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12jjA1415)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 相关作者:柯秀梅杨荣平梁旭明刘频健殷嫦嫦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九江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丹参酮类组分自乳化释药系统的肠吸收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丹参酮脂溶性成分自乳化释药系统(TC-SEDDS)的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3个成分的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研究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多药耐药蛋白(MRP2)抑制剂丙磺舒和能量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对3个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在小肠全肠段均有吸收,且小肠上段(十二指肠)的吸收最佳;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1.05~4.19 mg/L和1.22~5.56 mg/L)具有浓度依赖性,丹参酮IIA的吸收不受质量浓度(2.43~11.126 mg/L)影响;盐酸维拉帕米对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无明显影响,却显著提高了丹参酮IIA的吸收;丙磺舒显著增加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对丹参酮IIA的影响不显著;2,4-二硝基苯酚均能显著降低3个成分的吸收。结论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可能是MRP2的底物,不是P-gp底物。丹参酮IIA可能是P-gp底物,不是MRP2底物。3个成分的吸收均有能量的参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吸收可能均有主动吸收过程。
- 柯秀梅刘频健余文敏张传辉钱隽杨荣平殷嫦嫦
- 关键词:丹参酮自乳化释药系统在体单向肠灌流肠吸收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
- 自乳化释药系统(SEDDS)对姜黄素类组分增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7
- 2014年
- 目的探讨自乳化释药系统(SEDDS)对多组分同时增溶的可行性。方法以姜黄素类组分为模型药物,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SEDDS处方,以对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的载药量、SEDDS的粒径和乳化时间为指标对SEDDS进行优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SEDDS对多成分同时增溶的可行性。结果优化得SEDDS最佳处方为Obleique CC497-聚山梨酯20-Transcutol P(0.21∶0.50∶0.29),SEDDS粒径为(248.8±3.4)nm,乳化时间为(70±1)s。37℃时,SEDDS对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和姜黄素的最大载药量分别为2.298、12.220、52.561 mg/g,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0.107、0.661、1.648 mg/mL。结论SEDDS能实现对多组分的同时增溶。
- 柯秀梅杨荣平郭响香周文杰陈小川梁旭明王云红
- 关键词:自乳化释药系统增溶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
- 姜黄素增溶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姜黄素是姜黄属植物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常用作天然色素和食品、化妆品的添加剂,具有抗肿瘤、抗炎、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广泛的药理作用。而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推广应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近年来姜黄素提取过程和制剂过程增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柯秀梅杨荣平梁旭明
- 关键词:姜黄素增溶
- 姜黄素类组分SEDDS体外释药研究
- 2016年
- 目的研究姜黄素类组分SEDDS的体外释药行为。方法结合体外溶出度和油水分配系数对姜黄素类组分SEDDS体外释药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含药SEDDS中姜黄素(Cur)、去甲氧基姜黄素(DMCur)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DMCur)3种成分在溶出介质中溶出率高、溶出速度快,45 min内累积溶出率已达95%以上,而原料药中这3种成分几乎不溶。原料药和含药SEDDS均有较好的油水分配系数,log P=2~3。结论姜黄素SEDDS中Cur、DMCur和BDMCur 3种成分体外溶出度高,预测口服较易被吸收。
- 刘频健曹达兴柯秀梅刘梦邻余文敏殷嫦嫦张宁
- 关键词:姜黄素SEDDS溶出度油水分配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