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5178)

作品数:19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杨贵荣宋文明马颖李健郝远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理工大学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金属学及工艺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机械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7篇熔覆
  • 5篇真空
  • 5篇真空熔覆
  • 5篇合金
  • 4篇腐蚀形貌
  • 3篇熔覆层
  • 3篇覆层
  • 3篇CO
  • 2篇织构
  • 2篇石墨
  • 2篇水溶
  • 2篇水溶液
  • 2篇镍基
  • 2篇镍基合金
  • 2篇镍钴合金
  • 2篇钴合金
  • 2篇摩擦磨损性能
  • 2篇开裂
  • 2篇换热
  • 2篇换热器

机构

  • 17篇兰州理工大学
  • 7篇武汉材料保护...
  • 2篇肃蓝科石化高...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航工业北京...
  • 1篇机械工业上海...

作者

  • 17篇杨贵荣
  • 14篇马颖
  • 14篇宋文明
  • 7篇李健
  • 6篇郝远
  • 4篇李亚敏
  • 3篇张玉福
  • 3篇王旭升
  • 2篇王富强
  • 2篇冯萍萍
  • 2篇王富强
  • 2篇董雪娇
  • 1篇孟军虎
  • 1篇赵虎
  • 1篇姚瑞清
  • 1篇吕晋军
  • 1篇王宁
  • 1篇廖兵兵
  • 1篇杨光
  • 1篇黄志涛

传媒

  • 7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材料研究学报
  • 2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铸造技术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摩擦学学报
  • 1篇腐蚀科学与防...
  • 1篇Intern...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C-氧化石墨烯/Ni复合熔覆层的制备及形成机制
2020年
采用真空熔覆技术制备了WC-氧化石墨烯(GO)/Ni复合熔覆层,运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观察并分析在不同温度下熔覆层内显微形貌的变化与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在ZG45表面制备了组织致密、与基体形成良好冶金熔合的WC-GO/Ni复合熔覆层;熔覆层的微观结构组成从表面至基体依次是约1.5 mm厚的复合层、360μm左右的过渡层、50μm左右的扩散熔合层和100μm左右的扩散影响层,其主要组成相有Cr7C3、FeNi3、WC、Cr23C6、Ni3Si、C、Fe7W6、γ-Ni固溶体等,FeNi3、Fe7W6分散在冶金熔合带,扩散影响区主要组织为珠光体;复合区的物相尺寸小于界面区的物相尺寸,熔覆层形成过程中复合区的金属颗粒变化先于界面区,凝固时熔化不完全的颗粒表面长出团簇物(Cr7C3/Cr23C6),随着保温长大逐渐变成针状物镶嵌在Ni基固溶体中。
杨贵荣王宁宋文明李亚敏马颖
关键词:真空熔覆镍基合金WC
Ni-Co/WC-Graphite复合熔覆层的组织与三点弯曲行为
2017年
采用真空熔覆技术制备了Ni-Co/WC-Graphite(G)复合熔覆层,采用SEM、XRD等分析了微观组织及相组成,利用三点弯曲研究了复合熔覆层的弯曲行为,并分析了断口形貌特征、微区元素分析与断裂机制。结果表明:整个Ni-Co/WC-G熔覆层包括复合层区、过渡层区、扩散冶金熔合带以及热影响扩散区,复合层区呈现三维织构组织特征,主要组成相有Cr_7C_3、Cr_(23)C_6、Ni_3Si、CrB、WC、C和γ-Ni-Co固溶体,扩散影响区主要组织为珠光体,扩散冶金熔合带及过渡层主要组成相为镍钴基合金固溶体及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复合熔覆层试样的三点弯曲载荷-位移曲线初始呈线性变化,而后曲线斜率逐渐减小,在达到载荷峰值时Ni-Co/WC-G复合熔覆层在承受压应力时溃裂,而在承受拉应力时断裂,由于过渡层、扩散冶金带以及热影响扩散区的存在,使载荷在熔覆层失效后仍在一定范围内缓慢增加,熔覆层区断口形貌呈沿晶或穿晶特征,基体侧的热影响扩散区呈扇形解理断裂特征,远离界面的基体区域为具有大量韧窝的韧性断裂。
宋文明杨贵荣王旭升王富强李健马颖
固定管板换热器管板泄露失效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了角焊缝处泄露造成失效,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衍射以及化学分析等方法对换热管、管板以及焊缝区进行化学成分、显微组织、腐蚀形貌、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换热管以及管板等化学成分符合标准要求,母材及热影响区为铁素体+珠光体,焊缝不同区域出现了马氏体以及贝氏体,裂纹周围管板侧和焊缝区的组织差别较大,焊缝区的应力集中以及壳程介质进入缝隙并在操作工艺条件下浓缩,形成高风险碱应力腐蚀敏感性,最终导致在马氏体或贝氏体含量较高的区域开始萌生裂纹并导致了自焊缝底部开裂向焊缝中心发展的裂纹,进而导致换热器角焊缝泄露。
宋文明杨贵荣郭志军马颖郝远李健
关键词:固定管板换热器角焊缝开裂
20钢在CO_2/水溶液气液两相流液相中的腐蚀行为被引量:6
2016年
利用SEM,XRD,EDS等研究了20钢在CO2/水溶液气液两相分层流液相中的腐蚀速率、腐蚀形貌以及腐蚀产物膜层的成分,并初步分析了其腐蚀行为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20钢腐蚀速率呈现不规则齿状规律变化,在4 h和8 h分别出现腐蚀速率峰值,腐蚀速率分别为2.27 mm/a,1.66 mm/a,5 h和12 h时出现腐蚀速率的谷值为1.02 mm/a,在8 h时腐蚀产物膜层由厚度为6μm左右致密的内层膜和厚度为9μm左右疏松的外层膜组成,腐蚀产物的主要组成元素为Fe、C、O,内层产物膜中Fe、C与O原子比稳定,而外层产物膜层的Fe、C与O原子比在膜层厚度方向上变化较大。
宋文明杨贵荣冯萍萍马颖郝远
关键词:20钢腐蚀形貌
真空熔覆WC/h-BN/Ni复合涂层的组织及物相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采用真空熔覆技术在45钢表面制备了WC/h-BN/Ni基复合涂层,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观察并分析了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形貌和物相组成。结果表明:复合涂层形成了不同微观组织特征的区域,从表面到基体依次为表层区、复合区、过渡区、扩散熔合区及扩散影响区,主要相组成包括γ-Ni固溶体、FeNi_(3)、Cr_(7)C_(3)、Cr_(23)C_(6)、WC、W_(2)C、Ni_(3)Si、Ni_(3)B、CrB、Cr_(2)B、BN和Ni_(2.9)Cr_(0.7)Fe_(0.36)等。复合涂层与基体的界面区域因元素的互扩散而形成了一条厚度约为16μm的扩散熔合带,熔合带中没有硬质相;靠近基体一侧的扩散影响区由大量珠光体组成,连接复合区的过渡层中分布有多种形式的固溶强化相及少量的弥散相;表层区因受粉末颗粒本身及温度等影响,形成了较多的多由Cr_(7)C_(3)、Cr_(23)C_(6)等化合物组成的针状物相及不规则孔隙。随着温度的升高复合涂层中烧结颈不断长大,使得其中的孔隙从闭合球化状态逐渐收缩直至消失,进而形成组织致密的复合涂层。
王军军杨贵荣宋文明李亚敏马颖
关键词:真空熔覆致密化冶金结合
电子束成形TC18钛合金晶体取向规律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采用电子束熔丝成形工艺制备TC18钛合金试件,研究了其柱状晶组织的生长和晶体取向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用电子束熔丝成形工艺制备的TC18钛合金,其宏观金相组织为沿竖直方向生长的粗大柱状晶,以外延生长的方式从熔池底部长大。受成形过程中特殊传热条件的影响,电子束熔丝成形钛合金组织中的TC18钛合金晶体形成特定方向的择优取向,α、β两相晶体取向分布都有明显的规律。在成形组织外延生长的情况下,β相向α相晶体结构的转变具有继承性。其中大多数β晶粒有<001>方向的强丝织构,柱状晶间β相的宏观取向也有明显的特征,分布方向集中为TD、LD及法面ND。β→α转变严格遵循Burgers取向关系,由同一个母相β晶粒内析出的片层α/α满足Burgers取向关系所要求的取向差分布,柱状晶内的α主要有6种取向,β→α转变过程有较强的变体选择。
董伟黄志涛刘红梅杨光杨洋杨帆
关键词:TC18钛合金柱状晶织构
管线钢在CO_(2)水溶液中腐蚀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
2021年
CO_(2)腐蚀是石化装置及长输管线中存在的主要腐蚀形式,特别其局部腐蚀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对其腐蚀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管线钢在CO_(2)水溶液环境下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CO_(2)腐蚀的研究现状、CO_(2)腐蚀的影响因素、CO_(2)腐蚀机理及关于CO_(2)腐蚀防护的措施。这将有助于初期研究者全面了解管线钢CO_(2)的腐蚀现状、腐蚀行为机制及今后所需的研究方向。
杜丽娟杨贵荣宋文明马颖李亚敏
关键词:防腐措施
ZG45钢表面镍钴基熔覆层的显微组织与耐腐蚀性能被引量:1
2018年
采用真空熔覆技术在ZG45钢基体表面制备了不同镍钴配比,以及分别添加不同质量分数WC,石墨(G)+WC的镍钴基熔覆层,研究了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以及在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熔覆层的组织致密,与基体实现了冶金结合,G+WC/镍钴合金熔覆层中主要组成相有Cr_7C_3、Cr_(23)C_6、Ni_3Si、CrB、FeC_3W、WC、C和γ-Ni-Co固溶体,镍钴合金熔覆层的耐腐蚀性能比基体的好,且随钴含量增加而提高;随着WC或G含量的增加,WC/镍钴合金熔覆层和G+WC/镍钴合金熔覆层的自腐蚀电流密度均先减小后增大;G+WC/镍钴合金熔覆层表面主要发生局部腐蚀,局部腐蚀坑主要出现在WC与G颗粒集中分布的区域。
王建儒杨贵荣宋文明王富强王富强张玉福马颖
关键词:显微组织耐腐蚀性能
The Effect of Graphite Content on The Wear Behavior of Ni/WC/G Composite Coating
The Ni/WC/G composite coating was fabricated through vacuum cladding.The effect of graphite content on the wea...
Gui-rong YANGChao-peng HUANGWen-ming SONGYing MAYuan HAO
文献传递
2205双相不锈钢在不同Cl^-含量的饱和H_2S/CO_2溶液中的腐蚀行为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全面腐蚀实验及SEM,EDS等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2205双相不锈钢在不同Cl-含量的饱和H2S/CO2溶液中腐蚀速率、腐蚀形态以及腐蚀表面膜层成分,并建立腐蚀过程机制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与Cl-浓度的变化,腐蚀速率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在Cl-浓度为(57-100)×10-6时,p H=4时,Cl-为170×10-6,温度50℃时的腐蚀速率最大,p H=6时,Cl-为170×10-6,温度80℃时的腐蚀速率最大,其最大腐蚀速率不超过0.004 mm/a;腐蚀表面形成较为致密的钝化膜,随着温度与氯离子浓度的升高,表面出现3~5μm的不稳定点蚀核。
杨贵荣廖兵兵宋文明张玉福马颖郝远
关键词:腐蚀形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