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25827)

作品数:4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蔡袁强曹志刚徐长节王玉李博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温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地基
  • 2篇列车
  • 2篇列车运行
  • 2篇BIOT理论
  • 1篇地基振动
  • 1篇动力响应
  • 1篇多孔介质
  • 1篇岩土
  • 1篇岩土工程
  • 1篇渗透率
  • 1篇土工
  • 1篇土力学
  • 1篇扭剪试验
  • 1篇细观参数
  • 1篇列车荷载
  • 1篇裂隙
  • 1篇解析解
  • 1篇颗粒流
  • 1篇颗粒流理论
  • 1篇颗粒流模拟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
  • 1篇温州大学

作者

  • 3篇蔡袁强
  • 2篇徐长节
  • 2篇曹志刚
  • 1篇郭林
  • 1篇李博
  • 1篇王玉

传媒

  • 2篇岩土力学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列车运行时由轨道不平顺引起的地基振动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采用半解析法研究了列车荷载作用下列车-轨道-饱和地基系统的耦合振动问题。研究模型共分为3部分:车体简化为一个多刚体系统,在车轮与钢轨之间引入线性Hertizian弹簧接触模型模拟轮轨动力相互作用、采用离散轨枕支撑的弹性Euler梁来模拟轨道系统、下卧土体采用多孔饱和半空间模型。列车荷载分为轴重和由轨道不平顺引起的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力。采用Fourier变换分别求解各子系统的控制方程,并通过动力子结构法对各子系统进行耦合。土体在时域内的动力响应通过快速Fourier变换求得。在分析了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力的基础上,研究了轮轨动力作用力和列车轴重作用下饱和地基的动力响应,并分析了轨枕间距和土体渗透系数对饱和地基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轮轨动力作用力对地基远场振动有重要贡献,同时枕木间距对轨道与地基振动响应有较大影响。
蔡袁强王玉曹志刚徐长节
关键词:BIOT理论列车荷载轨道不平顺动力响应
空沟对列车运行引起的地基振动隔振效果研究被引量:16
2012年
为研究空沟对高速列车引起地基振动的隔振效果,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改进出一种新的解析研究模型。模型中首次运用了饱和半空间模型来研究地基上隔振沟对高速列车的隔振效果;隔振沟则通过在饱和半空间土体上设置3个合适宽度、截面为矩形的弹性层来模拟;中间矩形弹性层为路堤,路堤上方放置了枕木与轨道。枕木与轨道分别通过纵向异性Kirchhoff薄板与Euler梁来模拟,饱和土地基采用Biot多孔饱和介质理论来描述。控制方程通过傅立叶变换与傅立叶级数展开,在变换域中进行求解。研究表明,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空沟的隔振效果明显提高;饱和土体固-液相的耦合作用对隔振沟的隔振效果的影响明显,尤其当列车运行速度超过土体表面Rayleigh波速时,随着土体渗透系数的增加,空沟隔振效果显著降低。此外,列车运行速度超过土体表面波速时,饱和土地基上空沟的隔振效果明显优于相应单相弹性地基上空沟的隔振效果。
曹志刚蔡袁强徐长节
关键词:BIOT理论空沟地基振动解析解
三维空心扭剪试验的颗粒流模拟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空心圆柱扭剪仪是一种研究土在复杂条件下应力–应变关系的十分有力的工具。基于三维离散单元颗粒流理论,引入叠式刚性墙体模拟技术,模拟空心圆柱砂土试样在定向剪切条件下的三维应力–应变关系及微观参数的变化;并且对叠式刚性墙的优势进行探讨,表明叠式刚性墙能较好的捕捉到砂土试样的局部化效应。结合室内空心圆柱扭剪试验,对比三维颗粒体试样与室内试验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再现试样的加载曲线,对剪切带的宏观和微观特性进行探讨。通过不同测试圆的参数变化,再现空心圆柱加载过程中局部效应,包括不同部位的应力、应变、孔隙率和接触数的变化,并对室内空心圆柱仪的适用性进行评价。最后给出由孔隙比和剪应变速率表征的剪切带在不同应变条件下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过三维颗粒流数值模拟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突破室内试验测试技术的局限性,使对砂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宏细观参数的研究成为可能,为今后岩土工程的颗粒流模拟提供参考。
李博蔡袁强郭林
关键词:土力学颗粒流理论细观参数
Review of permeability evolution model for fractured porous media被引量:3
2015年
The ability to capture permeability of fractured porous media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ever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ncluding reservoir, mining, petroleum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order to solve fluid flow and coupled flow-deformatio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s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both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models had been proposed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Some of them are simple but still work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others are complex but also need some modifications to be applicable. Thus, the understanding of state-of-the-art permeability evolution model would help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 through an appropriate approa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permeability evolution models proposed by earlier and recent researchers with emphasis on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limitations.
Jianjun Ma
关键词:多孔介质渗透率裂隙岩土工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