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NKZXB10138)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刘忠波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艺术

主题

  • 3篇纪录片
  • 2篇中国纪录片
  • 1篇电视纪录片
  • 1篇电视台
  • 1篇电视艺术
  • 1篇电视艺术片
  • 1篇演员
  • 1篇演员表演
  • 1篇艺术片
  • 1篇审美
  • 1篇审美形式
  • 1篇特别节目
  • 1篇拟剧理论
  • 1篇精神资源
  • 1篇北京电视台
  • 1篇表演
  • 1篇称谓

机构

  • 3篇南开大学

作者

  • 3篇刘忠波

传媒

  • 2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中国电视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纪录片拍摄对象的属性问题
2012年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给拍摄双方的关系,尤其对于拍摄对象的行为属性,带来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体系。一方面,拍摄对象不应当是可以塑造虚构角色的演员;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摄影机拓展拍摄对象原有的生活,给了拍摄对象重新塑造一个角色的机会。相对于故事片的权力关系,纪录片拍摄者和拍摄对象关系的核心是一种情感关系。
刘忠波
关键词:演员表演拟剧理论
3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被引量:6
2011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录片潮流演进过程中,宏大与崇高作为一种资源逐渐成为纪录片内在精神的基本来源。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不断被赋予戏剧化含义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式,知识分子话语隐退于栏目纪录片之后,观念的扩张引起的真实性危机,使得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对形式的原生性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实践。在观看视角作为一种情感立场的前提下,海外纪录片工作者持续地塑造着"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表现出试图深入中国景象内部所作的另一种努力。
刘忠波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精神资源审美形式
中国纪录片的命名过程和称谓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1958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但纪录片称谓的生成过程却是漫长的。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纪录片在中国的“叫法”不断变化,获得称谓的数量,粗略统计便有十几种之多,艺术片、专题片、专题艺术片、纪实片、电视片、电视艺术片、政论片、风光片、特别节目、电视报告文学等,这些称谓之间并不是等同的,
刘忠波
关键词:中国纪录片称谓电视艺术片电视纪录片北京电视台特别节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