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402)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董金皋曹志艳贾慧刘宁郝志敏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玉米
  • 16篇玉米大斑病
  • 16篇玉米大斑病菌
  • 16篇斑病
  • 16篇病菌
  • 16篇大斑病
  • 16篇大斑病菌
  • 9篇基因
  • 8篇黑色素
  • 7篇酶基因
  • 6篇漆酶
  • 5篇生物信息
  • 5篇生物信息学
  • 5篇生物信息学分...
  • 4篇漆酶基因
  • 4篇酵母
  • 3篇克隆
  • 3篇基因克隆
  • 2篇酵母双杂交
  • 2篇还原酶

机构

  • 16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石家庄市农林...

作者

  • 14篇曹志艳
  • 14篇董金皋
  • 12篇贾慧
  • 4篇孟庆江
  • 3篇郝志敏
  • 3篇刘宁
  • 3篇刘宁
  • 3篇马双新
  • 2篇吴楠
  • 2篇郭丽婕
  • 1篇孟川
  • 1篇张娇
  • 1篇李志勇
  • 1篇李青为
  • 1篇巩校东
  • 1篇藏金萍
  • 1篇韩建民
  • 1篇杨阳
  • 1篇王绍新
  • 1篇梁东旭

传媒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植物保护...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玉米科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2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调控基因StMR1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引起玉米大斑病的一种丝状病原真菌,该病菌菌落正面灰黑色,背面黑色,菌丝及分生孢子黑褐色,细胞壁不透明。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玉米大斑病菌能够产生DHN黑色素,其在附...
贾慧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大斑刚毛座腔菌高产漆酶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及酶学特性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高产漆酶的最佳发酵条件,确定其酶学性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大斑刚毛座腔菌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菌株产漆酶的碳源、氮源及铜离子的种类及范围,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响应面设计试验,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响应值进行3因素3水平下的多元二次回归拟合分析,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初步分离大斑刚毛座腔菌发酵液中的漆酶,以ABTS为反应底物,设置不同温度及p H,测定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 H及热稳定性、p H稳定性,进一步测定其反应动力学常数Km值、Vm值,确定其酶学特性。【结果】建立了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模型差异显著(P=0.0001),可以用该模型来拟合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漆酶活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Cu2+>葡萄糖>尿素,而葡萄糖和尿素交互作用极显著;通过拟合求出模型极值点,对应的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50.05 g·L-1,KH2PO4 1 g·L-1,尿素1.46 g·L-1,Mg SO4 0.5 g·L-1,蛋白胨2 g·L-1,玉米浆0.5 g·L-1,Cu SO4 0.07 g·L-1,Tween80 3 m L·L-1,28℃,150 r/min振荡培养7 d;在此条件下漆酶活力最高达(40.00±1.20)U·m L-1。对大斑刚毛座腔菌漆酶发酵液初步分离,经SDS-PAGE检测其漆酶相对分子量约为80 k D;以ABTS为底物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 H为4.2,在温度较高且弱酸性条件下活性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p H稳定性,常温下p H为4.2保持14 h后酶活力基本不变,50℃保温14 h后漆酶活力仍保持在60%以上;进一步在常温、p H为4.2时测定其米氏常数Km值为0.036 mmol··L-1,最大反应速率Vm为28.63 mmol·L-1·min-1。【结论】利用大斑刚毛座腔菌液体发酵产漆酶并研究其酶学特性,
曹可可刘宁马双新曹志艳梁东旭柴江婷董金皋
关键词:漆酶响应面酶学性质
玉米大斑病菌的胞外黑色素种类及影响其产量的因素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对玉米大斑病菌胞外黑色素的种类进行确定,探索影响玉米大斑病菌野生型菌株胞外黑色素产量的因素。【方法】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玉米大斑病菌01-23(野生型)菌株和1,3,8-三羟基萘还原酶(3HNR)基因缺失突变菌株ΔSt3hnr-3的胞外黑色素,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确定黑色素的种类。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物质,确定影响胞外黑色素产量的因素。【结果】玉米大斑病菌胞外黑色素不同于DHN黑色素,2种黑色素的理化性质相似,溶解于热碱溶液,且与FeCl3反应产生沉淀。在振荡培养条件下,加入酪氨酸和三环唑分别使胞外黑色素的产量提高了2倍和1.5倍,而Cu2+浓度低于0.5μmol.L-1利于胞外黑色素的合成,反之则表现抑制作用;pH值为6时较利于对胞外黑色素分泌。【结论】玉米大斑病菌胞外黑色素为DOPA黑色素类型,酪氨酸和三环唑对胞外黑色素的产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吴楠李青为曹志艳张娇郝志敏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红外光谱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验证
漆酶(Laccas EC 1.10.3.2)是一种催化中心含有多个铜离子的多酚氧化酶,也称为多铜氧化酶,其底物包括多酚类、芳胺类等多种物质,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真菌中,漆酶主要与菌体形态建成、DHN黑色素合成、病原菌致病...
刘宁曹可可贾慧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漆酶生物信息学
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验证
漆酶(Laccase EC 1.10.3.2)是一种催化中心含有多个铜离子的多酚氧化酶,也称为多铜氧化酶,其底物包括多酚类、芳胺类等多种物质,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真菌中,漆酶主要与菌体形态建成、DHN黑色素合成、病原菌致...
刘宁曹可可贾慧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漆酶生物信息学
玉米大斑病菌小柱孢酮脱水酶(scd)基因克隆和敲除载体的构建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主要通过黑色素化的附着胞产生足够的机械压力穿透寄主组织进行侵染。黑色素与病菌的致病力密切相关,其形成途径为1,8-二羟萘酚聚合体(polymers of 1,8-d...
杨阳贾慧刘俊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
文献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转录模式分析
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引起玉米大斑病的丝状病原真菌,侵染过程为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分化产生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侵入丝从玉米表皮细胞或表皮细胞中间直接侵入,侵入后形成...
贾慧杨阳刘俊马双新刘宁藏金萍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关键基因
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调节基因StMR功能初探
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引起玉米大斑病的一种丝状病原真菌,在其侵入寄主过程中,主要依靠附着胞产生机械压力穿透植物表皮细胞。成熟的附着胞内沉积着一层黑色素,它是由病菌产生的一种非均质的不...
吴楠曹志艳贾慧郝志敏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RNAI转录因子
玉米大斑病菌St4HNR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及分析
玉米大斑病是我国东华北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重要的玉米叶部病害,严重为害玉米产量及安全生产,2013年在东北玉米产区,感病品种发生程度在5级以上,有些品种在有些地区已达9级。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
孟庆江贾慧李朋朋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酵母双杂交自激活
文献传递
玉米大斑病菌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
由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引起的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遍布世界所有玉米产区。2012年,受布拉万台风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潮湿多雨,导致大斑病大范围发生,为害程度3~5级,严重地块...
贾慧孟庆江李朋朋曹志艳董金皋
关键词:玉米大斑病菌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