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AZH017)
- 作品数:8 被引量:15H指数:3
- 相关作者:高旭国闫慧霞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生态写作的文学史意义被引量:6
- 2012年
- 1980年代开始的生态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此前的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如"五四"时期的"人"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其思维模式和表现视阈都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樊篱;此后以"人与自然"为反思和表现对象的生态写作,与前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比较,是一次最富有新质、最没有重复性和最具有开拓性的转向。
- 高旭国闫慧霞
- 关键词:生态写作文学史意义
- 报告文学创作中宏大的生态叙事——以徐刚生态文学作品为中心
- 2013年
- 徐刚作为我国新时期以来生态文学领域的代表性、标志性作家,其最主要的创作特点、创作成就及创作影响是独树一帜的宏大的生态叙事。徐刚宏大的生态叙事大体上由三方面构成,一是恢宏的的表现视野:题材多样知识广博,内容丰富多彩。徐刚笔下的生态叙事呈开放式网络状,密集繁复的架构形成恢宏壮观的系统。二是深邃的思想内涵:从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来提出和思考问题,所以他的创作能够站在一个制高点上,进而升华出关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深邃题旨。三是洒脱的文体文风:将诗和散文的写法引入报告文学写作中,汪洋恣肆、浑洒自如。在徐刚的笔下,诗歌写作的激情和哲理、散文写作的随意和不拘一格、报告文学写作的说理求实和看重数据资料,此三者奇妙地糅合在一起。
- 高旭国闫慧霞
- 关键词:报告文学创作生态文学生态整体主义宏大叙事生态叙事
- 新时期以来生态报告文学创作论纲
- 2013年
- 新时期以来生态报告文学创作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环保型"创作;二是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的"生态型"创作。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最主要、最明显的有三个方面:在作家的生态理念上,人类中心主义依然存在;在揭示各种生态问题上,展示现象有余而挖掘根源不足;在艺术表现上,生态审美的能力和水准亟待提高。
- 闫慧霞高旭国
- 关键词:生态报告文学
- 论哲夫的生态文学创作被引量:2
- 2013年
- 哲夫作为新时期以来生态文学领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其创作包括两类,一类是虚构体的黑色生态小说,另一类是纪实体的生态报告文学。前者以批判人类三大欲望为思想线索和总的主题,后者则体现出以下四个特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冷峻的写实主义笔法、可贵的人文情怀及突出的新闻文体特征。
- 高旭国闫慧霞
- 关键词:生态小说生态报告文学
- 论李青松的生态报告文学被引量:3
- 2014年
- 在当代文坛上,李青松是最早涉足生态文学创作领域的作家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他紧随沙青、徐刚等几位生态文学拓荒者的身后,在自己所熟悉的林业系统大做绿色文章。李青松的生态报告文学创作,无论是在其生态思想文化的取向上,还是在其生态艺术审美的趣味上,都颇具特色,引人注目。
- 高旭国
- 关键词:生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创作当代文坛生态文学林业系统思想文化
- 生态文学的称谓与界定被引量:7
- 2012年
- 生态文学研究当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生态文学的称谓与界定。学界对"生态文学"、"环境文学"、"环保文学"、"绿色文学"、"自然文学"等称谓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应区别使用,另一种意见则倾向或者默认这些称谓之间可以互相借用、代用、混用。学界对生态文学的界定众说纷纭,大体上可归纳为偏重于狭义和偏重于广义两种类型,它们带来的问题往往是狭义过"狭"和广义过"广",结果导致人们无论使用哪一类概念都左右为难。因此,有学者主张把生态文学概念"一分为二",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加以界定。
- 闫慧霞高旭国
- 关键词:生态文学称谓
- 奠基之作与巅峰之作——谈徐刚的生态文学创作被引量:1
- 2013年
- 徐刚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生态文学领域最为重要的作家,其创作特点、创作成就及创作影响主要体现在1988年发表的《伐木者,醒来!》和1997年出版的《守望家园》上。前者作为"奠基之作"开启了中国生态文学创作之门,后者作为"巅峰之作"不仅代表着其个人生态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内整个生态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
- 闫慧霞高旭国
- 关键词:生态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写作转向被引量:2
- 2012年
- 1980年代以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四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包括五四"时期的"人"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其思维模式和表现视阈都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樊篱。1980年代以后以"人与自然"为反思和表现对象的生态性写作,与前四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比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次最富有新质、最没有重复性和最具有开拓意义的转向。
- 高旭国闫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