角度增大(5.0±2.5)°(P<0.05);沿垂直轴位移(1.6±0.9)mm,沿垂直轴的旋转角度减小(2.0±1.6)°(P<0.05).结论 腰椎失稳节段与正常相对应节段相比三维运动学特点明显不同,L3/4失稳节段与L4/5失稳节段三维运动特点也不同,建议分别建立不同节段腰椎失稳的三维诊断标准,以更符合实际情况.
- 王博韬夏群苗军胥鸿达喻华Shaobai WangGuoan Li
- 关键词:关节不稳定性腰椎X线透视检查
- 双X线透视成像系统进行颈椎在体运动研究方法学的探索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应用双X线透视成像系统在颈椎在体运动学研究中下颌骨对颈椎图像的干扰度,探索颈椎在体运动学最佳位置的透视方法,为颈椎在体运动学研究提供方法学的可行性论证。方法应用双X线透视成像系统分别在两个C型臂夹角呈正交(90°)位、60°位及45°位采集健康志愿者5名(男4名,女1名)颈椎双平面X线图像,包括中立位、前屈后伸位、左右旋转位、左右侧屈位,比较各个不同位置时下颌骨对颈椎椎体图像的遮挡;采用下颌角对颈椎的干扰程度来作为评价的标准,通过对各个不同位置时下颌骨对颈椎图像干扰程度的评分,筛选最佳角度的透视方法。在做颈椎左右旋转运动透视时,比较躯干固定-头颅旋转模式和头颅固定-躯干旋转模式下下颌骨对颈椎图像的干扰程度,分别采集两种模式下的透视图像。结果 90°、60°和45°位时中立位、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左右旋位透视下颌骨对颈椎图像干扰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5°位在上述位置时干扰度最小。在相同角度60°位,躯干固定-头颅旋转组与头颅固定-躯干旋转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在体运动学研究中应用双X线透视成像系统在交角45°位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下颌骨的阻挡,坐位同轴躯干旋转代替头颅旋转可以减少下颌骨的干扰度,基本满足双X线成像系统二维-三维图像的匹配条件。
- 白剑强夏群苗军贺金亮刘恺
- 关键词:颈椎下颌骨
- 腰椎退变性滑脱在体运动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综述腰椎退变性滑脱在体运动学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在体运动学研究相关文献,从滑脱节段是否存在失稳、滑脱节段椎体运动模式、滑脱节段椎管形态的运动学改变和滑脱节段术中生物力学测量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是否存在失稳仍有争议,其椎体间稳定性应根据滑脱退变所处的阶段和退变程度具体分析。滑脱节段棘突与小关节突的运动范围以及椎管径线、面积和容积均较正常人明显减小,为明确滑脱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提供依据。术中生物力学测定虽能准确了解滑脱节段运动学特点,但因其有创性和伦理性限制了临床应用。但既往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矢状面上的屈伸活动,即单平面的腰椎运动学观察,鲜有三维空间内的6个自由度(6-degree-of-freedom,6DOF)运动数据报道。结论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滑脱节段的6DOF数据能准确而全面反映病变节段的三维运动学特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胥鸿达夏群苗军
-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滑脱
-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间在体运动的观察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理载荷下椎体节段间三维运动学特点。方法L3-4间盘退变突出患者15例,年龄为(40.2±4.1)岁,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10名,年龄为(54.4±3.5)岁,为对照组。受试者腰椎进行薄层CT扫描,导入三维建模软件中建立椎体模型,将椎体模型与双荧光透视影像系统(dual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DFIS)捕获的不同运动状态下(站立、屈伸、旋转及侧弯)的腰椎透视图像进行匹配,以重现生理载荷下腰椎椎体间三维运动状态。通过测量椎体上的三维坐标系,获得病变节段(k)和相邻节段(L3-4)椎体间在体运动学数据。结果实验组病变节段(k)在前屈、后伸时,沿冠状轴、矢状轴和垂直轴的位移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沿冠状轴的旋转角度(3.7°±2.1°)较对照组(1.9°±1.1°)明显增加(P〈0.05);在左右侧弯时,沿冠状轴位移运动范围[(1.7±0.8)mm]较对照组[(1.0±0.6)mm]明显增加(尸〈0.05),沿冠状轴旋转运动范围(3.4°±5.0°)较对照组(1.9°±2.1°)明显增加(R0.05);左右旋转时,沿冠状轴位移及旋转运动范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相邻节段(L3-4)在前屈、后伸时,沿冠状轴、矢状轴及垂直轴的位移均较对照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左右侧弯时,沿垂直轴位移运动范围[(1.1±0.4)mm]较对照组[(0.3±0.2)mm]明显增加(P〈0.05);在左右旋转时,沿垂直轴位移运动范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相邻节段在各体位下的旋转运动范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三维运动模式与正常人不同,表现在病变节段屈伸活动及左右位移增加、沿垂直轴旋转有减少趋势,而头侧相邻节段位移运动范围增加。
- 宁尚龙夏群苗军白剑强贺金亮刘恺马信龙
-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腰椎
- 腰椎退变滑脱对相邻节段在体运动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有临床症状的腰椎退变滑脱( DS)患者生理载荷下滑脱椎体相邻节段三维运动特性。方法2013年3至10月天津医院脊柱外科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L4退变滑脱患者15例为研究组。无腰痛症状和其他脊柱疾病的健康志愿者15名为正常健康对照组。采用双X线透视系统( DFIS)和CT扫描相结合技术,从受试者腰椎薄层CT获取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DFIS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下不同体位腰椎椎体三维运动状态。通过在DS患者L3-S1各椎体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相邻椎体间的活动度,并与正常组相比较。结果DS组L3-4左右侧弯时沿矢状轴旋转度(4.4±2.8)°,大于正常组(2.1±1.7)°(P<0.05);左右旋转时沿垂直轴旋转度(4.3±2.8)°,大于正常组(2.1±1.3)°(P<0.05);前屈后伸时沿冠状轴旋转度(3.9±3.3)°,虽较正常组(3.2±2.5)°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S组滑脱节段L4-5及相邻尾侧节段L5-S1与正常组相比,沿X、Y、Z轴位移和旋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4-5DS滑脱节段相对稳定,相邻头侧椎间盘L3-4节段活动度增加,相临尾侧椎间盘( L5-S1)相对稳定。
- 胥鸿达夏群苗军
- 关键词:腰椎脊椎前移生物力学X线透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