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ZJY0707-02)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田家玮杜国庆任敏姜双全宿阳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资助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超声
  • 7篇心动描记术
  • 7篇心肌
  • 7篇描记
  • 7篇描记术
  • 7篇超声心动描记
  • 7篇超声心动描记...
  • 6篇造影
  • 5篇心肌超声造影
  • 5篇心肌灌注
  • 5篇灌注
  • 5篇超声造影
  • 3篇心室
  • 3篇成像
  • 2篇动脉
  • 2篇心室功能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向量成像
  • 2篇左心
  • 2篇左心室

机构

  • 10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0篇田家玮
  • 8篇姜双全
  • 7篇杜国庆
  • 6篇任敏
  • 5篇宿阳
  • 5篇王影
  • 3篇刘冬梅
  • 3篇郭延辉
  • 2篇张萌
  • 2篇郭强
  • 2篇王旭东
  • 1篇戴海鹏
  • 1篇何宁
  • 1篇韦虹
  • 1篇王寒梅
  • 1篇王珍珍
  • 1篇郑桂霞
  • 1篇孙敏
  • 1篇刘宇杰

传媒

  • 5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变率成像对冠状动脉搭桥前后左心室形变及同步性的评价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采用应变率成像(SRI)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搭桥(CABG)前、后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形变及同步性的变化,判断手术疗效,预测再狭窄。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病例组)分别于CABG术前1d、术后10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前降支参与供血的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应变率(SRsys)和应变(Ssys),计算收缩后应变指数(PSI)。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术前与对照组及CABG术前、术后各时间点间SRsys、Ssys和PSI的变化情况。结果病例组SRsys和Ssys值较对照组显著减低。52例患者CABG术后1个月开始搭桥节段SRsys和Ssys逐渐增大,多数节段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术前PSI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术后6个月,所有节段PSI值均明显回缩。超声检出8例患者发生术后再狭窄,其阳性预测值为75%。SRI参数法诊断室壁运动异常的敏感性高于传统的二维超声目测法,Ssys的敏感性高于SRsys。结论SRI可定量评价左室壁局部收缩形变及同步性,动态观察CABG手术前、后局部心肌功能的变化,判定术后疗效,发现术后再狭窄。
任敏田家玮何宁孙敏戴海鹏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冠状动脉分流术心室功能应变率成像
计算机辅助心肌超声造影定量评价心肌灌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心肌超声造影(MCE)定量评价心肌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阻断和再灌注冠状动脉时间不同,将家兔分为两组:阻断30min再灌注60min(Ⅰ组)和阻断120min再灌注60min(Ⅱ组)。于冠状动脉阻断时和再灌注后行MCE,造影图像经自制计算机辅助软件处理后,自动得出每个节段的标化造影剂密度(CI),并对心肌灌注进行彩色编码。根据心肌灌注缺损(MPD)和异常的彩色编码区分别计算出危险心肌和梗死心肌面积,并分别与荧光微球染色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TTC)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再灌注后,Ⅰ组和Ⅱ组的危险节段心肌CI值均较非危险节段减低(P〈0.01),标化后,仅Ⅱ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I值比非危险节段明显减低(P〈0.01),而Ⅰ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I值与非危险节段间无明显差异。以标化CI为-70像素为截断值,识别梗死节段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7%。阻断冠状动脉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危险心肌面积与荧光染色呈正相关(r=0.84,P=0.003和r=0.91,P〈0.001);再灌注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梗死心肌面积与TTC结果呈正相关(r=0.75,P〈0.001和r=0.89,P〈0.001)。结论计算机辅助MCE可以定量评估心肌灌注,识别危险和梗死心肌区域。
杜国庆田家玮郭延辉任敏姜双全王影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微气泡心肌缺血心肌再灌注
自制心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软件的设计与评价
2010年
目的评价自制心肌超声造影(MCE)图像定量分析软件对心肌灌注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根据阻断和再灌注冠状动脉时间不同,家兔被分为两组:阻断15min再灌注30min(Ⅰ组)和阻断120min再灌注60min(Ⅱ组)。分别于基础状态、冠状动脉阻断时和再灌注后行MCE,应用基于淘汰粒子群优化(EPSO)聚类算法的自制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软件对造影图像进行自动处理,获得多个心肌灌注定量参数。结果 (1)阻断时,Ⅰ组与Ⅱ组危险心肌的标化CI值均明显减低,与基础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4和t=4.327,P<0.01)。再灌注后,Ⅰ组危险心肌标化CI值比阻断时增高(t=2.933,P<0.01),与基础状态时相比仍减低(t=2.653,P<0.01),Ⅱ组危险心肌标化CI值与阻断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Ⅱ组危险心肌红色编码区和TTC中梗死心肌面积分别为(21.4±12.3)%和(18.0±9.5)%,且与TTC结果呈正相关(r=0.89,P<0.01);(3)阻断时,危险心肌节段直方图呈偏态分布,再灌注后,Ⅰ组危险心肌基本恢复至正态分布,而Ⅱ组危险心肌仍呈偏态分布。结论基于淘汰粒子群优化聚类算法的心肌超声图像分析软件在定量评价心肌微灌注和识别灌注异常方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杜国庆田家玮任敏刘宇杰姜双全郭延辉宿阳张萌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肌超声造影心肌灌注
心肌超声造影结合计算机灰阶分析技术对兔心肌灌注的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MCE)联合计算机灰阶分析技术定量评价心肌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30只兔根据阻断和再灌注冠状动脉左室支时间不同分为两组:阻断30 min再灌注60 min(Ⅰ组)和阻断120 min再灌注60 min(Ⅱ组)。于阻断时和再灌注后行MCE,造影图像经自制计算机辅助灰阶分析软件处理后,自动得出每个节段心肌的标化灰阶造影剂密度(CI),并对心肌灌注进行彩色编码。根据心肌灌注缺损(MPD)和异常的彩色编码区分别计算出危险心肌和梗死心肌面积,分别与荧光微球染色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TTC)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再灌注后,Ⅱ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I值比非危险节段明显减低(P<0.01),而Ⅰ组危险节段的标化CI值与非危险节段间无明显差异。以标化灰阶CI为-70 pix为截断值,识别梗死节段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87%。阻断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危险心肌面积与荧光染色呈正相关(r=0.84,P=0.003和r=0.91,P<0.001);再灌注时,MPD和异常彩色编码测量的梗死心肌面积与TTC结果呈正相关(r=0.75,P<0.001和r=0.89,P<0.001)。结论心肌超声造影联合计算机灰阶分析技术可以定量评估心肌灌注,识别危险和梗死心肌区域。
杜国庆田家玮郭延辉任敏姜双全王影
关键词:心肌超声造影心肌灌注心肌梗死
应用VFM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收缩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组:DCM患者30例;对照组:健康志愿者40名。在VFM成像模式下测量并比较两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流量(Fs)和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应用Simpson双平面法获取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三腔心的Vs、Fs、SQ-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观察并描述病例组收缩期左心室心腔内涡流的分布特征。结果病例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Vs、Fs、SQ-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组内比较各项指标均由基底段至心尖段逐渐递减(P<0.05);LVEF与Vs、Fs、SQ-均值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7、0.698、0.709(P<0.01);病例组在收缩期3个时相均有涡流出现,直径及圈数较对照组增多。结论 VFM技术可直观、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心室内血流流场变化,进而显示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有望成为临床检测DCM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宿阳田家玮姜双全刘冬梅郭强
关键词:血流向量成像血流动力学
一种基于淘汰粒子群优化聚类算法的心肌超声造影分析系统
2010年
背景:心肌超声造影已成为评价心肌微灌注有效的影像学方法之一,但目前心肌超声造影图像的分析判断多采用目测法或手动描记感兴趣区域,很大程度上依赖观察者的经验,缺乏客观定量分析方法。目的:探讨新型心肌超声造影图像定量分析系统评价心肌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采集家兔心肌超声造影图像,应用基于淘汰粒子群优化聚类(EPSO)算法的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系统对造影图像进行自动处理,获得心肌灌注定量参数。结果与结论:①图像识别软件自动识别心内膜与心外膜,确定心肌区域。②自动将心肌区域分割为相等的6个区。③自动标记各节段心肌的标化对比剂密度值。④以标化对比剂密度值为依据行彩色编码,获得彩色编码面积百分比。⑤自动生成心肌节段灌注分布直方图。基于淘汰粒子群优化聚类算法的心肌超声图像分析软件,在定量评价心肌微灌注和识别灌注异常方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杜国庆田家玮郭延辉宿阳张萌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心肌超声造影心肌灌注
健康人颈总动脉波强度曲线特点
2010年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和性别健康志愿者颈总动脉波强度(wave intensity,WI)参数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健康志愿者525例.应用Aloka Prosound α10测量双侧颈总动脉的WI曲线参数,包括2个正向波(W1和W2)、1个负向波面积(NA)和两个时间指标[心电图R波顶点至W1顶点(R-W1)和W1顶点至W2顶点(W1-W2)].所有受检者按年龄分6个组.比较WI各参数在不同年龄和性别间的差异.结果 ①共检测525例健康志愿者1050支颈总动脉,W1为(8332±4796)mmHg·m-1·s-3,W2为(1853±1143)mmHg·m-1·s-3,NA为(38±26)mmHg·m-1·s-2,R-W1为(102±19)ms,W1-W2为(266±42)ms;②W1、NA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204和r=-0.301,P<0.001),且<20岁组和20~29岁组W1和NA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但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男女双侧颈总动脉W1和W1-W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右侧颈总动脉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双侧颈总动脉WI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I技术是评价心脏与动脉系统相互作用有价值的方法.
田家玮杜国庆王影姜双全王珍珍韦虹郑桂霞王旭东宿阳刘冬梅
关键词:超声检查颈总动脉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结合心肌超声造影同步检测兔顿抑心肌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结合心肌超声造影同步检测兔顿抑心肌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45只家兔按阻断冠状动脉左室支和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三组,Ⅰ组阻断15min再灌注30min,Ⅱ组阻断30min再灌注60min,Ⅳ组阻断45min再灌注120min。分别在基础状态、阻断、再灌注和多巴酚丁胺负荷(5、10、15、20μg·kg^-1·min^-1)各阶段团注心肌造影剂。测量危险心肌的收缩期室壁增厚率(WT)和标化的造影剂密度(CI),最后行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确定梗死面积。结果①阻断时,危险心肌的WT降到零点或呈负值,标化CI明显低于对应区域;②再灌注和多巴酚丁胺5μg·kg^-1·min^-1后,各组危险心肌的WT和标化CI仍减低;③多巴酚丁胺10和15μg·kg^-1·min^-1时,Ⅰ组和Ⅱ组的WT和标化CI恢复至基础状态,但Ⅲ组仍保持较低水平;④多巴酚丁胺20μg·kg^-1·min^-1时,Ⅲ组仍存在灌注-收缩不匹配,即标化CI已恢复接近基础状态,但WT仍较低。结论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结合心肌超声造影是识别顿抑和梗死心肌安全可行的方法。
田家玮杜国庆姜双全王寒梅任敏王影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多巴酚丁胺
计算机辅助心肌造影负荷超声定量评价心肌灌注及局部收缩功能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心肌造影负荷超声(MCSE)定量评价心肌灌注和局部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急性阻断再灌注左室支建立兔模型,根据阻断和再灌注时间分为两组:阻断30min后再灌注60min(Ⅰ组)和阻断120min后再灌注60min(Ⅱ组)。分别在基础状态、阻断、再灌注和多巴酚丁胺负荷(5、10、15和20μg·kg^-1·min^-1)行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造影图像经自制计算机辅助软件处理后,自动标出每个节段的标化造影剂密度(CI),根据标化CI值,彩色编码标记为:0~-20像素(pix)黄色、-21~-40pix蓝色、-41~-70pix绿色以及〈-70pix红色。分别计算出阻断时和再灌注后红色编码区面积,并与荧光微球染色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面积对照分析。同时测量各阶段危险心肌的收缩期室壁增厚率(WT)。结果(1)阻断时,危险心肌的WT降到零点或呈负值,CI明显低于基础状态,红色编码区面积与荧光染色危险心肌面积呈正相关(r=0.91,P〈0.01)。(2)再灌注和多巴酚丁胺5μg·kg^-1·min^-1后,各组危险心肌的WT和标化CI仍减低。以标化CI-70pix为截断值,识别梗死节段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7%。红色编码面积与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梗死心肌面积呈正相关(r=0.89,P〈0.01)。(3)随着多巴酚丁胺剂量的增加,Ⅰ组的标化CI恢复至基础状态,WT逐渐增加超过基础水平,但Ⅱ组仍保持较低水平。结论计算机辅助心肌造影负荷超声可以定量评价心肌灌注和局部收缩功能,是识别顿抑和梗死心肌安全可行的方法。
杜国庆田家玮郭延辉任敏姜双全王影
关键词:心肌灌注心肌收缩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心室收缩期血流动力学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收缩期血流动力学特征及流场分布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健康成年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左室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流量(Fs)及收缩期负向总流量(SQ-),观察两组速度向量、流线和涡流分布特点。结果对照组Vs、Fs、SQ-及病例组Vs、Fs均由基底段、中间段至心尖段呈递减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例组SQ-失去这种顺序递减趋势。病例组各节段Vs、Fs及中间段、心尖段SQ-均大于对照组,但基底段SQ-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流流场分布特点为速度方向混乱,流速快,流线不连续,涡流增多。结论VFM技术能够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收缩期血流动力学特征,并能清晰显示血流流场的分布情况。
刘冬梅田家玮宿阳姜双全王旭东郭强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血流向量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