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01306)

作品数:6 被引量:109H指数:4
相关作者:高春保张宇庆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5篇霉病
  • 5篇抗性
  • 5篇赤霉
  • 5篇赤霉病
  • 3篇小麦赤霉病
  • 2篇性状
  • 2篇育种
  • 2篇小麦品种
  • 2篇基因
  • 1篇性状遗传
  • 1篇叶龄
  • 1篇叶龄指数
  • 1篇叶片
  • 1篇叶片发育
  • 1篇郑麦9023
  • 1篇数量性状
  • 1篇数量性状位点
  • 1篇秋播
  • 1篇全基因

机构

  • 6篇湖北省农业科...
  • 3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陈泠
  • 6篇朱展望
  • 6篇佟汉文
  • 6篇刘易科
  • 6篇张宇庆
  • 6篇高春保
  • 5篇邹娟
  • 3篇焦春海
  • 2篇杨立军
  • 2篇汪华
  • 1篇朱伟伟
  • 1篇李君辉

传媒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利用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定位小麦赤霉病抗性基因及分子标记开发
赤霉病是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的真菌毒素危害食品安全。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降低赤霉病危害的有效手段,抗性遗传研究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  本研究在4个环境下对240份国内小麦品种(系)组成的自...
朱展望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全基因组测序数量性状位点分子标记
文献传递
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展被引量:54
2016年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毁灭性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赤霉病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其在常规育种中的应用、抗赤霉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赤霉病转基因育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在加强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陈泠邹娟张宇庆焦春海高春保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育种抗性改良
湖北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5年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赤霉病抗性现状,对湖北省不同时期审定的14个主栽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多年田间接种鉴定。结果发现,湖北省主要小麦品种赤霉病病情指数介于18.67%~47.24%之间,变异幅度较大。其中,6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水平,8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为中感。8个2008年后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28.15%,其中有6个品种达到中抗水平;6个2008年前审定的品种均为中感,平均赤霉病病情指数为42.35%。湖北省新育成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在生产中,湖北省小麦品种布局仍存在种植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不高、品种多样性差、新品种推广应用速度过慢等问题。
朱展望朱伟伟佟汉文刘易科陈泠杨立军汪华张宇庆邹娟焦春海高春保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
湖北省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为评价湖北省小麦品种(系)的赤霉病抗性水平,对湖北省2008年以来选育的183份小麦新品系和2000年以来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进行了田间接种鉴定,并通过系谱分析对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来源进行了推测。结果显示,在183个参试品系中,对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感及以上水平的品系占27.32%,其中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中感赤霉病品系所占比例分别为42.31%和30.00%,比前两年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0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以中感为主,占56.7%,只有2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对审定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湖北省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主要来源于南大2419及其衍生系、阿夫及其衍生系、太谷核不育抗病材料,部分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可能有多个来源,如鄂麦24、鄂麦25、鄂麦26和荆麦103等。推测湖北省当前主导品种鄂麦596、鄂麦352、襄麦25和襄麦55抗性来源都为南大2419,赤霉病抗性来源单一的问题仍较为突出。
朱展望杨立军佟汉文唐道廷刘易科汪华陈泠张宇庆高春保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抗性
小麦品种郑麦9023主茎叶片发育的积温需求
2015年
通过播期和密度两因素试验,对小麦主栽品种郑麦9023不同播期和密度条件下的叶片发育进程进行了比较,对小麦主茎叶龄指数与有效积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叶热间距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对郑麦9023叶片发育进程影响极显著,密度对郑麦9023前期叶龄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在中后期对叶龄指数有显著的影响,播期和密度之间无显著互作。不同播期前期主茎叶龄指数与有效积温呈明显的线性关系,R2为0.9919-0.9963,均高于0.9900,直线斜率为0.0093-0.0109。在2月23日后,不同播期的郑麦9023叶龄指数增速明显放缓,显著偏离原来的直线。所有处理郑麦9023叶热间距的平均值为99.5℃/叶,叶热间距随播期推迟而降低,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相对于播期而言,密度对叶热间距的影响相对较小。播种后的平均气温、冬季田间总分蘖数AUNTC与叶热间距均呈显著正相关。早播小麦经历的前期高温可能是造成其叶热间距较大的原因;茎蘖数过多引起的光合效率下降,分蘖与主茎的养分竞争可能是引起主茎叶热间距增加的因素。基因型对秋播春性小麦叶热间距的影响有待下一步研究。
朱展望佟汉文刘易科陈泠邹娟张宇庆高春保焦春海
关键词:叶片发育叶龄指数
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研究进展被引量:43
2016年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食品安全,研究小麦赤霉病抗性机理对于解决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赤霉病的抗性表现形式,将小麦赤霉病抗性分为五个大类,分别为抗侵入(Type I)、抗扩展(Type II)、籽粒抗感染(Type III)、耐病性(TypeⅣ)和抗毒素积累(Type V)。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可以分为形态机制和生理机制,形态抗性机制是被动的,株高、抽穗期、花期长短、花药挤出程度、有芒无芒、穗长、穗密度、颖壳张开程度和穗部蜡质程度等形态特征均可能与赤霉病抗侵染特性有关。细胞学研究表明,病原菌侵染后抗病品种可迅速从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方面产生防卫反应,通过乳突、胞壁沉积物的形成以及木质素、硫堇、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和水解酶类等的增长来协同抵御病菌在体内的扩展。在植物复杂的信号途径中,水杨酸(SA)、茉莉酸(JA)和乙烯(ET)3种信号途径在植物抵御病原菌入侵中的作用最为重要,SA和ET信号途径对小麦赤霉病抗性方面的作用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而JA信号途径在小麦赤霉病抗性中积极作用已经被多数研究者所证实。迄今为止,人类定位了2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抗赤霉病QTL位点,这些位点分布于所有的小麦染色体,其中的22个QTL位点被不同的作图群体所定位,包括2个定位在3BS和6BS染色体上稳定的抗扩展位点Fhb1和Fhb2,以及2个定位在4B和5A染色体上的抗侵染位点Fhb4和Fhb5。在受到病原菌侵染后,植物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信号途径激活应答反应,诱导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蛋白以及代谢水平的变化,抵御病原菌的侵袭,研究表明,病程相关蛋白基因、抗菌肽基因、转录因子基因、脱毒相关蛋白基因以及其他赤霉病抗性相关基因均参与了小麦赤霉病抗性提高的过程。随着生�
刘易科佟汉文朱展望陈泠邹娟张宇庆高春保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QTL定位抗病基因
小麦红粒性状遗传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小麦按子粒外观颜色的不同,大多可划分为白粒小麦和红粒小麦。小麦种皮颜色对小麦穗发芽抗性和加工品质都有影响。在受穗发芽危害比较严重的长江流域和东北春麦区,红粒小麦品种所占比例较高。综述了小麦红粒性状的遗传基础、形成机制以及其与穗发芽抗性的关系。
朱展望李君辉佟汉文刘易科陈泠张宇庆邹娟高春保
关键词:小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