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5A20902004)
-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启明林荣幸黄少玉张贤昌骆雄才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卫生厅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血吸虫病疫情复燃危险因素研究及控制
- 2011年
- 本文探讨了在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建立敏感有效的防控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防止疲情反复,最终消灭血吸虫病。采用前瞻、横断面和回顾性调查研究相结合,现场和实验室结合,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对传播阻断地区残存传染源、钉螺和流动人口输入性传染源的发布特征及防控技术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制定系列防控监测措施方案,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广东省于198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86~1988年历史病人和高危人群的血吸虫病原检出率分别0.40%(5/1260)和12人(2.4%);至2006年,来自疫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原检出率为0.05%(6/1;5076)。残存钉螺主要分布在荒地、水沟及竹林等,占88.37%;湖区输入的钉螺在广东的可疑孳生环境生长繁殖状况良好。根据各阶段研究成果,率先建立省级防控监测体系,首次提出了传播阻断之后的近期采取选择性主动监测、清理历史遗留病人和高危人群为重点的策略,远期采取被动监测输入性传染源为重点的策略;创建了钉螺监测和质量控制体系,针对高危环境和可疑环境采取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应用效果显示,1992年发现1个复发疫点并及时、有效处理,防止了疫情扩散;复治历史病人19688人,有效清除大批残存传染源,监测查获输入性血吸虫病人410例并予及时治疗处理;指导改造大量适合钉螺孳生的高危环境,实施查螺质量控制,防止可疑环境漏查,保证查螺质量,及时、有效消除隐患。迄今,广东省已连续19年禾查获钉螺和本地新感染人、畜。广东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有效防止疫情复燃,以省级为单位,率先在全国达到消灭血吸虫病的宏
- 黄少玉张启明林荣幸容寿铭骆雄才邓卓晖周志珊张贤昌李俊强黄德厚赖军伟李初升潘波方悦怡徐勇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非螺区输入钉螺分布及扩散规律的初步观察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了解输入钉螺的分布及扩散规律,为制定钉螺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约666 m2的荒地,用宽50 cm、深30 cm的水沟按棋盘分布分隔成约2 m2的方块,在一端的一块输入活钉螺1 600只,逐月抽样查螺观察有螺框率、活钉螺密度、幼螺密度、交配、分布距离、天气、温湿度等。结果2008年3~12月观察期间,有螺框率在20.00%~38.18%之间;晴天与阴雨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2.88%和2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3,P<0.05);荒地台地和小水沟边/底的有螺框率分别为9.38%和3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46,P<0.01),显示有螺框查出率与天气、环境等密切相关。9个月的观察期,有螺框钉螺、活钉螺、2代幼螺密度变化范围分别在2.17~5.71只/框、2.03~5.54只/框和0~4.56只/框之间,活钉螺、2代幼螺密度荒地台地明显低于小水沟边/底,分别为1.22只/框、0.78只/框和3.72只/框、2.82只/框;推算钉螺输入繁殖的2代钉螺生长至成熟可交配的钉螺的时间仅为5个月。观察期间,在第3条小水沟外未查获钉螺,单向扩散距离最远为4.5 m。结论钉螺主要分布在荒地有水区边缘如水氹、水沟边/底等潮湿、水分充足的地方,并沿水沟边扩散为主;输入钉螺阴雨天较活跃,查出率较高。
- 黄少玉骆雄才林荣幸张启明李建中邓卓晖张贤昌王金龙吴景赠尹冬梅
- 关键词:钉螺扩散
- 广东省非螺区输入性钉螺生存及繁殖能力的研究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了解输入性钉螺在广东省非螺区水网地带及珠江口冲积地咸淡水交接区域的生存能力,为制定血吸虫病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广东省原螺区的地貌,在非疫区选择类似的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飞龙的渠塘边地及珠江口咸淡水交接地带南沙区万顷沙原野山庄低洼地作为观察点,各设置养螺笼5个。2006年1、8月分别到湖南岳阳市洞庭湖洲滩用人工捕集法收集钉螺,采用解剖法、爬行法等对钉螺的死活、雌雄及感染性等进行鉴定;2006年1、8月分别两次(第1、2批)在两个观察点投放输入活钉螺,每笼投放活钉螺10~50只;于投螺后次月起逐月对输入钉螺的死活情况、交配情况及气温等进行观察记录。结果第1批输入钉螺在水网地区的大石观察点3个月时检查的存活率为26.67%(48/180),7个月存活率为10.56%(19/180),最长存活时间达近2年,存活率为2.22%(4/180)。珠江口咸淡水交接地南沙观察点第1批输入的钉螺生存时间仅约6个月,3个月的存活率为1.67%(3/180);第2批输入的3个月、6个月、1年检查的存活率分别为31.20%(78/250)、25.60%(64/250)和1.48%(37/250)。大石、南沙2个观察点1-12月均可见钉螺交配现象,查获的活钉螺总交配率分别为15.61%(216/1384)和14.18%(134/945)(P>0.05)。2007年5月10日和6月14日分别在南沙和大石观察点查获第2代钉螺3只和4只。结论洞庭湖区钉螺在广东省水网地区及珠江口咸淡水交接地带的可疑孳生环境中可以生存、交配和繁殖。
- 骆雄才黄少玉邓卓晖李建中林荣幸张启明张贤昌尹冬梅吴景赠黄金龙
- 关键词:钉螺血吸虫病繁殖
- 血吸虫病非疫区输入钉螺扩散和分布情况观察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观察输入钉螺在非疫区的扩散及分布情况,为制定钉螺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8年3月在清新县1块荒地人工输入1600只钉螺,5-12月逐月观察该荒地有螺框率、活螺密度、钉螺扩散距离等。结果晴天与阴雨天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22.88%和29.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3,P=0.043);荒地和水沟边/底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9.38%和35.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46,P<0.001)。晴天和阴雨天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79只/0.1m2和1.11只/0.1m2,荒地和水沟边/底分别为0.11只/0.1m2和1.34只/0.1m2。输入钉螺的单向扩散距离最远为4.5m。结论输入钉螺在阴雨天查出概率较高,其主要分布于水沟边/底等水分充足的地方,以沿水沟边扩散为主。
- 周志珊黄少玉李初升林荣幸张启明
- 关键词:扩散非疫区
- 湖区钉螺脱离孳生环境后存活情况的观察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湖区钉螺脱离孳生环境后的存活时间以了解其是否具备远距离被动扩散的时间条件。方法2008年3月26日在洞庭湖洲滩捕集钉螺,采用爬行法和压碎法鉴别钉螺的死活。随机将活钉螺以100只为1组(共20组)分装普通信封,置室温下每隔3d观察1组,计算钉螺的存活率。结果洞庭湖洲滩钉螺离开孳生环境后在无水、无食物的情况下,10d内仅有少数钉螺死亡,至第30d时的存活率为86.00%;第42d后其存活率快速下降,至51d存活率为21.00%;观察至60d时仍有少量钉螺存活。结论湖区钉螺离开孳生环境后的存活时间较长,能够以各种形式远距离被动扩散。
- 黄少玉骆雄才林荣幸张启明邓卓晖张贤昌王金龙李建中吴景赠尹冬梅
- 关键词:钉螺孳生环境存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