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60075)

作品数:2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秦学毅唐健淮韦素美李道远黄凤宽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药用
  • 2篇药用野生稻
  • 2篇野生
  • 2篇野生稻
  • 1篇性基因
  • 1篇幼胚
  • 1篇幼胚培养
  • 1篇远缘
  • 1篇远缘杂交
  • 1篇杂交
  • 1篇胚培
  • 1篇胚培养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抗性
  • 1篇抗性基因
  • 1篇基因
  • 1篇褐飞虱
  • 1篇飞虱
  • 1篇AA

机构

  • 2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2篇秦学毅
  • 1篇朱汝财
  • 1篇李维科
  • 1篇唐建淮
  • 1篇刘百龙
  • 1篇郭辉
  • 1篇黄凤宽
  • 1篇李道远
  • 1篇冯锐
  • 1篇韦素美
  • 1篇唐健淮
  • 1篇朱汝才

传媒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药用野生稻对褐飞虱抗性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利用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从198份广西药用野生稻中筛选出3份对褐飞虱高抗(0级)的材料,用高抗材料与感虫材料杂交,结果表明其抗性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与14个已知抗褐飞虱基因品种杂交、回交和自交,对BC2F2后代材料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源材料与已知的14个抗性基因不等位,结果发现广西药用野生稻与国外药用野生稻的抗性基因(隐性基因)不同。初步认为它是一个新的抗性基因。在利用方面,通过幼胚离体培养获得绿苗,经多代回交和自交,成功地将CC染色体组中的抗性基因转育到栽培稻中,获得了BC4F5高世代、异源附加系。
秦学毅朱汝财唐健淮李维科李道远韦素美黄凤宽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褐飞虱
非AA染色体药用野生稻的利用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为充分利用药用野生稻的高蛋白、分蘖力强以及高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等优异基因,以4个不同栽培稻品系为母本,以药用野生稻"1665"为父本,通过组织培养、连续回交和自交,观察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表现。结果表明,F1植株都不能正常结实,4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表现为4个类型(母本型、父本型、中间型和超亲型),其中分蘖力表现为超亲优势。4个杂交组合均获得了远缘杂种后代,并在药用野生稻×桂99和药用野生稻×西乡糯2个组合的后代中分别选育出抗褐飞虱和抗白叶枯病株系。在P1×P2组合的BC4F10后代中成功选育出具有CC染色体药用野生稻亲缘、结实率达92%、株型较好、抗白叶枯病、对不育系具有较强恢复能力的水稻新品系(药恢118和药恢121)。因此,AA与CC染色体的远缘杂交是可行的,但需多配组合,在选育过程中注重农艺性状的选择,加强回交和自交选育,并注重对每个世代的抗性鉴定及选育。
秦学毅冯锐郭辉唐建淮朱汝才刘百龙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远缘杂交幼胚培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