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46702-04)

作品数:5 被引量:95H指数:4
相关作者:刘海龄阎贫刘迎春邓辉邓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石化集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南沙海域
  • 2篇化极
  • 2篇海域
  • 2篇磁异常
  • 2篇磁异常化极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活动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油气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法
  • 1篇特提斯
  • 1篇西沙海槽
  • 1篇下第三系
  • 1篇陆缘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北部陆缘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作者

  • 6篇刘海龄
  • 5篇阎贫
  • 2篇周蒂
  • 2篇敖文波
  • 2篇刘迎春
  • 1篇丘学林
  • 1篇施小斌
  • 1篇张伯友
  • 1篇孙岩
  • 1篇张健
  • 1篇邓辉
  • 1篇邓辉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华南地震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南海中央海盆岩石圈纵向演化模拟被引量:4
2005年
基于南海海盆的地质构造历史、地球物理和构造应力场资料建立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南海中央海盆进行岩石圈纵向演化动力学模拟。本文采用弹塑性各向同性连续岩石介质模型,充分考虑拉伸速率、拉伸位移以及模型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共建立了3个模型进行比较。从数值模拟结果可以看出中央海盆在被动拉张的地质构造背景下是单向生长的,动态模拟出南海中央海盆在形成过程中的陆缘裂离、海底扩张两个阶段的岩石圈纵向演化过程,并且分析了两个阶段岩石圈的动力学性质。提出水平的被动拉张力是南海岩石圈纵向演化前两个阶段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在这两个阶段中,岩石圈的纵向演化时间主要集中在海底扩张阶段。
刘迎春刘海龄张健
关键词:岩石圈有限元法南海中央海盆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被引量:62
2002年
深部地震和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由北部的华南沿海(厚约30km)向南部的洋盆(5──8km)逐渐减薄。南海的近SN向拉张不仅造成南北方向地壳结构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东西向的明显变化。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西部,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构造。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5km,海槽中部地壳减薄至不足10km。西端的莺歌海盆地地壳厚仅5km,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折射。在珠江口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在下陆坡明显减薄,地壳下部存在较薄的(3──4km)高速层(地震波速7.2──7.5km·s-1);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壳底部存在约 10km厚、300km宽的高速层。在台湾地区,由于弧陆碰撞,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莫霍面深度超过30km。南海北部陆缘在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陆缘。
阎贫刘海龄
关键词:地壳结构岩浆活动西沙海槽
南沙地区下第三系沉积特征及其与含油气性的关系被引量:8
2005年
通过南沙调查地球物理资料和围区区域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了南沙海区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的划分,指出南沙东部钻井和拖网揭示的中生代上部沉积地层(白垩系)很可能延伸到南沙中部。南海裂谷期间形成的下第三系具有明显的裂谷充填特征,其构成生油岩主体。南沙西南及西部的下第三系受到走滑、拉张和挤压的影响,构造复杂,圈闭多,规模大,是主要的生油和储集岩层。在南沙东北部充填在裂谷中的下第三系受到不同程度的积压,是重要的储集岩层。南沙东部地区也是水合物形成的有利地区。
阎贫刘海龄邓辉
关键词:下第三系含油气性
南海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火山岩活动特征与南海的形成模式
<正>根据华南、越南、台湾、巴拉望地区和南海海区的露头、钻井、拖网及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了南海地区的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点。在南海陆缘和周边陆区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火山岩主要是燕山期(侏罗纪到白垩纪)花岗岩,和喜山期二幕(晚中新...
阎贫刘海龄
文献传递
南沙海域及邻区△T磁异常化极的实现
2009年
在对南沙海域及邻区(2°N~17°N,104°E~122°E)1960~2000年间地磁倾角/偏角等地磁要素特征变化及△T磁异常数据特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纬度化极方法的综合分析及实验对比试算,提出了滤波与偏移抽样法结合的化极处理方法模式及数据分带划块的具体实施措施,实现了该超低磁纬区,亦称零磁纬区(地磁倾角变化范围:-15°~+20°;地磁偏角变化范围:-1°~+1.3°)大范围、多来源、长测量时间间隔实测△T磁异常的变倾角变偏角化极,并给出了对化极结果的评价及验证。△T磁异常化极的实现,为深入研究该区域内磁性地质体特征,提供了更为密切直接的依据。
敖文波周蒂胡光道
关键词:南沙海域磁异常化极
南海北缘琼南缝合带的存在被引量:23
2006年
利用南海地区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包括多道反射地震、海底地震、重力、磁力资料、古地磁以及钻孔等资料,详细进行了沉积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岩浆岩、变质岩、地球化学、重力学、磁力学、古地磁学及大地构造的综合分析,发现了南海北部边缘存在一条前新生代的古缝合带——“琼南缝合带”.它西起海南岛南部九所-陵水断裂带,向东经南海北部陆坡,与台湾寿丰断层相连.琼南缝合带的缝合时代大致为印支期,为古特提斯主洋盆在南海地区的延伸段——“琼南海盆”的遗迹.该缝合带的形成标志着琼南地块向琼中地块的拼贴.琼南缝合带往西过红河-万纳走滑断裂带南段可与碧土-昌宁-孟连-劳勿-文冬古特提斯主缝合带南延段相连,往东在台湾的东北侧过马尼拉海沟断裂带的北延段则与西南日本隐岐-飞弹(Oki-Hida)前侏罗纪地体群南缘侵位缝合带相连。琼南缝合带的发现,对研究南海海区前新生代大地构造格局和前新生代海相残余-叠加型盆地的油气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刘海龄阎贫刘迎春邓辉
关键词:古特提斯
南沙海域及邻区△T磁异常化极的实现
在对南沙海域及邻区(2°N~17°N,104°E~122°E)1960~2000年间地磁倾角/偏角等地磁要素特征变化及ΔT磁异常数据特点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纬度化极方法的综合分析及实验对比试算,提出了滤波与偏移抽样...
敖文波周蒂胡光道
关键词:南沙海域磁异常化极
文献传递
南海地区特提斯构造演化特征
<正>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南沙海区数万公里的多道反射地震与重磁勘探剖面,声纳浮标资料,拖网与钻孔岩石样品的岩性、岩相、古生物、同位素资料,以及围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首次系统探讨了南沙海区中生界,尤其是中生代海相地层的发育...
刘海龄张伯友孙岩阎贫施小斌丘学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