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150 被引量:611H指数:11
相关作者:粟永萍李军马中富徐盈斌艾国平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5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8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8篇细胞
  • 17篇基因
  • 16篇蛋白
  • 14篇创伤
  • 13篇烧伤
  • 13篇小鼠
  • 12篇愈合
  • 10篇炎症
  • 10篇创面
  • 9篇干细胞
  • 8篇心肌
  • 8篇脓毒
  • 8篇脓毒症
  • 8篇创面愈合
  • 7篇重组腺病毒
  • 7篇腺病
  • 7篇腺病毒
  • 6篇血管
  • 6篇细胞因子
  • 5篇心肌细胞

机构

  • 4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5篇第三军医大学...
  • 2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9篇中山大学附属...
  • 1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0篇重庆医科大学
  • 8篇成都军区总医...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5篇重庆工学院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南华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长治医学院
  • 3篇解放军第20...
  • 3篇重庆市中医院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美国芝加哥大...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27篇粟永萍
  • 12篇李军
  • 10篇马中富
  • 9篇徐盈斌
  • 8篇唐皓
  • 8篇黄跃生
  • 8篇王军平
  • 8篇艾国平
  • 7篇梁艳冰
  • 7篇郭晓姝
  • 7篇蒋建新
  • 6篇王永堂
  • 6篇祁少海
  • 6篇蒲晓允
  • 6篇鲁秀敏
  • 6篇刘旭盛
  • 6篇梁华平
  • 6篇舒斌
  • 6篇孙守勋
  • 6篇李振宇

传媒

  • 27篇第三军医大学...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8篇中华烧伤杂志
  • 7篇重庆医学
  • 5篇中国急救医学
  • 5篇免疫学杂志
  • 5篇现代生物医学...
  • 5篇感染.炎症....
  • 4篇中华损伤与修...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3篇西南国防医药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危重病急...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神经解剖学杂...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人民军医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4篇2023
  • 9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11篇2014
  • 12篇2013
  • 4篇2012
  • 13篇2011
  • 18篇2010
  • 16篇2009
  • 9篇2008
  • 14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1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表皮干细胞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大鼠表皮十细胞(ESC)中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及黑皮质素受体1(MC1R)的表达情况. 方法 采用改良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培养大鼠ESC,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ESC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CK19)和整合素β1、整合素α6和CD71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ESC中α-MSH的表达以及ESC标志物与MC1R共染的表达. 结果 (1)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接种10 min后即有细胞贴壁;培养2~3d时有小克隆形成;培养4~5d,细胞增殖明显加快,克隆逐渐增大;培养7~8d,细胞生长至70% ~ 80%融合,呈铺路石状,折光性好.(2)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所分离的细胞均表达ESC标志物CK19和整合素β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所分离的细胞整合素α6阳性表达率为88.1%,CD71阳性表达率为1.3%.综上,所培养的细胞鉴定为ESC.(3)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ESC表达α-MSH,同时CK19与MC1R、整合素α6与MC1R荧光双染也呈阳性表达. 结论 体外培养的大鼠ESC可以表达α-MSH及MC1R.
徐苗苗邓先见姚波高成王强王永飞刘倩程勇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
人TLR2和TLR4胞外区cDNA的克隆
2008年
目的从脂多糖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克隆人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4(TLR4)胞外区cDNA。方法用不同浓度脂多糖在不同时间刺激单个核细胞后提取总RNA,RT-PCR方法半定量测定TLR2和TLR4的表达,应用pUCm-T载体克隆胞外区cDNA,双酶切以及DNA测序进行鉴定。结果单个核细胞在四种浓度脂多糖刺激3h、6h和12h后,TLR2和TLR4表达并不相同。15μg/mL脂多糖作用6hTLR2表达最高,10μg/mL脂多糖作用3hTLR4表达最高。经RT-PCR扩增TLR2和TLR4胞外区cDNA分别为1700bp和1900bp,T载体克隆、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后证实,目的片段与GenBank中序列一致。结论脂多糖的诱导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和TLR4表达有显著影响,并且成功克隆了胞外区cDNA。
孙守勋李强刘静白晓蒲晓允
关键词:LPS单个核细胞胞外区基因表达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2022年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烧伤感染创面病原菌,它能够编码多种毒力因子,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导致预后差、病死率高。为了研究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新方法,研究者们观察了其噬菌体与宿主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噬菌体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甚至主导宿主细菌的结构、运动、代谢,促进宿主进化,也是影响宿主环境适应性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该文分别从单细胞水平和群体水平对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未来研发抗菌制剂以及指导烧伤感染治疗提供基础。
石茜曾茁张一鸣杨子晨彭毅志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细菌噬菌体烧伤
依达拉奉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预后的改善作用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150只健康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TBI组(70只)、依达拉奉组(70只)(依达拉奉注射液剂量5.4mg·kg^-1·d^-1,每日1次腹腔注射,连续应用2周)。分别于伤后6,12,24,48,72h.1,2周共7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10只)监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运动功能评分变化。处死大鼠收集血清、脑脊液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清和脑脊液B-内啡肽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含量。结果伤后6,12,24,48,72h、1,2周,依达拉奉组神经行为学及运动功能评分较TBI组升高。其中伤后48h,TBI组与依达拉奉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8.2±0.9)分和(10.3±0.7)分(PvO.05),运动功能评分为(5.9±1.0)分和(6.9±1.2)分(PV0.05)。正常对照组血清和脑脊液P一内啡肽含量分别为(50.2±9.5)pg/ml和(16.2±2.8)pg/ml,GnRH含量分别为(75.2±11.2)pg/ml和(36.2±10.8)pg/ml。TBI组伤后6,12,24,48,72h、1,2周血清及脑脊液B-内啡肽和GnRH含量均明显升高;依达拉奉组血清及脑脊液P-内啡肽和GnRH含量较TBI组降低。其中伤后72h,TBI组与依达拉奉组血清P-内啡肽含量为(165.2±8.5)pg/ml和(109.5±6.3)pg/ml(P<0.05),脑脊液0-内啡肽含量为(63.3±3.1)pg/ml和(38.2±2.3)pg/ml(P<0.05);血清GnRH含量为(203.7±17.1)pg/ml和(110.4±19.2)pg/ml(P<0.05),脑脊液GnRH含量为(153.0±13.4)pg/ml和(93.2±10.5)pg/ml(P<0.05).结论在TBI急性期及恢复期连续应用依达拉奉可明显降低内啡肽和GnRH水平,有利于减轻大鼠TBI后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和功能恢复,从而改善预后。
张兵钱唐全张东霞李雪涛凌斌罗超王广
关键词:脑损伤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达拉奉
家兔吸入性损伤早期应用高氧平衡盐溶液的观察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探讨高氧平衡盐溶液在家兔吸入性损伤早期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77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5只),不致伤;平衡盐溶液治疗组(24只),致伤后连续10d补充平衡盐溶液;高氧液治疗组(24只),致伤后连续10d补充高氧平衡盐溶液;对照组(24只),致伤后不治疗。致伤的3组家兔又于伤后1、2、3、5、7、10d6个时相点下观察,每时相点4只。观察各组兔呼吸情况及生存率,检测其动脉血气分析、白细胞及分类、肺湿干重比、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 结果 各致伤组兔伤后立即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张口呼吸、鼻翼扇动、咳嗽频繁,口、鼻腔分泌物增多,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撕?10d,对照组、平衡盐溶液治疗组、高氧液治疗组兔生存率分别为13. 3%、27. 8%、65. 6%。血气分析结果均显示为代谢性酸中毒。各致伤组各时相点二氧化碳分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肺湿干重比、肺组织MDA等指标均较正常组升高,其顺序为:对照组>平衡盐溶液治疗组>高氧液治疗组>正常组;而pH值、氧分压、SOD等指标均较正常组降低,其顺序为:对照组<平衡盐溶液治疗组<高氧液治疗组<正常组(P<0. 05).肺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家兔伤后肺体积明显增大,光镜下可见肺组织结构呈炎性改变。
黄立锋贾赤宇谢晓繁
关键词:吸入性损伤家兔正常组高氧液分泌物增多肺组织结构
1人TLR4胞外区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构建并鉴定人TLR4胞外区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以pUCm-TLR4质粒为模板,运用PCR技术扩增TLR4胞外区目的基因片段,片段回收后经酶切连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上,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pAdTrack-CMV-TLR4.通过KpnⅠ和HindⅢ双酶切,测序鉴定后,将鉴定正确的质粒经PmeI酶切线性化后,转化到含有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感受态细菌BJ5183中,进行同源重组,卡那抗性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用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及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方法鉴定重组腺病毒,并进行病毒滴度测定。结果人TLR4胞外区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正确,病毒滴度为3.2×109p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人TLR4胞外区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为下一步实验奠定基础。
刘静李强孙守勋李玲柴若楠蒲晓允
关键词:腺病毒载体胞外区
Phalloidin对机械牵张复合模拟缺血缺氧心肌细胞MHC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稳定剂鬼笔槐酞 (Phalloidin)对机械牵张复合模拟缺血缺氧损伤心肌细胞肌球蛋白重链 (myosinheavychain ,MHC)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机械牵张模型 ,并施加无糖缺氧刺激因素 ,模拟烧伤后缺血缺氧损害。采用RT PCR方法检测phalloidin对心肌细胞MHCmRNA表达的影响 ,并利用凝胶分析软件对PCR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 %牵张导致MHCmRNA由α型、β型表达均增加 ,且以 β型增加为主。模拟缺血缺氧时MHCmRNAα型减少 ,β型增多后下降。 10 %牵张 +模拟缺血缺氧时 ,α型、β型变化加剧 ,随刺激时间的延长转化加剧 ,12h后 ,α型、β型MHCmRNA表达均下调 (P <0 .0 1、P <0 .0 5 )。应用Phalloidin后 ,显著改善了 10 %牵张 +模拟缺血缺氧时α型向 β型的异常转化。 结论 机械牵张进一步加剧了模拟缺血缺氧对MHC基因表达由α型向 β型的异常转化及下调 。
李晓东黄跃生袁志强粟永萍蒋建新
关键词:心肌细胞缺血缺氧MHC细胞骨架
均匀试验设计在利多卡因缓释纳米微球制备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制备利多卡因载药微球,研究制备工艺参数对微球包封率和粒径的影响。方法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以利多卡因(lidocaine,LID)为模型药物,以药物包封率、微球粒径为评价指标,基材及其用量为因素和水平进行U8(85)的实验,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结果制备LID-PLGA-Ns的优选条件为:主药与包材基质的质量比为1∶6、内水相的体积比为8∶2、分散剂浓度PVA为3.0%、超声乳化时间为6min、搅拌速度为2200(r/min),此时能得到包封率高、平均粒径小的载药微球。结论应用均匀试验设计建立的多元二次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药微球的基本特性。
赵先英刘毅敏肖湘刘海红粟永萍李明春
关键词:利多卡因纳米微球包封率
人CCL20基因特异性shRNA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测序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以人CCL20基因为靶基因,设计CCL20基因特异性的小干扰RNA(siRNA),构建其短发夹RNA(shRNA)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进行测序鉴定。方法设计并合成人CCL20基因特异性的DNA寡核苷酸,连接到经SpeⅠ和SalⅠ双酶切线性化的pHSER dsRNA GFP SIN质粒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菌落、扩增后提取质粒,进行DNA测序鉴定。结果将合成的两对人CCL20基因特异性DNA寡核苷酸序列退火后,分别克隆到线性化的pHSER dsRNA GFP SIN载体质粒上。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条件下,筛选出相应的阳性菌落,经DNA测序鉴定确实为所需序列。结论构建成功了2对人CCL20基因特异性shRNA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可进一步用于干扰CCL20基因的mRNA转录,从而为制备CCL20基因表达抑制型的人角朊干细胞奠定基础。
董征学彭代智刘敬周新田易李芳严泉林恒王勇周光前
关键词:RNA干扰慢病毒表达载体
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被引量:49
2015年
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后骨髓炎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7岁,平均40.9岁。I期清创后平均骨缺损长度6.7cm(2.0—18.5cm),在骨缺损处填塞抗生素骨水泥诱导生物膜形成,Ⅱ期在膜内植骨重建骨缺损,观察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7例患者随访24-32个月(平均27个月),均获得临床骨愈合。术后4~6个月均获得影像学骨愈合。其中2例I期术后感染复发,再次清创后,1例发生外固定架近端钉道感染,拆除外固定钢板螺钉并局部换药处理后控制感染;2例出现功能障碍,1例足内翻畸形,1例踝关节僵直,1例出现金属排斥反应。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可取得良好疗效,尤其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关注患肢功能性并发症的预防。
汪小华傅景曙沈杰谢肇
关键词:骨髓炎胫骨骨折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