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4201)

作品数:37 被引量:239H指数:10
相关作者:赵嘉咏夏胜利朱林英穆玉姣黄学勇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耶尔森菌
  • 7篇沙门菌
  • 7篇分子
  • 6篇药敏
  • 6篇药敏测试
  • 6篇脉冲场
  • 5篇电泳
  • 5篇毒力
  • 5篇伤寒
  • 5篇小肠结肠炎耶...
  • 5篇脉冲场凝胶电...
  • 4篇疫源
  • 4篇疫源地
  • 4篇伤寒沙门菌
  • 4篇手足
  • 4篇手足口
  • 4篇手足口病
  • 4篇鼠疫
  • 4篇耐药
  • 4篇分子分型

机构

  • 12篇上海市浦东新...
  • 10篇河南省疾病预...
  • 7篇中国疾病预防...
  • 6篇云南省地方病...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大理学院
  • 2篇上海市疾病预...
  • 2篇大理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陕西省疾病预...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甘肃省疾病预...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 1篇梁河县疾病预...
  • 1篇云南省疾病预...

作者

  • 9篇朱林英
  • 9篇夏胜利
  • 9篇赵嘉咏
  • 8篇许汴利
  • 8篇黄学勇
  • 8篇穆玉姣
  • 8篇孙乔
  • 7篇张白帆
  • 6篇王鹏
  • 6篇苏佳
  • 5篇赵冰
  • 5篇张海鹏
  • 4篇郭英
  • 4篇黄红
  • 3篇张宝敏
  • 3篇段然
  • 3篇朱渭萍
  • 3篇钟佑宏
  • 3篇谢志强
  • 3篇许文波

传媒

  • 8篇中华流行病学...
  • 5篇疾病监测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职业与健康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上海预防医学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1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丽江市家犬中致病性耶尔森菌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了解丽江市鼠疫疫源地内家犬中携带致病性耶尔森菌的流行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方法 选择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各2个乡镇,逐户采集犬肛拭子及血液标本。肛拭子经4℃冷增菌后,采用耶尔森选择培养基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三种致病性耶尔森菌进行分离;对所分菌株再进行生化鉴定、生物分型、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型检测;对血液标本进行鼠疫F1抗体的检测。结果 共采集467份肛拭子,分离到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及假结核耶尔森菌;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2株为O∶3血清型和非1A生物型,毒力基因齐全为致病株;另2株为1A生物型血清型未定,毒力基因阴性为非致病株;467份血液标本中26份为F1抗体阳性,其中1份阳性标本与1份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肛拭子来自同一只家犬。结论 丽江市家犬中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且有致病性菌株;此外,在一只家犬中,发现存在着鼠疫耶尔森菌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共感染的现象。
张海鹏张海鹏吴鹤松段存娟钟佑宏钟佑宏郭英段然梁俊容
关键词: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家犬毒力
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急性腹泻门诊病例病原谱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急性腹泻门诊病例发病特征、病原谱构成,为制定急性腹泻防治对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在全区12家哨点医院腹泻门诊开展监测采样工作,检测8大类细菌和5种病毒,分析其病原菌和病毒感染情况和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的检出情况。结果 2012年1-12月,12家哨点医院共采集2533例急性腹泻门诊病例,感染任一致病菌498例,感染率19.66%,分离出致病菌561株,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56株(27.81%),沙门菌120株(21.39%),气单胞菌101株(18.00%);感染任一病毒716例,感染率28.31%,阳性毒株数756株,其中诺如病毒阳性472株(65.83%),轮状病毒阳性164株(21.69%)。6-9月细菌阳性率较高,1-3月和10-12月病毒阳性率较高。不同人群的病毒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细菌(P<0.001)。成人组细菌和病毒感染率均高于儿童组(P<0.001)。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急性腹泻以病毒感染为主,但细菌感染率也较高,二者高发季节不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和气单胞菌是急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病毒性腹泻则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儿童和成人腹泻病原构成不同。
傅益飞孙乔叶楚楚薛曹怡李文先朱渭萍朱林英赵冰王闻卿潘丽峰
关键词:腹泻病原谱
我国突发寄生虫病事件响应体系的构建被引量:10
2017年
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受环境、自然灾害、人口流动等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等影响,仍然存在导致突发寄生虫病事件发生的风险,影响我国寄生虫病控制成效、甚至可影响社会稳定。本文通过部分突发寄生虫病事件对公共卫生安全影响典型案例的分析,阐述了突发寄生虫病事件处置的特点,提出了在构建突发寄生虫病事件响应体系中应具备的组织框架和响应流程,并指出今后应强化突发寄生虫病事件应急响应的体系建设和措施落实,实现突发寄生虫病事件的早期介入和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控制寄生虫病传播风险和危害。
曹淳力孙乐平洪青标许汴利钟波刘建兵林丹丹李石柱肖宁周晓农
关键词:突发事件寄生虫病
单纯疱疹病毒1型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需要与手足口病进行鉴别被引量:5
2013年
对2008年在甘肃省发生的一起疑似手足口病(HFMD)的发热出疹性疾病的流行进行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明确引起这起传染病流行的病原体。从4名发热出疹患者采集的8份临床标本中(每个患者采集咽拭子和疱疹液标本),首先将临床标本接种到RD和HEp-2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阳性的标本提取病毒核酸,然后使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人肠道病毒(HEV)核酸的检测。对HEV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采用序列非依赖的单引物扩增技术(SISPA)进行"未知病原体"的鉴定。分离到的6株病毒均鉴定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结合分析这起流行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HSV-1是引起这起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的病原体。6株HSV-1的gG区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差异都较小,同源性分别高达98.8%和97.9%,说明这起疫情是由同一个病毒传播链引起的。HSV-1等病毒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需要与HFMD进行鉴别诊断,由于仅从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上判断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病原体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依赖于实验室的诊断。
祝双利刘建锋孙强李静李晓嫘张勇陈瑛温小云严冬梅黄国虹张宝敏张波安洪秋李慧许文波
关键词:发热出疹性疾病手足口病单纯疱疹病毒1型
云南省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中致病性耶尔森菌的调查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对梁河县家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假结核及小肠结肠炎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分布情况调查分析并研究其病原学特征。方法选择梁河县5个鼠疫常规监测的乡镇,采集鼠盲肠标本,4℃冷增菌后采用耶尔森菌选择培养基进行致病性耶尔森菌的分离;对所分菌株进行生化鉴定、生物分型、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ail、yst A、yst B、yad A、vir F及rbfc)检测。结果共捕鼠533只,主要是黄胸鼠、臭鼩鼱、斯氏家鼠等;自鼠肠道中分离到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率为0.4%(2/533),皆分离自黄胸鼠;2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均为生物1A型,且毒力基因检测均为阴性;未检测到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结论梁河县家鼠中少量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未发现鼠疫耶尔森菌与假结核耶尔森菌的相关线索。
张海鹏郭英陈邬锦钟佑宏罗佳丽段然王鹏
关键词:毒力基因
HIV抗体WB确证实验的替代策略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利用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筛查实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快诊检测结果与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的组合,对HIV感染与否进行确证,避免单一WB确证实验的"不确定"结果,区别WB实验中"已感染-不确定"和"未感染-不确定"结果,及时精确判定阳性与阴性结果。方法以2007-2013年筛查为"阳性"结果的1190例需进一步进行确证实验的所有血清样本为研究对象,包括确证结果为"阳性"、"不确定"及"阴性"者。三种确证结果及实验条带结果均与两种ELISA(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和两种快诊(胶体硒和胶体金)的联合检测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1190例HIV抗体待复查标本中,确证试验为阳性的930例样本,两种ELISA和两种快诊试验均为阳性;144例确证试验为阴性的血清样本,两种ELISA和两种快诊试验至少有一种为阴性,其中快诊无一例为强阳性;116例确证试验为"不确定"者,其中"不确定-阳性"样本两种ELISA和两种快诊试验均为阳性(包括强阳性、阳性与弱阳性),"不确定-阴性"样本两种ELISA和两种快诊试验至少有一种为阴性,其中快诊无一例为强阳性。结论两种ELISA与两种快诊的联合运用敏感性、特异性均达到100%(除窗口期),可以有效区分WB结果的"感染-不确定"与"未感染-不确定",建议国家调整艾滋病确证策略,利用HIV抗体筛查试验的联合运用来替代WB的确证试验,既排除了"不确定"结果,又节约了大量资源及减少不必要的伤害还可以满足及时精确判定结果。
汤琰王涛盛燕华李旭朱林英孙乔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免疫印迹试验
分子诊断技术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在致泻性大肠杆菌检测中的运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为提高致泻性大肠杆菌(DEC)的检测水平,建立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来检测5种致泻性大肠杆菌,以解决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腹泻病人中的致泻性大肠杆菌困难,并应用于浦东新区腹泻人群的DEC监测。方法从Gen Bank中下载各种致泻性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探针,优化设计Taq Man实时荧光PCR法结合传统分离方法,最终获得单克隆菌株。应用本方法对2013年1 658份粪便拭子进行致泻性大肠杆菌检测。结果1 658份粪便拭子中致泻性大肠杆菌总阳性率为8.93%(148/1 658),其中EPEC和ETEC各检出57株(3.44%),EIEC 6株(0.36%),EAEC 28株(1.69%)。结论 Taq Man实时荧光PCR结合传统分离方法分离致泻性大肠杆菌,体现出非常高的准确性和检测效率,同时避免了志贺菌的漏检;通过为期一年的监测,致泻性大肠杆菌已成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原谱中首位病原,其组成结构呈多样性、显著的季节性特点。
朱林英赵冰黄红孙乔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杆菌实时荧光PCR
食源性气单胞菌属种水平监测和表型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调查上海市浦东新区食源性气单胞菌的属种分布和表型特征。方法2011年5~11月,对采集自上海市浦东新区2个农贸市场的3种生鲜食品(共291份)进行气单胞菌属的选择性分离和属种水平鉴定;分析菌株表型特征的差异性。结果291份生鲜食品样品中,74份阳性,总检出率25.4%。其中肉制品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4.1%(43/126);水产品和蔬菜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9%(17/90)和18.7%(14/75)。经系统生化鉴定的74株气单胞菌属菌株包括:嗜水气单胞菌23株,维隆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35株,豚鼠气单胞菌16株。溶血试验和蛋白酶表达测试显示分别有51株菌口溶血素阳性,59株菌蛋白酶试验阳性,两者皆阳性的菌株有48株。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多数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呈现高度敏感,但对氨苄西林呈现高度耐药;对舍青霉素酶药物(奥格门丁)的耐药能力存在种水平的差异;3种气单胞菌均存在低水平的多重耐药(MDR)。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农贸市场流行季节供应的主要生鲜食品气单胞菌属污染程度较高,除嗜水气单胞菌外的其他气单胞菌株也具有毒力因子,虽然目前耐药水平较低,但仍需加强基于食物链的食源性疾病的综合监测。
王闻卿苏靖华傅慧琴郑英杰朱林英傅益飞孙乔
关键词:气单胞菌属表型特征毒力因子
与爬行动物有关的波摩那沙门菌被引量:7
2014年
波摩那沙门菌(28:y:1,7)已成为复燃的沙门菌血清型,能引起相关高危人群的腹泻暴发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潜在危险,尤其在某些生活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历经10多年的病例统计和流行病学追溯、生态学调查研究的数据积累,人们对波摩那沙门菌的暴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本研究就波摩那沙门菌的宿主来源、典型暴发案例调查和干预处置原则、实验室溯源和行为生态学传染病发病模式等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王闻卿王鸣柳周晓瑛许学斌
关键词:复燃宿主
河南省登封市2009--2015年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及PFGE分型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2009--2015年河南省登封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耐药性与PFGE分子型别特征。方法采集登封市2家医院临床诊断为副伤寒病例患者静脉血,利用沙门菌科玛嘉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APl20E肠杆菌科系统生化板条鉴定后使用丹麦SSl分型血清进行沙门菌0抗原及H1/2相鞭毛诱导血清凝集试验。根据Pulse Net China病原体分子分型网络实验室公布的沙门菌PFGE操作指南与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沙门菌K—B法药敏测试方案,对其进行PFGE分子分型与聚类分析及8类13种抗生素药敏测试。结果从248例患者血培养物中共分离到12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抗原式为1,2,12:a:-。12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广谱合成类青霉素氨苄西林(AMP)的耐药率为83.3%,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的耐药率分别为29.4%和31.2%;对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吡肟(FEP)的耐药率为17.5%;对一代喹诺酮类抗生素萘啶酸(NAL)的耐药率为62.6%,对三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CIP)、诺氟沙星(NOR)的耐药率为19.3%和26.4%;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EN)、链霉素(STR)的耐药率为22.8%和47.9%;对氯霉素类抗生素(CHL)的耐药率为19.2%;对增效磺胺类抗生素甲氧苄氨嘧啶(TMP)与复方新诺明(SXT)的耐药率为24.2%和58.6%;对四环素(TET)的耐药率为46.7%。126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中耐2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为109株(86.5%),其中耐2—3种的为9株(7.1%),耐5~8种的为76株(60.3%),耐9。10种的为17株(13.5%),耐11~12种的为7株(5.6%);三代头孢类抗生素CAZ、CTX,一代与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NAL、CIP、NOR,氨基糖苷类抗生素STR耐药率总体呈年份上升趋势;经XbaI酶切与PFGE后,126株甲副
赵嘉咏张胜勇穆玉姣张白帆夏胜利黄学勇许汴利
关键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药敏测试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