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W065)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培友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1篇理学
  • 5篇两宋
  • 4篇理学诗
  • 3篇诗歌
  • 3篇诗学
  • 3篇宋代
  • 3篇文道
  • 2篇道观
  • 2篇审美
  • 2篇审美理想
  • 2篇文道观
  • 2篇理学家
  • 2篇话语
  • 1篇道器
  • 1篇多向性
  • 1篇语义
  • 1篇元初
  • 1篇哲理
  • 1篇哲理诗
  • 1篇正名

机构

  • 13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王培友

传媒

  • 2篇北方论丛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中国诗歌研究
  • 1篇文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宋理学“孔颜乐处”话语之诗学价值被引量:5
2018年
作为两宋理学的核心话语之一,"孔颜乐处"话语涵蕴牵涉面广,发展历程复杂而涵义多变。由于"孔颜乐处"的理学实践主体与其主题诗歌创作主体具有同一性身份,加之"孔颜乐处"话语具备了情感体验性、审美性等文化品格,因此,"孔颜乐处"话语对彼时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理学家诗人在创作"孔颜乐处"主题诗歌时,对这一话语的理学义蕴有所选择,其诗意组织方式也有独特性。正确认识"孔颜乐处"诗歌主题及其诗意组织方式,以及该话语在理学、诗学、诗歌创作中的不同内容与其表达方式的差异性,有助于提升我们关于两宋时期理学与诗歌关系的认识,也对确立当下文学史的叙述视角和书写立场有所裨益。
王培友
关键词:宋诗理学孔颜乐处诗学
宋末元初理学家的学术路径及其诗歌创作实践
2018年
宋末元初,朱熹闽学开始占据主流地位,陆九渊心学一派亦有一定影响。这一时期,理学家的学术路径主要在于:除了在理学若干范畴和命题精义方面的探讨有所突破外,理学诸贤还对朱陆之别、儒释之辨、原始儒学与理学的一体性等问题给予了相当关注。而此期理学家的诗歌,除了承继前辈理学家的诗歌主题之外,其"明理"类型诗歌已有融合"道问学""尊德性""求道"等主题诗歌的倾向;"讲学体""语录体"等诗歌作品大量出现;重诗统、推崇文人诗、重诗艺等也成为此期理学家的诗歌追求。考察可见,此期理学家的诗歌创作实践,与理学家的学术路径走向具有显见的紧密关联,但亦有不一致的情形存在。
王培友
关键词:宋末元初理学诗歌
邵雍“击壤体”的体式特征及其诗坛反响
2020年
“击壤体”及其诗派是客观历史存在,但“击壤体”并非在南宋末年才形成。作为重要的理学诗之诗歌范型,“击壤体”具有“达理”“闲适”“切理”等诗歌特征,其题材、内容及主题等非常丰富。“击壤体”诗作表达方式有多种构型,其诗歌形态亦有不受韵律、句式所限等属性特征。宋人在学习、模仿“击壤体”的重心及其取向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由此,“击壤体”在中国哲理诗发展史上具备了重要的诗歌范式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王培友
关键词:哲理诗范型
论两宋理学“观物”与理学诗类型化主题及程式化表达被引量:2
2016年
"观物"是邵雍用来构建其理学体系的术语,得到了他之后两宋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因"观物"具有体悟性、识察性与实践性等特质,而具备了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超越性等品格,因此,也就内在地决定了"观物"与理学家诗歌创作具有紧密联系。当理学诗人所"观"之"物"为客观实在的景物时,其诗歌因为"观物"之特质而呈现出审美性、情感性等特征;而当他们所"观"之"物"为各种事件、虚拟之哲理或者性理命题时,诗歌便呈现出哲理性、超越性等特征。由此,理学诗表现为类型化的主题与程式化的表达方式。理学诗的这一特质,说明了其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品格。
王培友
关键词:理学理学诗类型化程式化
论两宋理学范畴的诗学表达问题之历史客观存在被引量:2
2018年
两宋理学家的理学实践和诗学实践,都是作为统摄道德实践主体、社会实践主体和诗学实践主体于一身的理学家的文化实践活动。因此,理学基本范畴的诗学表达问题具备历史客观存在的学理基础。基于这一认识,从对"范畴"概念的界定出发,对两宋理学的范畴的生成、数量等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从理学家诗论、理学诗选本诗评和理学家的理学诗书写等层面,考察、论证了在宋代文化史上两宋理学家的理学基本范畴,具备诗学表达的历史客观存在性。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立足理学诸范畴的发育、传播及流变,来探讨其在两宋诗人诗学观念及诗歌创作实践的呈现问题,拓展和深化相关研究。
王培友
关键词:理学诗学历史存在
论两宋理学“观天地生物气象”义蕴及其多向性展开被引量:2
2014年
"观天地生物气象"话语来自于"观物取象"文化传统,因之具有会通性基因并发展出独特文化义蕴。之中"观"具备兼手段与目的的特性,其体用的基本方面由原始儒学"观"之义蕴发展而来,而非来自佛教。"生物"、"气象"以及"观天地生物气象"等话语义蕴,亦是层积地发展而形成的。二程在继承邵雍、周敦颐等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该话语之"体"、"用"与"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朱熹则从体、用及其关系方面,以具体化、超越性的发展向度,对该话语整体性义蕴进行了开掘。由此,"观天地生物气象"因其具备会通自然界与道德界的体用属性而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王培友
关键词:两宋理学会通
两宋理学:“象物比德”话语与诗性表达被引量:6
2019年
中国古老的“象物比德”的文化传统,为宋代理学家所承继和展开。理学家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扩大了“象物比德”之“物”的范围,拓展了“德”的种类和内容,发展了“比德”“取象”的方法。理学家对于“象物比德”话语的多方探讨,在其理学诗创作或者书写中得到较为全面地表达。两宋理学家诗人依托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事件等来书写或者表达天地、万物、实践主体等“物”的德性品质或者性理特征,外显为理学诗的独特表达方式并成为其重要的形式特征。
王培友
关键词:宋代理学理学诗
论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异向性及其认识价值被引量:4
2014年
"文章之士"、"传统儒学之士"、"道学之士"是两宋士人探讨文道关系的主要群体。"文章之士"探讨文道关系之中心与重心,主要集中于"文"之独立性、主体性和功用性等。"传统儒学之士"主要集中于文道关系、文与道如何发生关系这两个层面上,尤其注重从体用、本末等方面进行研究。"道学之士"探讨文道关系则具有泛化倾向,其文道关系或被替换为文化载体与文化精神之关系,或其"文"之内涵被缩小,等同于现代意义上"文学"的某些内容及形式等。"文"之独立性、"文"与"道"应居平等地位等逻辑客观性品格,亦为"道学之士"所忽视甚至抹杀。比较来看,"道学之士"之文道观念显然受到了其他两类士人群体的重要影响。
王培友
关键词:两宋理学家文道关系
“正名”文化传统与“文”的先秦语义及话语表达被引量:1
2015年
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名"与"实"关系的探讨,向来为各派思想家及学术研究者所重视。它反映了人类认知问题的常见困惑,那就是"名"与"实"的非对称性。由此而言,名词背后的"那一个",才是我们研究问题时应该关注的对象,而非某一个名词本身。以"正名"方式来考察事物之"名"与事物之体、用等问题的关系,可以称之为"循名责实"。据此而应用于学术研究,则对文道观念之"文"进行探讨,应考察不同的"名"所指向的共同事物之"实"。以此思想观照先秦时期的"文",发现其表述方式和内涵是复杂多样的。
王培友
关键词:正名先秦
从理学家文道观、道器观之矛盾性看理学之自律性缺失被引量:1
2016年
作为理学体系的基点之一,理学家道器观应与文道观相一致。但较之两宋理学历史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两宋理学家之文道观有的与其道器观相一致,有的有出入,有的则完全相反。以理学家道器观衡量其文道观,则可见两宋大多数理学家的文道观,是从'文'的功用上来实现对'道'的承载和传递,极少关注'文'之本体与'道'之本体、'文'之功用与'道'之功用、'文'之本体与'道'之功用等关系。理学家关注'文'与'道'关系的基本目的,是指向于以成就圣人为目的的'内圣之学'与'经济家国'的事功追求。两宋理学家道器观与文道观的不侔合性,显示出理学体系的自律性缺失。正确认识理学体系之自律性缺失的原因及其补救问题,当对'新儒学'的'开新'有一定裨益。
王培友
关键词:两宋理学道器文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