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728155)

作品数:6 被引量:117H指数:5
相关作者:黄仲奎龙莉玲丁可廖锦元李春兰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肝硬化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纤维化
  • 2篇慢性
  • 2篇慢性肝
  • 2篇慢性肝纤维化
  • 2篇肝纤维化
  • 2篇肝脏
  • 2篇16层螺旋
  • 1篇早期肝硬化
  • 1篇食管
  • 1篇食管和胃静脉...
  • 1篇食管胃
  • 1篇食管胃静脉曲...
  • 1篇体积
  • 1篇体积测量
  • 1篇脾脏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曲张

机构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4篇龙莉玲
  • 4篇黄仲奎
  • 2篇丁可
  • 2篇廖锦元
  • 1篇宋瑞
  • 1篇蒋小红
  • 1篇江建宁
  • 1篇韦启君
  • 1篇郭苹苹
  • 1篇向超
  • 1篇蓝江
  • 1篇林盛才
  • 1篇李春兰
  • 1篇何欣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华夏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6层螺旋CT测量肝脏体积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在肝癌切除术前预测切除肝体积及残肝体积的准确性,结合肝功能进一步探讨残肝体积率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50例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利用16层螺旋CT预测切除肝体积及残肝体积,进一步计算残肝体积率。其中24例患者术后用排水法测量实际肝切除体积。记录手术前、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并进行比较,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术后排水法测量实际肝切除体积与术前CT预测切除肝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术前预测肝切除体积准确性平均为(92.82±3.93)%。残肝体积率与术后肝功能损害呈负相关。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的肝癌患者,残肝体积率为25%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安全线,而术前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肝癌患者,则以50%为一个可以参考的安全线。结论16层螺旋CT在肝癌切除术前预测切除肝体积及残肝体积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残肝体积率的大小是评价术后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在评价时应该结合肝硬化等引起的肝功能变化情况。
宋瑞黄仲奎龙莉玲廖锦元
关键词:体积测量切除术
比较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与内镜检查诊断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优劣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探讨经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与消化内镜检查评估肝硬化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有无、分型、分级的一致性。方法前瞻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92例,4周内先后行消化道内镜及腹部MSCTP检查,观察食管、胃有无静脉曲张并进行分型、分级。以内镜结果作为金标准,对MSCTP与内镜判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有无、分型、分级行Kappa一致性检验,并计算MSCTP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EGV)的敏感度、特异度、一致率、Youden指数。结果内镜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阴性27例,阳性65例;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GOV1型45例、GOV2型19例、IGV1型1例。MSCTP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阴性25例,阳性67例;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为:GOV1型46例、GOV2型18例、IGV1型3例。MSCTP发现内镜未诊断的2例IGV1型静脉曲张,其MSCTP表现为胃黏膜下孤立存在的胃静脉曲张。MSCTP与内镜EGV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32,P〈0.01;MSCTP诊断EGV的敏感度93.8%,特异度77.8%,一致率89.1%,Youden指数71.6%。MSCTP与内镜EGV的分型及分级结果一致性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43和0.763,P值均为〈0.01。结论MSCTP诊断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有无、分型及分级,与消化内镜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诊断胃静脉曲张,MSCTP优于内镜。
何欣黄仲奎龙莉玲韦启君蒋小红郭苹苹向超蓝江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和胃静脉曲张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被引量:50
2012年
目的探讨MSCT灌注参数评价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方法对经肝穿刺病理活检确诊的轻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1、S2期)31例,重度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分期为S3、S4期)和(或)早期肝硬化34例,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和影像表现的晚期肝硬化42例以及对照组30例行16层螺旋CT肝脏灌注扫描,取得不同病变阶段肝实质的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全肝总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达峰时间(TTP)5个指标,并与病理分期作对照研究。各组肝脏不同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各灌注参数值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秩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探讨肝脏灌注参数值中对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影响最大的指标。结果对照组、S1、S2期组、S3、S4期组及肝硬化组的HAP值分别为(28.9±8.6)、(24.6±2.4)、(29.2±2.3)和(38.9±7.0)ml·100ml^-1·min^-1,表现为先下降后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6,P〈0.01);上述各组PVP分别为(111.3±18.1)、(92.9±5.3)、(73.0±9.0)和(54.1±13.8)ml·100ml^-1·min^-1,TLP分另0为(140.2±25.9)、(117.1±4.5)、(102.3±8.7)和(93.0±11.8)ml·100ml^-1·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6.79、67.40,P值均〈0.01);各组的HPI分别为(20.4±2.6)%、(21.0±2.1)%、(28.5±3.1)%和(42.6±11.1)%,TTP分别为(123.7±22.2)、(137.1±27.1)、(145.0±28.6)和(166.5±25.1)s,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3.05、17.37,P值均〈0.叭)。PVP、TL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0和-0.846,P值均〈0.01;HAP、HPI、TTP则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11
龙莉玲黄仲奎丁可廖锦元江建宁
关键词:肝硬化
肝脏、脾脏密度改变对慢性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肝、脾密度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肝穿刺病理活检确诊的肝纤维化S1期12例、S2期14例、S3期9例、S4期/早期肝硬化13例、典型肝硬化16例以及20例正常组行上腹部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于CT平扫图像上分别测量肝脏、脾脏密度及肝/脾CT值比值,将上述参数值与病理学分期作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肝脏各叶的密度及肝平均密度均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其中S4期/早期肝硬化组肝脏各叶及平均密度最低。各组之间脾脏密度的比较均无差异。肝/脾CT值比值先降低后增高;S4期的肝/脾CT值比值最低(1.08±0.07),且与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肝脏密度和肝/脾CT值比值的测定对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是其临床应用价值是有限的,不能简单的通过肝、脾密度的测量来诊断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
丁可黄仲奎龙莉玲李春兰林盛才
关键词: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16层螺旋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