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W020)

作品数:17 被引量:42H指数:4
相关作者:韩高年魏玮刘洁邓国均周玉秀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春秋
  • 3篇文体
  • 3篇先秦
  • 2篇叙事
  • 2篇史传
  • 2篇考论
  • 1篇叙事特征
  • 1篇研习
  • 1篇遗言
  • 1篇仪式
  • 1篇吟诵
  • 1篇元典
  • 1篇政论
  • 1篇政治
  • 1篇三体
  • 1篇丧礼
  • 1篇上古
  • 1篇生平
  • 1篇诗体
  • 1篇史诗

机构

  • 17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5篇韩高年
  • 1篇周玉秀
  • 1篇魏玮
  • 1篇邓国均
  • 1篇刘洁
  • 1篇徐小燕

传媒

  • 7篇西北师大学报...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晋阳学刊
  • 1篇齐鲁学刊
  • 1篇文史哲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丧礼临终之仪与周代遗训遗言——以《尚书·顾命》、春秋“遗训”及清华简《保训》为中心被引量:3
2015年
《尚书·顾命》、《左传》、《国语》及近出清华简《保训》等史料记载了周代的丧礼临终之仪,以及作为"礼文"的"遗训"与"遗言"。从《顾命》到《左传》等所载来看,丧礼临终之仪的实行有自上而下传播的趋势,较之《顾命》所载,春秋时代的遗训书面化、礼仪化特征逐渐减弱,口语化的特点比较突出。对比而言,清华简《保训》是春秋时人根据《顾命》拟写的文王遗训。
韩高年
关键词:丧礼周代《保训》
《公羊传》以事解经及叙事特征探析
2018年
《公羊传》是经学著作,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义解经",除了直接以说理议论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外,《公羊传》还通过叙事来解经。但是,《公羊传》叙事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还原历史事实,而是为解说《春秋》经义服务,并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诠释,这也是导致《公羊传》所记事件细节与《左传》有所不同的原因之一。相比《左传》,《公羊传》叙事有其特征,对后世小说叙事也有较大影响。
韩高年徐小燕
关键词:《公羊传》叙事特征
先秦文章文体研究的几个问题被引量:3
2016年
目前学术界对先秦文章文体的研究还很薄弱,这与先秦时期文章文体丰富多样的整体状况极不相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先秦"文章"概念的界定存在误区,影响到对先秦文章文献的整理范围过于狭窄,进而导致对先秦文章文体的存在样态揭示不够、对先秦时期常见文体的生成机制缺乏理论概括,对一些独有的文体视而不见等问题。其实先秦时期各类文章文体主要是因典礼仪式、朝聘会盟及立言不朽等现实需要而发生的,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言辞的结撰与发布活动,这些言辞已有独立的语体特征和文类特征,它们大多以被"引述"的方式,载录于经、史、子书之中,成为史家、卿大夫、诸子"言说"的"公共素材"。因此,应当运用刘歆首创,蔡邕、刘勰继之,章学诚、章太炎发扬光大之"裁篇别出之法",裁取见于经、史、子书中的各类文章文体,对其予以归类,并揭示其生成语境、文体特征、文体功能和演变规律。
韩高年
关键词:文体研究
春秋“礼治”与“经国之文”的生成——以政论、谏辞、问对三体为核心被引量:7
2018年
春秋时期仍尊礼尚文,诸侯国多重视礼治,古礼犹在。贵族社会以"太上有立功,其次有立德,其次有立言"为"三不朽",导致"政化贵文"、"事迹贵文"、"修身贵文"的倾向。礼治制度催生出政论、问对、讽谏三种"经世之文",从《左传》《国语》等典籍中所见的大量文本生成"事件"来看,它们的撰制与发布者都是有文有德之"君子",文体形式上通常采用"述典析理"的引证法,或博引三代旧制,或采《诗》撷《书》,或引述圣贤名言,并结合当下时势予以分析说明,以增强威权性和说服力,形成典雅渊懿的语体风格。这类"经世之文"既是在"礼治"语境下以言辞撰制和发布为核心的政治实践活动,同时也指代相应的文体。其动因是具体的政治事件,在撰作方式上具有因事而发、即兴即时的特点。这种"礼治文言"的文体生成过程,体现了先秦文体生成及分类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变迁的一般规律。
韩高年
关键词:礼治政治
周初冠礼仪式乐歌及仪式诵辞考论——以《周颂》四诗与《周书·无逸》为中心被引量:1
2011年
周初礼制之全貌今虽不传,然而一些礼仪却见于《诗》、《书》之中,天子的冠礼即是一例。《周颂》之《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四诗为周成王冠礼仪式乐歌,而《尚书.无逸》则是周公姬旦在此仪式中告诫成王的仪式诵辞。
韩高年邓国均
关键词:西周冠礼
《周易》卦爻辞古歌的辑录原则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周易》卦爻辞中含有一些古老的歌谣,其文学价值正在于此。辑录《周易》卦爻辞中的古歌,应根据每卦的具体情况分别对待。解释这些古歌的意义,首先须弄清楚其原始意义,再探索其象征意义。研究显示,《周易》古歌的原始意义多与古代礼俗制度及先民的日常生活有关。
周玉秀
关键词:《周易》古歌
春秋教育制度与文章文体的研习与传承
2017年
西周时期,文章大多为政事、礼仪等实用目的而产生,文章文体意识的萌发、确立和写作规范的传承则主要依赖于旨在"造士"的官学教育制度。进入春秋时代,虽然王室衰落、礼崩乐坏,但在郑、楚、晋、鲁等诸侯国,官学仍然是文章文体的主要传习场所。春秋中后期,整合了"王官之学"学术资源而兴起的"私学",也继承了借传习"五经"为核心的文章文体的教学方式,促成了某些政事之文与礼仪之文的"私人化"写作倾向。
韩高年
关键词:春秋教育制度文体研习传承
先秦卜居习俗对《离骚》构思的影响
2011年
近年来随着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兴起,文体问题一度被简单化为语言问题,而文体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以及文体的创造与接受所赖以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都被挡在文体研究的视野之外。《离骚》文体的创造也与屈原所处时代的风俗对他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离骚》的构思主要围绕"去留"问题展开,这一构思受到卜居习俗及其心理的潜在影响。结合先秦卜居习俗来分析《离骚》文本,可以看到屈原在创作该诗时的内心矛盾冲突及其升华过程对诗体的影响。另外,对卜居习俗对当时人们的影响的梳理,也对正确理解"离骚"题义具有启发意义。
韩高年
关键词:《离骚》诗体
中、希史诗吟诵比较——以《诗经》史诗与《荷马史诗》为例被引量:3
2012年
中国上古时期和古希腊都存在着史诗吟诵的制度和风俗,也有专门从事史诗吟诵的"诗人"和史诗演述的场所,并且二者在一定时段上均与图画密切相关。然而,因为中国古代历史意识和史官制度的早熟,从而使史诗吟诵者和史诗演述活动不同于古希腊而成为一种政治舆论和族群认同的方式,史诗的功能也不同于古希腊的重娱乐而偏向于政治化的实用功能,这种不同最终导致中国上古时期史诗具有为祭祀服务、文本简要、看图唱诵等形态特征。
韩高年
关键词:古希腊
论《尧典》为史传之祖被引量:4
2014年
今文《尚书》之《尧典》叙述尧观象授时、举贤任能、巡狩四方等事迹,树立了高大光辉的明君形象。从其材料来源、思想观念、语言形式及战国典籍的征引等多方面来看,《尧典》应编成于春秋时期。其编者应是孔子,春秋时代官学下移、私学兴起,讲史之风盛行,孔门以讲史教学,故孔子有编辑旧史佚闻之举。从文体方面来看,《尧典》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骨干,与《商书》、《周书》誓、命、训、诰诸体差别较大,具备了"传记"的诸种因素。
韩高年
关键词:《尧典》编者史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