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WW002)

作品数:16 被引量:64H指数:6
相关作者:张德明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化
  • 4篇行文
  • 4篇文学
  • 4篇旅行文学
  • 3篇文化交往
  • 3篇跨文化
  • 3篇跨文化交往
  • 3篇交往
  • 2篇叙事
  • 2篇移情
  • 2篇身份
  • 2篇身份认同
  • 2篇诗性
  • 2篇情感
  • 2篇情感结构
  • 2篇精神内核
  • 2篇感伤
  • 2篇感伤主义
  • 2篇朝圣
  • 2篇崇高

机构

  • 17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7篇张德明

传媒

  • 3篇宁波大学学报...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江南(诗)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外国文学评论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汉语言文学研...
  • 1篇中文学术前沿

年份

  • 3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2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本表述与他者的建构——18世纪英国旅行文学中的殖民相遇倡
2012年
18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和探险家对非欧洲地区的探索视野的扩展,在欧洲人类学、民族志和旅行文学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关于非欧洲的他者的话语,并得到了精细化的文本表述。总的来说,在殖民相遇和他者化过程中,空间的移位与主体的反思是同时发生的,客观的描述与主观的偏见往往互相并存,'文本式态度'与实地性考察常常互相纠结、甚至发生冲突,显示了现代性展开过程中主体建构的复杂性。
张德明
旅行文学、乌托邦叙事与空间表征被引量:7
2010年
旅行文学与乌托邦叙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综观以《乌托邦》为代表的三个典型的乌托邦文本,可以发现,乌托邦外部空间的特征是不确定性、不可接近性、与世隔绝性,其内部空间则表露出相似性、类同性和无隐私性。乌托邦空间的表征背后既隐含了中世纪以来欧洲及英国的地理-地形学描述传统,又反映了乌托邦理想内在的逻辑悖论。
张德明
关键词: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诗性的游记与诗人的成长——重读《恰罗德·哈洛尔德游记》
2011年
拜伦在《恰罗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借助诗性的游记这种独特的形式和双重主人公并存的叙事策略,成功地将连续性的时间意识和片断性的空间感知融为一体,把早年对东方的空间想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身体—话语实践,将一次贵族式的大陆旅游变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追寻和精神朝圣之旅。全诗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诗人在从中心到边缘、现代到中古的旅行过程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时空感知模式从水平移动到垂直提升的过程,显示了旅行—写作这种独特的身体—话语实践在建构诗人的主体意识,促进诗人人格成长中发挥的独特功能。
张德明
关键词:拜伦身份认同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情感结构”的形成被引量:11
2011年
18世纪的英国处在贵族精英与中产阶级同时并存、海外冒险与殖民开拓齐头并进、大陆旅行与国内旅游互相促进的年代。在旅行文学的影响下,启蒙时代英国人的"情感结构"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从注重平衡对称的古典美学理念转而强调崇高和宏伟的情感体验,从理性至上的态度转而注重感伤主义和情感主义。持续不断的旅行刺激了文化感受力的复苏,激发了旅行主体的移情能力,使其获得了替代性经历,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通过时空的转换,旅行主体持续不断地躲避着固定的身份和定义,持续不断地发现自我和确认自我。"情感结构"中出现的这种主体性倾向,在此后的浪漫主义思潮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张德明
关键词:情感结构崇高感伤主义移情
忧郁的信天翁与诗性的想象力——从《老水手行》看旅行文学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柯尔律治的《老水手行》在借用17和18世纪旅行文学提供的实录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诗性想象力,在写实的航海日志和浪漫的抒情诗中找到了平衡的支点和内在的统一性。诗篇自由翱翔于内在与外在、历史与现实、陆地与海洋、忧郁与梦想、罪责与忏悔、神恩与天谴之间。诗人在信天翁中发现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自然精神";从老水手的射杀行为中,追溯到人类远古的历史和罪行;在婚礼与独身的两极中发现了人类最深层的欲望与梦想。全诗完满地体现了柯尔律治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诗学观点。
张德明
关键词:柯尔律治《老水手行》旅行文学浪漫主义诗歌
《暴风雨》:荒岛时空体的文化叙事功能被引量:5
2011年
莎士比亚晚年创作的《暴风雨》,在英国旅行文学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空间诗学角度考察,剧作家将荒岛设置为一个介于虚构与现实、旧世界与新大陆之间的时空体,造成戏剧的"间离效果",拉开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距离,从而能够收放自如地对当时国内面临的社会矛盾及其涉及的人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而荒岛时空体承担的建构新世界话语和建构主体-他者的双重文化叙事功能,则投射出17世纪欧洲人在与异文化交往时普遍的文化心理。
张德明
关键词:旅行文学莎士比亚《暴风雨》
朝圣:英国旅行文学的精神内核被引量:8
2010年
14—17世纪,以《曼德维尔游记》、《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天路历程》为代表的三个朝圣文本,建构了一个从西方到东方、从本土到异域、从内心世界到外部世界的立体的朝圣—旅行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东方的圣地与异域的奇迹互相并置,基督教的世界观与异教的信仰互为镜像,虔诚的宗教信念与粗鄙的世俗欲望互相交织,形成一个源远流长的叙事传统。近代英国的旅行文学正是在这个朝圣传统的影响下逐渐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空间想象、主体性意识、跨文化交往原则,以及相应的叙事策略和结构模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朝圣文学是英国乃至欧洲旅行文学之精神内核。
张德明
关键词:跨文化交往
《奥鲁诺克》:第一部英国旅行小说的文化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17世纪英国女作家阿芙拉·贝恩的《奥鲁诺克》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旅行小说,作家以欧洲的罗曼司和民族志为叙事模式,创造出英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高贵的野蛮人的文学形象。小说涉及的一系列前瞻性问题,诸如西方现代性的展开、帝国地理空间的扩张、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交往,以及文明/野蛮、主人/奴隶、自我/他者、"新异"美学的建构等,在我们这个跨文化交往时代里,有着持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张德明
关键词:文化研究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被引量:2
2012年
旅行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现代性空间想像与主体意识双重建构的产物。英国旅行文学的发展刺激了大英帝国的跨文化想像力,而大英帝国的崛起和扩张也促进了旅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补互动、相辅相成的关系。旅行文学的发展给英国社会文化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凸显,包括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秩序与混沌、中心与边缘、帝国与殖民地、全球化与地方性等一系列对立因素在不同文化空间中的并置和运动。对旅行文学的研究不仅使我们理解了帝国与旅行、内心空间与外部空间、个体身份与民族身份之间复杂的缠绕关系,也提出了一些涉及文艺美学和创作诗学的问题。
张德明
从《福》看后殖民文学的表述困境被引量:11
2010年
南非作家J.M库切的《福》是对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的重述或改写,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后殖民文学面临的表述困境:既要借助经典的话语力量为自己增势,又试图通过颠覆经典形象、话语和结构模式来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由此形成后殖民作家与前帝国作家之间在话语权转让过程中既互相敌对,又合作共谋,既商讨博弈,又交换和流通的复杂关系。
张德明
关键词:J.M.库切《福》后殖民文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