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20041056)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潘景业陈洁张近波王晓蓉马继红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休克
  • 3篇血性
  • 3篇失血
  • 3篇失血性
  • 2篇休克大鼠
  • 2篇失血性休克
  • 2篇注射液
  • 2篇细胞蛋白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内皮细胞蛋白...
  • 2篇参附
  • 2篇参附注射液
  • 1篇调节蛋白
  • 1篇休克治疗
  • 1篇血功能
  • 1篇血流
  • 1篇血流量
  • 1篇血栓
  • 1篇血栓调节

机构

  • 5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陈洁
  • 5篇潘景业
  • 3篇王晓蓉
  • 3篇张近波
  • 2篇姚震亚
  • 2篇马继红
  • 1篇吴河水
  • 1篇王卫
  • 1篇王国印
  • 1篇王明山
  • 1篇陈波
  • 1篇李智强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胃肠道、肾脏等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①对照组,麻醉后动静脉插管,插管后4h 15min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胃黏膜血流量(GMBF),肾黏膜血流量(KMBF),夹取一块胃组织作镜检,采集肾脏标本,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肾的微观结构;②失血性休克组:放血降低动脉压,建立休克模型,输注失血量3倍的生理盐水复苏;复苏开始后3h检测GMBF和KMBF,并采集肾脏标本;③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模型复制成功后输注参附注射液10ml/kg,再输入生理盐水补充至3倍失血量,于复苏开始后3h检测GMBF和KMBF.并采集肾脏标本。结果失血性休克组GMB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并可见胃黏膜细胞坏死、脱落、局部溃疡形成。参附注射液治疗组GMBF显著高于失血性休克组(P〈0.01),胃黏膜损伤显著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失血性休克组KMBF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肾脏颜色红。参附注射液治疗组GMBF显著高于失血性休克组高(P〈0.01),胃黏膜损伤显著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通过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胃黏膜、肾脏血流量,改善胃黏膜、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马继红张近波潘景业王卫陈洁王晓蓉
关键词:休克失血性血流量参附注射液
危重症患者肾功能与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肾功能与凝血功能变化关系。方法:通过检测危重症患者肾功能(Scr和BUN)和凝血功能指标(TT、PT、APTT、PLG、FIB、Ⅷ:C、ATⅢ、VWF、D -D和3P试验) ,根据血肌酐值分为正常组(N组,Scr <130 μmol/L)和血肌酐异常组(A组,Scr≥130 μmol/L) ,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差异。结果:在全部6 3例入选病例中,有2 7例发生急性肾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 ,确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 cularcoagulation ,DIC)有10例。3P试验阳性率N组为1.7% ,A组为12 .7% ,A组显著高于N组。A组PT明显延长,与N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 1)。FIB、PLG和ATⅢ明显下降,D -D升高,与N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 1)。Ⅷ:C和VWF均较正常高值显著升高。与N组比较,A组Ⅷ:C轻度降低,VWF轻度升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 >0 .0 5 ) ,而A组Ⅷ:C/VWF比值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 <0 .0 1)。结论:危重症患者发生ARF时,常合并凝血功能的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参与了ARF的进展。
潘景业王明山王国印陈波陈洁
关键词: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凝血功能
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TM和EPCR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林格注射液治疗组(林格组)、林格注射液加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参附组),分别检测各组可溶性TM(sTM)、可溶性EPCR(sEPCR)水平及TM、EPC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休克组比较,休克组和林格组sTM、sEPCR及TM、EPCR mRNA含量均增高(P<0.05),TM和EPCR蛋白含量均降低(P<0.05)。与林格组比较,参附组sTM、sEPCR含量和TM、EPCR mRNA含量均下降(P<0.05),TM和EPCR蛋白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从基因、蛋白水平影响人血清和HUVEC中TM和EPCR的表达,从而阻止失血性休克的进展。
张近波潘景业李智强陈洁姚震亚王晓蓉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参附注射液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内皮细胞
失血性休克大鼠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研究
2008年
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失血性休克组,采用ELISA、RT-PCR、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3组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和小肠组织EPCR mRNA及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失血性休克组sEPCR平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增高;失血性休克组EPCR mRNA平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明显增高,失血性休克组EPCR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假休克组明显下降。认为失血性休克大鼠外周血循环系统sEPCR升高可能是早期诊断该病的一个可靠指标,其水平高低可能反映疾病的预后。
潘景业张近波吴河水王晓蓉陈洁马继红姚震亚
关键词: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失血性休克
抗凝抗炎抗休克治疗的进展被引量:2
2007年
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随着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学科互相渗透,新观点、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使人们对休克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临床防治休克及多器官功能不全提供了新线索。但通过十几年来的临床实践及调查统计,发现休克的病死率与20多年前比有增无减,由休克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占目前危重病病死率的第一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早期诊断及有效的防治措施,而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休克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未彻底阐明。休克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凝血系统的激活,深刻了解其进展将有助于临床治疗的正确实施。现将对这方面的研究理论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潘景业陈洁
关键词:休克抗炎抗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