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5502-02)

作品数:3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媛王文琴方修琦魏本勇李东哲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中国地震局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中国进出口
  • 2篇进出口
  • 2篇进出口贸易
  • 2篇出口
  • 2篇出口贸易
  • 1篇隐含
  • 1篇中国进出口贸...
  • 1篇中国贸易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贸易隐含碳
  • 1篇卡塞尔
  • 1篇国际分工
  • 1篇国贸
  • 1篇分工
  • 1篇不确定性
  • 1篇产业分工

机构

  • 3篇天津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中冶京诚(秦...

作者

  • 3篇王媛
  • 2篇魏本勇
  • 2篇方修琦
  • 2篇王文琴
  • 1篇杨会民
  • 1篇李东哲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国进出口贸易碳转移排放测算方法分析与评价被引量:6
2011年
目前中国的碳转移排放测算方法有很多,虽然方法不尽相同,但总的结论和计算出的变化趋势类似。造成碳转移量测算结果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碳排放强度的测算模型不同,二是对于中国加工贸易转移碳排放的认识不同。测算避免转移排放量时,如果不考虑加工贸易的影响,在某些年份(如2002年)甚至会得到"中国是碳转移的净进口国"的结论。在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的年份,与强大的规模效应相比,几乎所有不确定性产生的误差都可以忽略,不会影响"中国是碳转移的净出口国"的最终结论。鉴于规模效应是主导原因,出口贸易量与出口碳排放份额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对测算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1997—2007年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19%稳步增长到37%,出口碳排放的相对份额从18%~23%增加到33%~35%是相对合理的结果。
方修琦王媛魏本勇王文琴
关键词:不确定性
2002年与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本文利用瓦尔拉-卡塞尔模型,计算了2002年与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量。结果表明:2002年与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3.64亿t和9.81亿t,进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1.28亿t和2.70亿t;加工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0.48亿t和0.96亿t。2002年与2007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2.84亿t和8.08亿t,分别占当年国内排放总量的29.8%和47.4%。同时本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在日本、欧盟、东盟三技术水平情景下分析后,发现碳减排空间巨大。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尽快的走上低碳经济之路;同时国际社会应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其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承担与其相匹配的减排责任,并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及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资金的支持力度,从而实现全球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双赢",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杨会民王媛刘冠飞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气候变化
基于国际分工角度的中国贸易碳转移估算被引量:18
2011年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于碳转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基于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空间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国际产业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Ⅲ类)输入能源和金属类高碳产业产品,制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Ⅰ类);另一条是中国从东盟、韩国、亚洲其他未定义地区及日本(Ⅱ类)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组装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后再输出世界各国,主要也是欧美国家。在考虑了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用于出口的进口隐含二氧化碳后,2007年各类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净转移贸易隐含二氧化碳为:Ⅰ类国家181.51MtCO2、Ⅱ类国家13.74MtCO2、Ⅲ类国家5.82MtCO2。在考虑了国际分工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产品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出口,在总体上中国是在替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
王媛王文琴方修琦魏本勇李东哲
关键词:产业分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