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11800)

作品数:7 被引量:102H指数:7
相关作者:唐世荣郑洁敏李红艳陈子元封克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植物
  • 3篇植物修复
  • 2篇酸模
  • 2篇无机磷
  • 2篇
  • 1篇蓄积
  • 1篇研究方法
  • 1篇有效性
  • 1篇育性
  • 1篇植物修复技术
  • 1篇中放
  • 1篇生化机制
  • 1篇生理生化
  • 1篇生理生化机制
  • 1篇生物物理
  • 1篇生物物理学
  • 1篇生物修复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铜积累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杭州市农业科...
  • 1篇广州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济宁市环境保...

作者

  • 5篇郑洁敏
  • 5篇唐世荣
  • 3篇李红艳
  • 2篇赵海涛
  • 2篇汪晓丽
  • 2篇封克
  • 2篇陈子元
  • 1篇牛天新
  • 1篇盛海君
  • 1篇陆海明
  • 1篇丁炳杨
  • 1篇楼丽萍
  • 1篇王世恒

传媒

  • 2篇核农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科技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风干对土壤主要无机磷组分的影响被引量:9
2004年
选择含磷量差异较大的黄棕壤、水稻土和酸性红壤种植黑麦草、白羽扇豆、荞麦、油菜和籽粒苋等不同植物,并于植物生长90 d后采集新鲜土样,测定其风干前后的主要无机磷组分。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无机磷总量及组成间存在极大差异。风干过程可增加黄棕壤和水稻土无机磷总量,降低红壤无机磷总量。无机磷总量的最大改变值可达原有量的70%左右。风干过程对不同土壤的不同无机磷组分消长的影响不一。它导致黄棕壤Al-P减少,O-P 和Ca-P增加;水稻土Al-P 和Ca-P增加,Fe-P 与O-P 不变;红壤 Al-P与Fe-P增加,Ca-P不变,O-P明显减少。栽培不同植物对无机磷组分在风干过程中的变化也存在影响。作者认为,在进行不同组分磷有效性研究时,采用新鲜土样所得结果更为可靠。
封克汪晓丽陆海明赵海涛
关键词:风干土壤无机磷有效性
两种生长在铜矿渣上的菊科植物的铜含量被引量:19
2003年
对生长于云南鸡冠山铜矿渣上的艾蒿(Artemisiaargyi)和湖北铜绿山铜矿渣上的滨蒿(Artemisiascoparia)进行调查和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2种菊科植物具有比较高的生物量,均为铜矿区的优势植物,其根周围土壤的铜含量高。艾蒿根和叶的铜含量都较高,其根部铜含量为41~156mg·kg-1,平均83±29mg·kg-1;叶部铜含量为58~464mg·kg-1,平均216±96mg·kg-1。滨蒿根部铜含量较高,其变化范围为58~513mg·kg-1,平均183±101mg·kg-1,而茎叶部铜含量相对于根部较低,为42~259mg·kg-1,平均97±52mg·kg-1(含铜量均以干重计)。研究还发现,2种植物对铜的耐受机制不同,艾蒿表现出较强的蓄积铜的潜力,而滨蒿表现出对铜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潜能,因此2者均可作为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先锋物种。
李红艳唐世荣郑洁敏
关键词:滨蒿菊科植物生物修复
连续施磷条件下渗育性水稻土无机磷土层分布及移动特征被引量:10
2007年
通过3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采用顾益初、蒋柏藩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砂壤质渗育性水稻土不同无机磷形态在0—15 cm、15—30 cm和30—45 cm土层的分布及移动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地区砂壤质渗育性水稻土中的无机磷以Ca-P为主,其中Ca10-P含量最高。无论施肥与否,各土层中不同形态无机磷的含量都是Ca10-P>O-P、Fe-P>Al-P、Ca2-P、Ca8-P。3年定位施磷后,随施磷量增大表层(0—15 cm)土壤中总磷、Olsen磷、无机磷和无机磷各组分含量显著增加,而15—30 cm和30—45 cm土层中各无机磷组分的增加相对较小。土壤中总磷、无机磷和Olsen磷在土壤剖面中向下移动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弱。其移动性呈Olsen磷>无机磷>总磷。植物有效无机磷源(Ca2-P、Ca8-P、Al-P)的下移比植物无效或缓效无机磷源(Ca10-P、Fe-P、O-P)的下移更明显。Olsen磷与土壤各层中的Ca2-P、Ca8-P、Al-P的相关性要比Fe-P、O-P和Ca10-P更大。
赵海涛封克汪晓丽盛海君
关键词:无机磷形态水稻土
蕨类植物对无机污染物的吸收被引量:11
2005年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蕨类植物蓄积无机污染物的研究成果 ,探讨了蕨类植物在植物修复技术中潜在的应用价值 ,及其吸收、蓄积无机污染物的生理生化机制 ,并介绍了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 ;最后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郑洁敏唐世荣陈子元丁炳杨
关键词:无机污染物蕨类植物植物修复技术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方法蓄积
酸模、小头蓼和戟叶酸模对铜的耐性和积累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种子萌发实验、砂培和土培试验结果表明,酸模、小头蓼和戟叶酸模对Cu具有较强的耐性和蓄积能力,在染Cu环境中能正常生长。砂培条件下,这些植物能在7 mg·L-1Cu处理的营养液中生长并蓄积Cu。小头蓼根部含Cu量明显高于酸模和戟叶酸模,前者平均含Cu量为(4765.06±484.28)mg·kg-1, 后两者分别为(1749.23±154.98)mg·kg-1、(890.26±57.21)mg·kg-1;茎叶部含Cu量也以小头蓼较高,平均为(214.04±16.31)mg·k-1,戟叶酸模和酸模较低,分别为(34.59±4.94)mg·kg-1、(27.59±5.32)mg·kg-1。土培试验也证实,酸模和戟叶酸模均能蓄积一定的Cu。据此推测,酸模、小头蓼和戟叶酸模均可作为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先锋物种。
李红艳唐世荣郑洁敏
关键词:生物物理学酸模
一种新发现的铜积累植物——密毛蕨被引量:17
2006年
对铜尾矿上生长的密毛蕨(Petridium revolutum)进行了野外调查分析和温室营养液砂培实验.结果表明,密毛蕨所生长的废铜矿土壤中Cu含量平均为2 432 mg.kg-1DW,最高达7 554 mg.kg-1DW;地上部生物量平均为18.33 g.plant-1DW,最高达40.05 g.plant-1DW;地上部Cu含量平均为201 mg.kg-1DW,最高达567 mg.kg-1DW;地下部Cu含量平均为346 mg.kg-1DW,最高达1 723 mg kg-1DW;密毛蕨对Cu的转移系数平均为0.81,最高达3.88.在营养液砂培的条件下,Cu 7 mg.L-1处理没有抑制密毛蕨地上部的生长;密毛蕨体内的Cu含量随着介质中Cu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是大部分的Cu积累在地下部.密毛蕨对Cu具有较强的忍耐和较高的积累能力,可作为修复Cu污染土壤的新材料.
郑洁敏楼丽萍王世恒唐世荣
关键词:CU植物修复
盆栽条件下三种植物对污染土壤中放射性铯的吸收试验被引量:30
2009年
温室盆栽条件下,在134Cs污染土壤中移栽酸模、戟叶酸模和向日葵3种植物,对其地上部放射性铯积累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向日葵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酸模和戟叶酸模;处理50d时,向日葵地上部134Cs比活度在3种植物中达到最高,而在处理70d时,酸模地上部134Cs的比活度达到最高;处理70d时,酸模、戟叶酸模和向日葵对134Cs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分别达到1.5、1.4和1.3,且前2种植物继续保持快速上升的趋势。3种植物对铯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忍耐性和较强的从土壤向植物转移铯的能力;在本试验期内(70d)向日葵对土壤中放射性铯的剔除能力最强,而酸模和戟叶酸模则具有更强的铯转移能力。因此,3种植物可用于放射性铯污染土壤的修复;同时,对于放射性铯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也具有修复潜力。
郑洁敏李红艳牛天新唐世荣陈子元
关键词:酸模^134CS植物修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