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300102)

作品数:7 被引量:101H指数:5
相关作者:高全洲林培松陶贞李英年孙彦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嘉应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有机碳
  • 3篇有机碳储量
  • 3篇碳储量
  • 2篇森林土
  • 2篇森林土壤
  • 2篇水体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碳密度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高寒草甸
  • 2篇高寒草甸土壤
  • 2篇CO2通量
  • 2篇草甸
  • 2篇草甸土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库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
  • 3篇嘉应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高全洲
  • 3篇林培松
  • 3篇陶贞
  • 2篇易惟熙
  • 2篇沈承德
  • 2篇孙彦敏
  • 2篇李英年
  • 1篇刘昆
  • 1篇孙夏平
  • 1篇李青
  • 1篇焦树林
  • 1篇陈晓宏
  • 1篇于海霞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地理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对青藏高原海北站区的自然土壤和扰动土壤进行高分辨率采样,测定土壤根系、有机碳及其^14C含量;用^14C示踪技术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土壤碳循环影响显著.耕作活动导致扰动土壤有机碳储量比自然土壤增加29.35%;扰动土壤剖面10~50cm深土壤有机质的^14C含量相对富集;自然土壤大多数有机碳储存在土壤表层,更新时间〈50a,同一深度扰动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少,更新时间长(171~294a);自然土壤10cm以下有机碳主要为更新时间〉1000a的稳定碳所控制,扰动土壤的相应值出现在40cm以下;自然土壤有机质更新产生的C02通量为114gC·m^-2·a^-1,扰动土壤为48.7gC·m^-2·a^-1.
陶贞沈承德高全洲孙彦敏易惟熙李英年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高寒草甸CO2通量全球变化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结构特性变化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基于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粤东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团聚体组成及其结构特性变化。结果表明:(1)各土地利用类型紫色土表层风干团聚体分布以>5mm粒径为主,>0.25mm团聚体含量均大于91%。湿筛后各土层>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明显减少,平均为54.36%,土地利用方式对紫色土水稳性团聚体影响较大。(2)表土层>0.25mm湿筛团聚体含量顺序为:林地>果园>茶园>撂荒地>旱地,>5mm团聚体水稳性与有机质和黏粒含量成正相关。各利用类型团聚体破坏率介于31.12%~47.60%,表现为旱地>撂荒地>茶园>果园>林地。(3)5种土地利用类型各土层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值为2.26mm,除旱地外,其他利用类型土壤团聚体MWD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各土层总孔隙度介于38.20%~45.28%,表层非毛管孔隙度表现为:林地>沙田柚果园>茶园>撂荒地>旱地,底层土壤亦有类似变化规律。
林培松高全洲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紫色土
西江河口段秋季表层水体CO_2分压的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08年
为了探讨西江河口段表层水体CO_2分压(P_co2)的分布特征,于2006年秋季在西江磨刀门至马口河段沿程实测了58个样点的表层水体理化参数,结果表明,河道表层水体P_co2值介于93.15~334.38Pa之间,平均值为174.00Pa,被测河段是个明显的大气CO_2“源”河流水体的理化性质在向海输送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并且导致表层水体P_co2随航程的增加而递减,样点水体接受的日照时间与其P_co2有负相关关系,使得表层水体P_co2呈现出日周期变化,河段表层水体P_co2的这种时空变化与河 口过程中河-海作用的弱化而引起水体理化参数(如水温、pH值、电导率、总溶解固体、氧化还原电位和碱度等)的变化以及水体内部碳的生物化学过程(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转化等)密切相关。
焦树林刘昆高全洲
关键词:碱度航程
广州市石井河受污染水体修复中试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选择广州市石井河上游白海面河涌,在非雨季进行污染河流生态系统修复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封闭环境下曝气增氧技术对TP、NH3-N的去除率平均分别为34.7%和28.8%;复合修复技术对TP、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8.1%和51.9%。在原水以平均流量0.015 m3/s注入条件下,曝气增氧技术对TP、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只有19.6%和29.7%;生态滤床对TP、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和44.99%;复合修复技术对TP、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6%和52.41%。复合修复技术使河水透明度最深达到46 cm。对城市受污染河流的治理,宜采取复合修复技术;岸基生态滤床植物多样性可以有效去除污染物。
李青孙夏平陈晓宏刘军于海霞陶贞
粤东北山区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配特征被引量:25
2009年
研究了粤东北山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针叶林和桉树人工林等4种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14-12.24 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人工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其中阔叶林变化幅度最大达72.04%。土壤有机碳表聚性明显。(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57-5.18 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自然地带性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均高于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2.28-15.90 kg/m2之间,总平均值为14.14 kg/m2。(3)4种林分土壤碳储量整体较低,平均值为141.43 t/hm2,表层土壤碳储量贡献不大。人为干扰活动对研究区森林土壤碳储量影响明显,是制约土壤碳储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林培松高全洲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密度碳储量碳分配
韩江流域典型区几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养分库分析被引量:13
2009年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韩江流域典型区4种主要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全量养分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在8.48~11.93g/kg之间,常绿阔叶林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桉树林最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其中阔叶林垂直变化幅度最大,达72.35%。(2)4种林分土壤碳密度差异显著,其各土层变化范围为1.78~5.74kg/m^2,土壤碳密度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林分土壤碳密度在13.41~16.74妇/m^2之间。(3)不同养分库在4种林分之间表现的规律性不同。有机碳和各全量养分储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有机碳和全氮表现尤其明显。
林培松高全洲
关键词:土壤碳密度土壤碳储量土壤养分库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和CO_2通量被引量:37
2007年
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隅海北站区的4种高寒草甸土壤进行高分辨率采样,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14C信号;应用^14C示踪技术探讨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更新周期和CO2通量.研究得出海北站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在22.12×10^4~30.75×10^4kgC·hm^-2之间,平均为26.86×10^4kgC·hm^2.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更新周期从表层的45~73a随深度增加到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或更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CO2通量变化于103.24—254.93gC·m^-2·a^-1之间,平均为191.23gC·m^-2·a^-1.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的CO2通量变化于73.3~181gC·m^-2·a^-1之间.矮嵩草草甸土壤30%以上的有机碳贮存在土壤表层(0~10cm)的活动碳库中,土壤有机质更新产生的CO2占整个剖面有机质更新产生的CO2通量的72.8%~81.23%.响应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储量、流量、归宿变化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陶贞沈承德高全洲孙彦敏易惟熙李英年
关键词: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CO2通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