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SH033)
- 作品数:25 被引量:841H指数:10
- 相关作者:赵晓峰董磊明陈柏峰郭亮刘涛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 大型泵站的困境与出路——湖北省荆门市大碑湾泵站调查被引量:5
- 2010年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型泵站便面临设备老化、灌区附属设施破坏严重、水费征收难等一系列困境。这些困境的存在,增加了农业生产遭受旱灾的可能性。大型泵站要在农业灌溉中继续发挥作用,需要在明确泵站作为特殊的准公益性单位性质的前提下,加快泵站改革,规范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发挥基层政府在农业灌溉中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
- 罗兴佐
- 关键词:大型泵站
- 农村土地纠纷的类型及原因被引量:10
- 2009年
- 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土地价值的上升,土地权属的争议也开始大量涌现。在调研乡镇,按照纠纷主体划分,当前的土地纠纷主要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农户之间的土地争议、农户与村集体之间的土地争议以及村民小组与村集体之间的土地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三种类型土地纠纷的实质是土地升值所导致的利益之争。因此,土地纠纷的化解既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更需要一种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
- 郭亮
- 关键词:土地纠纷土地流转
- 从村社本位到个人本位:农地制度的实践演变——以湖北罗村为例被引量:7
- 2009年
-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严重的土地抛荒背景下,村组对土地承包关系的调整维系了基本的农业生产秩序,但这种做法并不为国家的土地政策所承认,由此而产生了土地确权中的大量纠纷和矛盾。在刚性的国家政策约束下,农民土地承包权利最终物权化了,这意味着村组依据村庄公平原则进行的土地调整变得无法操作。文章将以湖北罗村为例,展现农地制度从村社本位到个人本位的演进过程以及所导致的后果。由于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和国家战略资源的双重身份,对土地的一项功能的强调都要以另一项功能所能承受的底线为限度。在此基础上,基层组织的转型与建设是当下调和两种功能的一条可能路径。
- 郭亮
- 关键词:抛荒土地流转土地确权
- 农民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进展与方向被引量:3
- 2009年
- 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来说,快速的社会变动使得制度构建滞后于治理需要,导致农民的利益诉求无法表达,矛盾长期积压引发了大量的集体行动。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农民集体行动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式的讨论,推进了农民集体行动的范式思考与公共政策设计。文章对中国农民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前提、研究进展以及引发的相关争论作一个系统总结,并进行简单评论,希望能够对农民集体行动与整个中国农村研究以有益启示。
- 刘涛
- 关键词:集体行动学术争论
- 打工经济对农民家计安排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被引量:4
- 2010年
- 皖北李圩村的经验调查表明,农民的家计安排正因打工经济的兴起而发生种种变化。家庭养殖、作物耕种等日渐围绕打工逻辑而展开,传统种植的"过密化"生产模式随之瓦解。随着种植结构的"去过密化"安排,依赖传统作物的家庭养殖也发生了诸种改变。打工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促使人们加快在村庄和集镇建房的步伐。建房行为背后有诸多理性的考量,但根本目的是在村庄内部实现自身的社会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在此种家计安排下,农民可以分享城市化的便利,也可以从村庄内部获得物质基础和生活意义。
- 郭俊霞
- 关键词:打工经济
- 村庄公共空间的萎缩与拓展被引量:134
- 2010年
- 村庄公共空间得以维持离不开四个要件:公共场所、公共权威、公共活动与事件、公共资源。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向乡村社会渗透的市场经济因素和导致乡村组织权威不断衰弱的农村政策使得公共空间不断萎缩,这个过程也是村庄日益陌生化,亲密社群、村庄共同体不断解体的过程。公共空间萎缩会导致的集体记忆衰退,引发农村社会的价值危机、伦理危机和治理危机。当前必须增加国家常规力量对农村的渗透,通过它们来鼓励扶持农民自组织,由此拓展社会公共空间。
- 董磊明
-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资源公共权威国家权力
- 治理转型下的农民国家认同与基层治理——鄂东北杨村修路案例对于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的启示被引量:6
- 2011年
- 文章通过杨村修路的案例展现了如何激发农民集体合作的过程。在资源输入的背景下,发挥民主机制来表达农民对公共品需求偏好及其决议,有利于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实现公共品供给的合理性。通过强有力基层组织连接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将国家的惠农政策和资源有效转化,使得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农民对国家的强认同则可以在基层治理中进行转化并提升为基层治理的能力。转化的过程中还得将其嵌入在地方性共识之中使得大传统与小传统对接,进而促进与国家对接的农村社会基础的整合与再造。因此,在治理转型期,要实现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正是在于将农民的国家认同转化为基层治理能力。
- 陈锋
- 关键词:农民合作国家认同
- 从村社本位到个人本位:农地制度的实践演变——以湖北罗村为例
-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严重的土地抛荒背景下,村组对土地承包关系的调整维系了基本的农业生产秩序,但这种做法并不为国家的土地政策所承认,由此而产生了土地确权中的大量纠纷和矛盾。在刚性的国家政策约束下,农民土地承包权利最...
- 郭亮
- 关键词:抛荒土地流转土地确权
- 文献传递
- 论“一事一议”政策的合理性及推进策略——基于政策实践悖论的反思被引量:13
- 2009年
-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难题。政策设计意图应该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从税费改革后国家试图进一步缓和国家与农民关系,促使农村基层组织职能转型和塑造现代公民意识的视角下去认识。"一事一议"政策本身具备实现其政策设计意图的功能。但这需要在剥离其筹资筹劳职责的基础上通过逐步落实城乡均等化的公共品供给政策,并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农力度。
- 赵晓峰
- 关键词:一事一议政策悖论农村公共品农村基层组织财政转移支付
- 中国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回顾与前瞻被引量:2
- 2009年
- 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农村社会来说,快速的社会变动使得制度构建滞后于治理需要,导致农民的利益诉求无法表达,矛盾长期积压引发了大量的集体行动。这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农民集体行动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对话式的讨论,推进了农民集体行动的范式思考与公共政策设计。这里对中国农民集体行动研究的理论前提,研究进展以及引发的相关争论作一个系统总结,并进行简单评论,希望能够对农民集体行动与整个中国农村研究以有益启示。
- 刘涛
- 关键词:集体行动学术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