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7-2041)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杨明王刚高长青王加利吴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微创
  • 4篇机器人
  • 2篇动脉
  • 2篇动脉旁路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移植术
  • 2篇手术
  • 2篇体外循环
  • 2篇体外循环冠状...
  • 2篇旁路移植
  • 2篇旁路移植术
  • 2篇外科
  • 2篇外循环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二尖瓣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王加利
  • 4篇高长青
  • 4篇王刚
  • 4篇杨明
  • 3篇吴扬
  • 3篇肖苍松
  • 2篇李丽霞
  • 2篇赵悦
  • 1篇沈岩松
  • 1篇王瑶
  • 1篇周琪
  • 1篇王明岩

传媒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机器人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评价da Vincis机器人系统进行胸廓内动脉(IMA)游离、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2007年1月到2011年3月,105例患者接受机器人IMA游离、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性77例,女性28例,年龄33~77岁,平均(59±10)岁。患者术前行64排CT检查评估IMA质量,2例患者左LIMA纤细或走行异常弃用。术者于操作台前、三维成像系统下遥控机器人游离IMA并完成动脉桥与靶血管的徒手吻合。其中4例患者旁路移植后接受了杂交技术于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行支架植入术。术中均以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桥血管的波形及血流。术后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性,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上述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平均IMA血管桥血流量为(21±13)ml/min。1例于术后第1天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后痊愈,复查桥血管通畅。1例合并脑梗死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痊愈后出院。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术中及术后出血少,术后恢复快。随访1~51个月,平均(30±12)个月。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复查未见桥血管狭窄或闭塞,心绞痛症状缓解。结论机器人IMA游离、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创伤小、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是微创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高长青吴扬杨明王刚王加利王明岩李丽霞赵悦
关键词: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内窥镜检查
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总结使用da Vinci S机器人系统完成的微创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有56例患者接受微创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严重的前降支病变,10例患者合并有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病变。其中25例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45例,Ⅲ级11例,平均射血分数为57%±11%。所有患者肺功能良好,无胸膜炎和左侧胸腔手术史。术前常规行64排CT检查双侧胸廓内动脉(ITA)的解剖情况。共采用三种术式:(1)机器人单侧或双侧ITA游离并同期小切口非体外循环CABG;(2)全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3)对合并有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局限性狭窄的患者,接受上述两种术式的一种后行分站式支架置入杂交术。行单支或多支CABG时于左侧胸壁第4肋间做长6cm的小切口,直视、心脏跳动下行ITA和前降支的吻合;行全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时无需胸壁切口。术后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性,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接受了上述手术。术中平均ITA桥血流量为(23.2±16.7)ml/min,无中转开放手术和手术死亡。ITA移植到前降支53例,双支桥3例,其中10例患者旁路移植后接受了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的支架植入杂交术。术后复查未见桥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微创机器人非体外循环CABG手术效果确实、可靠,不破坏胸腔骨性结构、创伤小,是微创CABG的发展方向之一。
高长青杨明王刚吴扬赵悦李丽霞王加利肖苍松周琪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机器人外科手术微创性
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手术6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总结利用"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完成二尖瓣手术的临床经验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于2007年3月~2010年12月完成的机器人微创二尖瓣手术60例的临床资料,包括二尖瓣成形44例,二尖瓣置换16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股动静脉及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于右侧胸壁打直径为0.8 cm的器械臂孔3个,直径为1.5 cm工作孔1个,术者于操作台前、三微成像系统下遥控微创器械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后即刻食道超声评估手术效果。术后常规进行随访。结果无手术死亡及中术式转化。二尖瓣成形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2.2±29.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8.1±22.3)min;二尖瓣置换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37.1±21.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9.3±17.4)min。平均随访时间为(14.2±9.3)月,2例二尖瓣成形患者术后轻度反流。结论机器人系统对二尖瓣结构暴露效果好,可安全、有效的完成二尖瓣成形及置换,是可供选择的微创术式之一。
杨明高长青王刚王加利肖苍松吴扬
关键词:机器人二尖瓣手术微创手术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全机器人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全机器人二尖瓣(MV)置换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因风湿性心脏病重度MV狭窄行全机器人MV置换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体外循环(CPB)转机前,应用TEE明确MV狭窄发生机制(瓣叶增厚及钙化、交界融合或腱索融合等),评价有无其他心脏病变。根据TEE所见初步拟定手术方案(MV置换或交界分离术)。建立外周CPB时,应用TEE引导放置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心脏停搏液灌注针。心脏复跳后,应用TEE即刻评价人工瓣功能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以外科所见为标准,TEE诊断MV狭窄发生机制的准确性为100%;所有患者MV手术均按照初步拟定方案进行。所有患者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均放置于适当位置,TEE引导置管成功率为100%。TEE证实所有患者(100%)人工瓣功能正常,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术中TEE在全机器人MV置换术中是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王瑶高长青肖苍松杨明王刚王加利沈岩松
关键词: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微创心脏外科二尖瓣置换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