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3207110008)

作品数:11 被引量:573H指数:10
相关作者:黄震方曹芳东吴江徐敏袁林旺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旅游
  • 5篇城市
  • 2篇周庄古镇
  • 2篇转型期城市
  • 2篇旅游地
  • 2篇旅游区
  • 2篇旅游业
  • 2篇绩效
  • 2篇古镇
  • 2篇泛长三角
  • 2篇长江
  • 2篇长江三角
  • 2篇长江三角洲
  • 2篇长三角
  • 2篇城市旅游
  • 1篇傣族园
  • 1篇休闲
  • 1篇休闲旅游
  • 1篇休闲旅游资源
  • 1篇休闲资源

机构

  • 11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工业职业...
  • 2篇无锡商业职业...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黄震方
  • 7篇曹芳东
  • 5篇吴江
  • 4篇徐敏
  • 2篇祝晔
  • 2篇袁林旺
  • 2篇郭文
  • 2篇周玮
  • 2篇胡小海
  • 1篇俞肇元
  • 1篇吴丽敏
  • 1篇殷红卫
  • 1篇姜海宁

传媒

  • 3篇地理研究
  • 2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理学报
  • 1篇人文地理
  • 1篇旅游学刊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被引量:110
2012年
借助DE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系统的分析了1998~2008年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依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解模型(Malmquist指数),对TFP变化的总体趋势、结构及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综合探讨。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发展效率总体上呈现提高态势,市域间差异表现为较为明显波动性特征,旅游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存在空间关联,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变化格局,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弱集聚,相邻地域单元关联性较差。针对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剖析表明,经济政策导向驱动、旅游生产单元价值驱动及旅游消费需求刺激驱动共同驱使导致了旅游发展效率在空间范畴上格局置换。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
关键词:DEA全要素生产率泛长三角
旅游地居民文化保护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周庄古镇旅游区为例被引量:17
2011年
本文以周庄古镇旅游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周庄古镇居民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文化保护态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文化保护态度由文化保护相关知识认知、文化保护认可、保护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构成,古镇居民对于古镇文化保护认可度较高,并表现出积极的保护行为倾向,但对于古镇历史文化及其相关保护政策法规缺乏了解;(2)居民地方依附、旅游参与和旅游感知对居民文化保护态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旅游参与、旅游感知对居民文化保护相关知识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附、旅游感知对居民文化保护认可影响显著,居民地方依附、旅游参与、旅游感知都对居民文化保护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
胡小海黄震方
关键词:旅游地周庄古镇影响因素
1990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71
2011年
以1990—2007年江苏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不平衡指数和空间统计模型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较强的自相关性,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态势,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苏南部分地区的高度集聚和苏北部分地区的集聚态势,成为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核心区和低度集聚区,而苏中地区的集聚态势显得并不强烈。同时,针对区域经济自相关性发展趋势进行解释并指出以县域经济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将长期存在。最后,构建空间数据模型对此种格局形成的原因进行空间统计学上的探讨,指出规模企业空间分布差异及人才空间分布差异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提供了一种交互式的、可视化的新手段,进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姜海宁
关键词:空间数据模型空间自相关
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阶段性演进及其驱动机制——以无锡灵山景区为例被引量:40
2011年
综合运用Tramo/Seats季节调整方法和多峰拟合方法,分析了无锡灵山景区1998-2009年游客变化的阶段性及波动特征。结果显示:①灵山景区游客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演进过程经过初步开发期、提升发展期后,现在正处在成熟发展期;②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阶段性演化是其生命周期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尺度上表现为趋势的分段而在小尺度上表现为波动结构变化;③文化资源、市场需求、旅游投资和产品升级等因素是主题型文化旅游区阶段性演变的重要动力因素。进而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主题型文化旅游区发展演化的理论模型,将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生命周期分为探索起步期、充实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平稳发展期和后续发展期(衰亡或复兴)5个阶段。旅游区演化受多种要素的影响,各动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及阶段性转换构成了主题型文化旅游区演化的动力,并导致旅游区阶段性演化和波动性成长。通过不断强化文化特色,增强文化驱动力,培育文化旅游区发展的整体动力,形成多元驱动的旅游区成长机制,可促进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黄震方俞肇元黄振林祝晔徐波袁林旺
关键词:阶段性演进无锡灵山
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社区权能发展研究——基于对云南傣族园和雨崩社区两种典型案例的调查被引量:30
2011年
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形式对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和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两种不同开发模式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政治、心理、社会、制度和信息权能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开发模式的介入导致了权能建设的先后次序,也是居民认可总体呈现"高认可高趋向"、"中认可高反差"和"低认可低趋向"三个层次的直接原因;(2)社区旅游权能的实际效果存在结构性差异,旅游经济权能促进其他权能建设的推动力度有待增强;(3)社区旅游开发与社区整体发展是一个协同系统,权能建设的最终实现有待模式的适度调适。基于此,文章认为寻找合理的开发方式是促进旅游权能与社区整体权能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在体制机制、集约化开发、利益分配、建设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把权能建设通过社会合力引入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分析之中,将为探索在社区参与中如何实现有效的社会重构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突破口,对推动旅游社区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郭文黄震方
关键词:社区参与
休闲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与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被引量:99
2011年
休闲旅游是旅游消费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有其特殊性。本文界定了休闲与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念,探讨了休闲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和资源特性,提出了基于资源性质与休闲方式相结合的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将其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专项休闲类四个主要类型,构建了由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开发条件与资源潜力等要素组成的休闲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及因子权重和赋分评价标准。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对休闲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与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所构建的休闲旅游资源划分与评价体系具有合理性、普适性和可推广性,可为旅游地进行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评价及休闲度假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黄震方祝晔袁林旺胡小海曹芳东
关键词:休闲资源
城市公园免费开放对游客感知价值维度的影响及效应分析——以南京中山陵为例被引量:58
2012年
基于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视角,选取南京中山陵作为研究个案,运用SPSS18.0和AMOS18.0分析软件,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构建了游客感知价值维度分析模型。研究显示:游客对免费开放中山陵存在五维感知价值,且呈现出感知价格→休闲价值→环境价值→服务价值→文化价值逐步递减的分异特征;由此探究游客感知价值维度分异的作用机制,衍生出城市公园免费开放的效应分析,其中公益福利效应和休闲游憩效应呈现积极的正向发展态势,而生态环境效应、景区服务效应与文化内生效应的发挥则相对滞后。在倡导"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休闲的大众旅游时代,免费开放城市公园在增强城市开放空间优质属性和综合竞争力的同时,其与城市旅游的耦合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周玮黄震方殷红卫吴丽敏曹芳东
关键词:城市公园免费开放游客感知价值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被引量:87
2013年
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场域形成之前的空间属于"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以"物理属性"为主;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属于"外源性嵌入式构建空间",倾向于"社会属性";旅游开发使物质空间景观化、文化空间多元化和社会空间复杂化,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古镇社区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属地格局"。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怀旧情结、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和空间生产中社区精英示范效应三种原因所致。本文指出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空间不是空洞的空间,空间的生产方向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理解古镇旅游空间场域的形成、生产及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导向。
郭文黄震方
关键词:文化遗产地旅游场域
转型期城市旅游业绩效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化机理——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被引量:26
2013年
论文从经济、市场、效率、公平四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业绩效的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测度1998、2003、2008年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业绩效,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模块,系统分析了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业绩效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业绩效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呈现提高态势,3个时间断面均呈现东西方向递增,南北方向倒"U"型分布格局;相邻地域单元表现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绩效系统内部整体协调度不强,部分城市旅游业绩效水平与协调度高度耦合;针对旅游业绩效区域差异格局演化的形成机理剖析表明,经济驱动、市场驱动、产业链驱动、政府驱动及其相互间的综合驱动共同作用促使了城市旅游业绩效空间格局的演化。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
转型期城市旅游业绩效系统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其前景预测——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被引量:10
2012年
在剖析了旅游业绩效客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经济绩效、市场绩效、效率绩效、公平绩效在内的旅游业绩效系统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出旅游业绩效系统的主成分因子,并引入灰色关联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主成分因子和指标因子各自的关联度与子系统耦合度,最后,针对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泛长三角城市旅游业绩效系统主成分因子表现出中度及以上的关联性,子系统耦合度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经济—市场系统和经济—公平系统的耦合度分别位于最高值和最低值状态,系统间的耦合发展普遍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并有向高阶段演化的趋势,针对2020年子系统耦合度预测表明了城市间绩效耦合度存在绝对数值的增大,相对差异缩小的态势。
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周玮
关键词:耦合度泛长三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