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W074)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闫秋红姚新勇邱婧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文学
  • 3篇满族
  • 3篇民族
  • 2篇身份
  • 2篇作家
  • 2篇文化
  • 2篇满族作家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导论
  • 1篇端木
  • 1篇端木蕻良
  • 1篇研究导论
  • 1篇遗民
  • 1篇遗民情结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少数民族
  • 1篇宿命
  • 1篇碰撞
  • 1篇情结

机构

  • 6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作者

  • 3篇闫秋红
  • 3篇姚新勇
  • 1篇邱婧

传媒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南方文坛
  • 1篇探索与争鸣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导论被引量:4
2010年
当初之所以选择“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这一题目,与其说是发现了许多实质性的本土多元文化和文学互动的实例,还不如说是因为看到了转型期中国文学现实中所存在的严重的文化隔膜,看到主流文学对边缘区域文学尤其是对少数族裔文学严重的漠视,
姚新勇
关键词:文化关系少数民族导论碰撞宿命
论民国时期满族作家的民族意识被引量:3
2012年
民国时期满族作家的民族意识,从纵向看,经历了遗民情结与反思意识的隐显与消长的过程;从横向看,民族自恋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最初各行其道,后来随着全面抗战历史步伐的行进,二者逐渐发展为完全对抗的两极。这种民族意识的差异与社会阶层和地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闫秋红
关键词:满族作家民族意识遗民情结
论彝族汉语诗歌中的写实倾向被引量:4
2013年
20世纪80年代初,彝族当代汉语诗歌的创作大潮兴起,诗人们以其双语经验和彝族古老文化传统的哺育而创作出大量的抒情诗。新世纪以来,彝族汉语诗歌却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写实倾向是其中一种新近发生发展的趋势。文章依照时间序列对彝族汉语诗歌中的写实倾向做出整体观照,并分析其中族裔本位性、文化民族主义的诉求,同时以彝族社会现实为参照物,来进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诗歌研究。
邱婧
关键词:写实
论当代满族作家民族身份的认同被引量:1
2010年
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满族作家渴望在众声喧哗中寻找自己民族的声音,从尘封的历史记忆中发现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印迹。尽管当代满族作家有时难免沉湎于昔日的繁华富贵、优雅自得的旧梦中,尤其是满族家族小说所渗透的贵族意识仍难掩其荣耀感和幻灭感,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自我批判精神的出场。当代满族作家民族身份的认同基本是与民族文化的反思同步的,他们一方面彰显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倾向,另一方面,又在反思本民族的文化弱点和缺陷。满族作家直面历史和现实,在寻求民族身份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充当了本民族文化反思和批判的代言人。
闫秋红
关键词:满族作家民族身份当代文学
美国民族意识形态的生产特色
2010年
美国曾经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种族歧视的国家,然而却在国家遭遇巨大经济危机的时刻,选出了一位黑皮肤的总统。奥巴马的当选,无疑是"美国梦"、"美国价值"的胜利。美国梦、美国价值为不同阶级、不同族群的美国人,提供了一个既属于个体、又属于群体和国家的极具生命活力的共同的民族意识形态纲领,它询唤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成为、内化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
姚新勇
关键词:民族意识形态
主体位置建构的过去、今天与未来——从转型期文学看国人文化身份主体建构的流变
2013年
文学"主体性的建构"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总体性特征,但进入90年代以后,且不说那些曾经被建构的各种主体大都消散无形,就连有意义的"人"似乎也难以寻觅。致使一些曾经的80年代文化的批评者,也不时地感怀那个过去的启蒙时代,有人甚至还将感怀的目光,投向更为遥远的70年代。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80年代主体建构的认识还存在重大缺陷,而且那个时代主体建构冲动的历史效应,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并影响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重新解读80年代主体建构的历史,并彰显一种正在展开但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到的独特身份位置的中国认同的主体性实践,或许是有建设性意义的。
姚新勇
从文化变迁看二十世纪满族文学发展的两种路向——以老舍和端木蕻良的创作为中心被引量:5
2010年
入主中原后满族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北京与东北地区成为承传满族文化的两个重镇。对不同地域的满族文化的认同,使20世纪满族文学呈现了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状态,老舍和端木蕻良堪称20世纪满族文学两种路向的代表性人物。无论是文学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审美反差,还是家族文化的价值立场的相异,都反映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诉求和审美追求。
闫秋红
关键词:满族文学满族文化老舍端木蕻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