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34030)

作品数:15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韩宝三彭承宏高长有仝维鋆叶萍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浙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6篇理学

主题

  • 7篇微囊
  • 5篇微胶囊
  • 5篇细胞
  • 3篇胰岛
  • 3篇微囊化
  • 3篇肝细胞
  • 2篇冻存
  • 2篇胰岛移植
  • 2篇生物材料
  • 2篇人工肝
  • 2篇肿瘤
  • 2篇壳聚糖
  • 2篇阿霉素
  • 2篇层层组装
  • 1篇代谢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灌注
  • 1篇冻存保护剂
  • 1篇移植瘤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浙江大学
  • 4篇上海理工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作者

  • 10篇彭承宏
  • 10篇韩宝三
  • 7篇高长有
  • 4篇余松林
  • 4篇王加祥
  • 4篇沈柏用
  • 4篇仝维鋆
  • 4篇吴旭波
  • 4篇叶萍
  • 3篇李宏为
  • 3篇陈儿同
  • 3篇黄芳
  • 2篇刘建军
  • 2篇彭采宇
  • 2篇宋少莉
  • 2篇黄钢
  • 2篇杨晓昀
  • 2篇刘宝林
  • 2篇杜志勇
  • 2篇王兆海

传媒

  • 7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高分子学报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金掺杂中空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被引量:4
2008年
将表面含有双键的二氧化硅微粒分散在纳米金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中.在此溶液中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模板聚合物进行丙烯酸的模板聚合,得到二氧化硅为核、聚丙烯酸/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金为壳层的核壳结构微粒.用氢氟酸将二氧化硅微粒去除后,得到了纳米金粒子掺杂的微胶囊.分别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了微胶囊在干态和湿态下的形貌.通过电子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确证了纳米金粒子在微囊壁上的存在和分布.
封志强高长有沈家骢
关键词:微胶囊
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微囊及包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观察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对微囊机械强度和通透性及包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微囊搅拌实验比较中、低分子量壳聚糖形成的微囊的机械强度,比较2种微囊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通透性,及细胞染色实验判断2种微囊包裹小鼠原代肝细胞活性的区别。结果微囊搅拌100min后中分子量壳聚糖微囊破损率100%,低分子量壳聚糖微囊破损率5%,两种微囊机械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囊溶液中加入FITC—BSA15min后,低分子量壳聚糖微囊内荧光强度为4AU,中分子量壳聚糖微囊内荧光强度为1.5AU,两种微囊对FITC—BSA的通透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量壳聚糖形成的微囊包裹肝细胞培养1周后细胞染色实验显示微囊中活肝细胞数为100%,中分子量壳聚糖形成的微囊包裹的活肝细胞数约为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量壳聚糖相对于中分子量壳聚糖更适合于作微囊的材料。
王加祥韩宝三吴旭波余松林彭承宏
关键词:肝细胞微囊壳聚糖
通过可控沉积和交联制备蛋白质微胶囊被引量:2
2008年
通过加入反溶剂控制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碳酸锰微粒表面的沉积,形成连续薄膜后交联,去除模板后得到了尺寸均匀和分散良好的BSA中空微胶囊.囊壁厚度可以通过滴加乙醇控制;囊壁的截留分子量在70000~155000之间.由于BSA含有丰富的自由羧基,得到的微胶囊表现出pH响应性.这种快速简便制备微胶囊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它蛋白质及酶,得到的生物相容的微胶囊将在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仝维鋆朱一高长有
关键词:交联
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细胞微囊化为细胞大规模、高活性体外培养及长期存储提供了新的途径,低温保存是目前保存细胞的重要方法,技术日新月异,复苏细胞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的:分析近年来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相关研究,对微囊化细胞冻存技术的发展作一总结。方法:以"微囊,冻存"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1979/2010)及维普数据库(198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以"Cryopreservation,Microencapsul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79/2010),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纳入含有微囊化细胞冻存的研究,排除其他形式细胞冻存的研究,结果以各种细胞微囊化后进行冻存处理后产生作用为指标,共检索到43篇文献。结果与结论:随着生物人工肝与以及其他细胞移植研究的深入,对微囊化细胞的需要量将显著增加,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成为保正其顺利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微囊化细胞的低温保存技术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复苏后微囊化细胞的存活率和生物学功能都能保持较好的水平,但相关机制仍未完全阐清,各种冻存方法还需要优化。
余松林韩宝三杜志勇吴旭波吴薇王加祥黄芳李宏为沈柏用彭承宏
关键词:冻存保护剂
高分子溶剂辅助微成型
微成型技术在高分子微图案的制备和功能器件开发中十分重要.溶剂辅助微成型是通过在聚合物薄膜内引入溶剂来溶胀或溶解聚合物,降低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粘度,从而提高聚合物的流动性能,结合模板压印技术可以容易地得到高质量的2D...
韩璐璐周晶龚晓高长有
关键词:图案溶剂
文献传递
自组装阿霉素微囊肝动脉灌注对兔VX2肿瘤细胞代谢及凋亡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自组装阿霉素微囊肝动脉灌注对兔肝VX2肿瘤生长、代谢和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接种肝脏VX2肿瘤组织块,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经肝动脉给予生理盐水(A组)、空白微囊(B组)、阿霉素4mg/kg(C组)和阿霉素微囊等效药物4mg/kg(D组)。治疗后1、3、5、7、10和14d分别以PET/CT显像测定肿瘤体积、生长率及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处理后14d处死动物,常规病理、HE染色观察,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的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测定肿瘤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治疗7d后给药组肿瘤体积及生长率明显降低,与空白微囊组及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0d后阿霉素微囊组肿瘤呈负增长,生长率<100%,与其他各组有明显差异(P<0.05)。给予药物后,C、D组糖代谢水平降低,SUVmax值与A、B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阿霉素微囊组SUVmax值呈持续下降趋势,10d后糖代谢水平明显低于其它组,肿瘤组织活力明显降低(P<0.05)。治疗14d后,阿霉素微囊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大于其它组,而增殖指数低于其它组(P均<0.05)。结论:自组装阿霉素微囊作为一种新型智能化供药体系,肝动脉灌注后可明显抑制兔肝脏VX2肿瘤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糖代谢和细胞增殖而发挥抗肿瘤效应,可有效提高肝脏肿瘤的化疗效果。
王兆海韩宝三宋少莉彭采宇高长有黄钢刘建军彭承宏
关键词:阿霉素肝肿瘤细胞代谢凋亡
微囊化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进展被引量:10
2010年
背景:微囊的免疫隔离保护和可控缓释的特性得到了医学领域的重视,并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帕金森症、肝衰竭、镇痛、肿瘤等疾病治疗过程中。目的:综述微囊化技术的特性以及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64/2009PubMed数据库(网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0/2009万方数据库(网址http://www.wanfangdata.com.cn)有关微囊化移植,微囊化可控缓释,微囊化技术在医学应用方面的应用方面的文献,英文关键词为"microencapsulated,transplantation,controlled release"。中文关键词为"微囊化"。结果与结论:微囊作为一种载体,为细胞提供了一个三维培养基质,改善细胞间的作用,提高细胞的功能;为异体细胞提供了免疫屏障,阻挡免疫细胞的识别,但又不妨碍营养物质、氧气及代谢产物运输;为机体提供可控的长期稳定缓释有效成分治疗疾病。微囊化技术在糖尿病方面研究比较多,在帕金森症、肝衰竭、脊髓损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骨科领域、肿瘤癌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探索,但微囊化技术从个别动物试验成功到真正临床广泛应用还有很漫长的历程,在拓宽微囊化技术在医学领域运用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理想刚性结构、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控半透膜性的探索。
杨晓昀陈儿同周燕刘宝林张华徐文强李巧巧叶萍彭承宏韩宝三
关键词:微囊化生物人工肝胰岛免疫隔离
自组装阿霉素微囊对兔肝脏VX2移植瘤治疗的PET/CT评价
2008年
[目的]研究自组装阿霉素微囊对兔肝脏VX2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左中叶VX2肿瘤组织块接种,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10d至肝脏肿瘤直径大于1cm后行药物肝动脉灌注,分别经肝动脉给予生理盐水(A组),阿霉素4mg/kg(B组),阿霉素微囊等效药物剂量4mg/kg(C组)。治疗后1d、3d、5d、7d、10d、14d分别PET/CT显像测定肿瘤体积、肿瘤生长率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变化。14d显像结束后处死动物,常规病理HE染色观察。[结果]治疗1周后B组和C组肿瘤体积及生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组(P<0.05),10d后C组肿瘤体积增长率及生长率最低。C组药物给予后肿瘤SUVmax值降低,与其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E切片并可见到凋亡细胞增多。[结论]自组装阿霉素微囊可明显抑制兔肝脏VX2肿瘤糖代谢与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提高肝脏肿瘤化疗效果。
王兆海宋少莉韩宝三彭采宇黄钢刘建军彭承宏
关键词:阿霉素微囊VX2移植瘤肝脏肿瘤PET/CT
改良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消化法分离大鼠肝细胞被引量:5
2010年
背景:良好的分离技术是获取高活性肝细胞的前提。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经门静脉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但该方法仍存在胶原酶用量大、操作繁琐、流程长、对设备要求较高等问题。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大鼠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SD大鼠10只,按改良经腹主动脉灌注法分离培养大鼠肝细胞,重复10次分离肝细胞实验,观察各项指标结果并与已发表文献进行对比分析。以SD大鼠作肝细胞供体,采用Ⅳ型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供体肝脏肝门部结构﹑肝上及肝下腔静脉封闭保留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取肝细胞,经200目和300目筛滤过,滤过后的悬液转移至离心管中分别以1000,500,300r/min离心各3min以纯化肝细胞,以锥虫蓝染色法测细胞活性,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纯度及形态变化。结果与结论:胶原酶消化法所获取的肝细胞纯度高、形态完整、活性高。提示改良胶原酶经腹主动脉灌注消化法是一种较好的肝细胞分离方法。
余松林韩宝三张瑞杜志勇吴旭波吴薇王加祥黄芳李宏为沈柏用彭承宏
关键词:原代培养胶原酶
交联壳聚糖水凝胶填充层状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被引量:4
2008年
在甲基丙烯酸和乳酸接枝修饰的水溶性壳聚糖(CML)存在下,合成了尺寸均匀的球形CML杂化碳酸钙微粒.通过层层组装(LBL)技术在该微粒表面形成了聚苯乙烯磺酸钠(PSS)/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多层膜,去除碳酸钙微粒后得到内部含有CML的聚电解质微胶囊.进一步采用紫外光引发CML聚合,将CML转化为CML微凝胶,得到内部填充凝胶的微胶囊.通过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表征了微胶囊的结构.与传统的LBL微胶囊不同,凝胶填充的微胶囊干燥时尺寸收缩,但仍可保持球形;再次水化后,能够膨胀恢复其原有尺寸和形态.各种具有不同电荷性质、分子量和亲疏水性的染料分子及蛋白质均可有效地装载到微胶囊内.
范国强仝维鋆胡小红高长有
关键词:层层组装微胶囊凝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