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riricaf2012001Z)

作品数:8 被引量:113H指数:5
相关作者:苏建荣李帅锋苏磊贾呈鑫卓刘万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思茅松
  • 2篇择伐
  • 2篇饲养
  • 2篇饲养方法
  • 2篇天然林
  • 2篇群落
  • 2篇木段
  • 1篇点格局分析
  • 1篇多样性
  • 1篇胸径
  • 1篇云南切梢小蠹
  • 1篇云南松
  • 1篇择伐强度
  • 1篇山松
  • 1篇生活习性
  • 1篇生态位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学特性研...
  • 1篇室内饲养

机构

  • 8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国家林业局
  • 3篇云南省林业科...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5篇李帅锋
  • 5篇苏建荣
  • 4篇苏磊
  • 3篇郎学东
  • 3篇杨子祥
  • 3篇王健敏
  • 3篇贾呈鑫卓
  • 3篇刘万德
  • 3篇段兆尧
  • 2篇陈晓鸣
  • 2篇黄小波
  • 2篇张志钧
  • 2篇和玉华
  • 1篇刘娟
  • 1篇陈飞

传媒

  • 3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昆虫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思茅松天然群体种实表型变异被引量:49
2013年
以云南省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天然分布区的11个种群的16个种实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分析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等多种分析方法,探讨思茅松种群间和种群内的表型变异。结果表明:思茅松种实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54.76%)大于种群间的变异(10.44%),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为11.95%,分化程度相对较小。球果总种子数的平均变异系数最高(35.51%),其次是球果质量(35.1%),种子大小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小(8.86%),成为最稳定的种实性状;景谷县的表型多样性最丰富,景洪市则最小。球果和种子大部分表型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球果长和球果质量越大,种鳞长、种子长、种翅长、千粒重、球果总种鳞数和球果总种子数就越大。生态因子中,年平均气温对表型性状影响最大,其次是1月平均气温和>5℃积温。利用种群间聚类分析可以把思茅松的11个种群分为2类4个亚类,表型性状依据地理距离进行聚类,聚类结果与年降水量和>5℃积温相关性显著。
李帅锋苏建荣刘万德郎学东张志钧苏磊贾呈鑫卓杨华景
关键词:球果表型变异思茅松种子
松墨天牛对云南松的分解作用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为探索松墨天牛取食对林木的分解作用,本文通过对松墨天牛幼虫及成虫取食量的测定,寄主云南松韧皮组织及松墨天牛幼虫排泄物成分对比分析,并与资源利用相同的木材微生物分解能力进行对比,阐明了松墨天牛作为分解者的重要分解作用。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幼虫期(约为55 d)取食分解林木生物量平均为12.42 g(24.40 cm3),成虫期取食分解林木生物量平均为12.87 g(25.28 cm3);松墨天牛幼虫对糖类物质的利用度很高,具有较强的纤维分解利用能力,取食分解后总糖减少83.58%,粗纤维减少23.87%,1头松墨天牛幼虫期分解的林木粗纤维质量为1.93 g,分解利用率为0.008 g.d-1。松墨天牛对林木的分解证明,天牛作为一种重要的林木分解的先驱者,可以分解林木,更重要的是松墨天牛攻击亚健康林木,为微生物分解林木提供了容易入侵的途径,加速了亚健康林木的分解与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分解与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王健敏陈晓鸣刘娟杨子祥段兆尧和玉华陈飞
关键词:松墨天牛云南松取食量
云南省思茅松林群落数量分类及物种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8
2013年
通过对云南省中南部和西南部9个县天然分布的思茅松林群落的调查,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群落进行数量分类,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冗余分析(RDA)和广义可加模型(GAM)等方法对群落类型进行排序,分析群落类型、物种分布及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的思茅松林可分为8个主要群落。(2)对群落和物种分布产生显著影响的主导因子是海拔,其次是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和坡度。RDA的排序轴反映思茅松林群落物种尤其是优势物种分布随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和坡度的变化而变化,思茅松的分布与海拔和年均降雨量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年均气温和坡度有显著正相关。(3)GAM拟合结果显示,海拔和年均降雨量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01)。
李帅锋苏建荣刘万德郎学东张志钧苏磊杨华景
关键词:双向指示种分析主成分分析物种丰富度群落类型
华山松木蠹象人工饲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3年
华山松木蠹象Pissodes punetatus是松类树种的重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对华山松木蠹象连续4年的饲养,总结出了采用松木段和人工蛹室的简便实用饲养方法,可以实现华山松木蠹象的连续传代饲养,建立了华山松木蠹象实验种群,并观察其隐蔽阶段的生活习性。饲养结果表明:华山松木蠹象在昆明1年2代,完成1个世代的平均历期为104.5d,其中卵期8~20d,幼虫期45—88d,蛹期20~28d,世代不整齐,没有明显的越冬期。成虫寿命很长,平均可成活377d,且全年可以持续交尾和产卵,每头雌成虫一生平均产卵105.
段兆尧杨子祥王健敏陈晓鸣
关键词:华山松木蠹象饲养方法生物学特性
择伐对思茅松自然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思茅松是云南省重要的材脂兼用树种,而择伐是思茅松天然林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获取木材的重要途径。基于对云南省景谷县思茅松天然林的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Ripley的L函数点格局等方法,对思茅松天然林在不同强度择伐10a后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发育阶段在不同尺度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择伐10a后3种类型的思茅松自然种群的胸径、树高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可用幂指数模拟预测模型。未择伐的思茅松种群呈衰退型,轻度择伐(12.9%)后种群呈稳定型,中度择伐(29.3%)后的种群属增长型,适当的中度择伐有利于自然种群的更新;未择伐与中度择伐后的思茅松种群分布格局整体呈随机型,但后者较前者更趋向于均匀分布,轻度择伐后的思茅松种群分布格局随着尺度的增加由随机转向聚集分布。择伐对不同径级思茅松天然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未择伐的思茅松自然种群随着发育阶段的发展,多数尺度上由随机分布逐渐转变为聚集分布,至大树则又以随机分布为主;轻度择伐和中度择伐的思茅松自然种群则随着发育阶段的发展而由完全的随机分布逐渐转变为聚集分布,中度择伐的聚集分布则更为明显。思茅松不同发育阶段间在所有尺度上基本都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思茅松种群种内竞争弱,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黄小波李帅锋苏建荣苏磊
关键词:思茅松种群结构择伐强度点格局分析
云南切梢小蠹的室内饲养及隐蔽期生活习性的观察方法被引量:3
2013年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and Faccoli)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et)的主要害虫之一[1],该虫于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滇中地区大面积危害,以后蔓延至云南省15个州(市)65个县,迄今已导致6万多公顷云南松林死亡[2-5]。2008年以前,该虫曾经长期被认为是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 L.)[1]。与大多数小蠹相似,云南切梢小蠹钻蛀在树皮与边材之间,终生潜伏生活,只有新成虫羽化后的短暂时间飞离树身,
段兆尧杨子祥王健敏和玉华
关键词:云南切梢小蠹饲养方法
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变化被引量:7
2015年
以思茅松人工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及附近区域思茅松天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大小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林地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与C:N随着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随土层加深则显著高于其它林地类型,近熟林土壤表层有机碳和氮含量显著低于中龄林和过熟林。思茅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过熟林乔木层碳储量最高。造林对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氮储量的影响不显著,而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至过熟林恢复至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水平,土壤有机碳与氮储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天然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的中龄林与过熟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的年变化量高于近熟林,近熟林年变化量呈净减少;在思茅松天然林中,人工更新与在常绿阔叶林中造林相比,思茅松人工林可以累积更多的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此外,土壤含水量越大,土壤有机碳储量则越高。
李帅锋苏建荣刘万德郎学东黄小波贾呈鑫卓童清唐红燕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人工林
择伐对思茅松天然林乔木种间与种内关系的影响被引量:25
2014年
通过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思茅松(Pinus kesiya)天然林乔木种群的生态位、种间联结、种内与种间竞争和群落稳定性,探讨干扰强度对思茅松天然林乔木种群种间与种内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择伐干扰改变了大多数乔木树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思茅松优势地位未受影响,随着择伐干扰强度的增加,思茅松在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逐渐变大,在重度干扰的群落中与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一起成为生态幅度最大的树种。(2)通过种间联结与生态位重叠分析发现,随着干扰强度的加剧,乔木种群的种间关系发生变化,中度干扰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明显高于未干扰和重度干扰群落,而在三类群落中,思茅松与其他种群之间的重叠值较小。随着干扰强度增加,种群间正联结与负联结的种对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3)Hegyi竞争指数表明,三类群落中思茅松种群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间,而干扰强度进一步增加了思茅松种群的种间竞争强度,其种内平均竞争指数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加而减少。(4)林窗是思茅松种群种间和种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三类群落都处于较不稳定的阶段,但中度干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稳定性都高于未干扰和重度干扰的群落。择伐原则依据森林管理的目的而确定,如以木材培育为主或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
贾呈鑫卓李帅锋苏建荣苏磊
关键词:群落稳定性种间联结生态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