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1CB100404)

作品数:34 被引量:228H指数:10
相关作者:李正跃陈斌和淑琪桂富荣张立敏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烟草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玉米
  • 9篇玉米螟
  • 8篇亚洲玉米螟
  • 7篇真菌
  • 6篇虫生真菌
  • 5篇植物
  • 5篇间作
  • 5篇甘蔗
  • 4篇西花蓟马
  • 4篇花蓟马
  • 4篇产卵
  • 3篇毒力
  • 3篇幼虫
  • 3篇植物挥发物
  • 3篇天敌
  • 3篇菌株
  • 3篇挥发物
  • 3篇飞虱
  • 3篇白背飞虱
  • 2篇毒力测定

机构

  • 30篇云南农业大学
  • 8篇福建农林大学
  • 3篇福建省烟草公...
  • 2篇福建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烟草总公...
  • 1篇福州市疾病预...
  • 1篇黑龙江农业经...
  • 1篇安徽省淮南市...
  • 1篇玉溪市农业科...
  • 1篇北京市植物保...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8篇李正跃
  • 25篇陈斌
  • 11篇和淑琪
  • 9篇桂富荣
  • 6篇蒋兴川
  • 6篇杜广祖
  • 6篇肖关丽
  • 6篇严乃胜
  • 6篇张立敏
  • 5篇尤民生
  • 4篇郑亚强
  • 4篇董文霞
  • 4篇谢兴伟
  • 3篇张永科
  • 3篇赖荣泉
  • 3篇肖春
  • 2篇张丽
  • 2篇昝庆安
  • 2篇钟秀金
  • 2篇李隽

传媒

  • 6篇云南农业大学...
  • 5篇植物保护学报
  • 4篇应用昆虫学报
  • 3篇植物保护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植保导刊
  • 2篇生物安全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国马铃薯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烟草科技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学学报
  • 1篇云南省昆虫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9篇2011
  • 1篇201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大陆自然保护区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概述
虫生真菌以其自然流行性及其有效侵染体在害虫生物防治及环境保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是虫生真菌资源及开发利用的基础。本文根据研究报道,总结和记述了我国不同地区自然保护区虫生真菌种类。我国山西、安...
杜广祖李正跃陈斌
关键词:虫生真菌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辣椒植株上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被引量:16
2011年
研究于2010年对昆明市近郊大棚和露地辣椒植株上的西花蓟马的种群动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棚内更适合西花蓟马生存,降雨可明显降低露地辣椒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辣椒开花期,西花蓟马种群数量迅速上升,成虫数量在盛花期达最大值,为平均7.35头/朵花,而若虫数量在末花期达最大(7.9头/朵花);西花蓟马成虫在辣椒上部叶的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中、下部,而其若虫数量以辣椒中部叶片最多。运用聚集度指标、Taylor方法和Iwao的M*-m方法进行空间分布检测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主要集中在辣椒花朵,其成虫、若虫的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个体群;其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大。
蒋兴川张勇桂富荣李正跃李隽高飞
关键词:西花蓟马种群动态
云南省马铃薯害虫寄生真菌资源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解云南省马铃薯害虫的病原真菌种类,为马铃薯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2007~2010年,对云南省马铃薯害虫寄生真菌进行了调查、采集,经过鉴定,云南省马铃薯害虫病原真菌有2门8属9种,隶属于半知菌门和接合菌门,其中前者包括丝孢纲真菌中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蚜虫枝孢菌[Cladosporium aphidis(Thuemen)Oester]、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Metsch.)Sorokin]、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Zimmernann)Viegas]、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Farlow)Samson]和拟青霉[Paecilomyces sp];接合菌门真菌有虫霉目的暗孢耳霉[Conidiobolus obscurus Remaudiere&Keller]、新蚜虫疠霉[Pandora neoaphidis(Remaudiere&Hennebert)Humber]和努利虫疠霉[Pandora nouryi(Remaudiere&Hennebert)Humber]。其中新蚜虫疠霉球孢白僵菌分别是云南马铃薯上蚜虫及块茎蛾病原真菌的优势种。
陈斌杜广祖张永科杨艳丽李正跃
关键词:马铃薯虫生真菌生物防治
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6
2015年
为明确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发生和为害的控制作用,于2012—2013年在云南省元江县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小区,采用目测法和马氏网法系统调查了该生境下亚洲玉米螟卵块密度与卵粒密度、蛀孔密度与百秆虫量、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及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与甘蔗间作种植的玉米上亚洲玉米螟落卵量、蛀孔密度、百秆虫量均明显低于单作玉米田,2012和2013年,间作玉米上百株卵块数比单作玉米分别减少了29.32%和35.73%,每卵块所含的卵粒数分别减少了34.22%和51.02%,百秆玉米蛀孔数分别减少了42.53%和31.25%,百秆虫量分别降低了58.18%和52.73%。间作田中亚洲玉米螟的3种主要寄生蜂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orbitalis和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s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单作玉米田,而数量较少的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及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种群密度在间作与单作田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用于亚洲玉米螟的生态控制。
陈斌和淑琪张立敏杨进成严乃胜李正跃
关键词:玉米甘蔗亚洲玉米螟作物间作
节肢动物中PGI蛋白编码序列的结构分析
2015年
[目的]探究节肢动物中PGI蛋白编码序列的相关规律。[方法]对Genbank中已报道的节肢动物PGI蛋白编码序列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节肢动物中PGI蛋白编码序列均以ATG作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有3种类型,主要以TAA为主;膜翅目、同翅目、虱目的人体虱、直翅目的维特勒蟋及甲壳纲的大型蚤与鲑疮痂鱼虱等序列中AT含量较高,达54.3%-69.6%,鞘翅目的赤拟谷盗与中欧山松大小蠹的序列中GC含量较高,为50.6%-51.9%;PGI蛋白编码序列长度存在较大差异,介于255-1 800 bp;组成Pgi基因的外显子数目从甲壳纲大型蚤到昆虫纲各目呈减少趋势,且各外显子大小在同一目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蛋白质结构域分析显示,节肢动物PGI蛋白质中普遍含有2个糖异构酶结构域,且各结构域的长度范围在不同种类中相近。[结论]为进一步探究PGI作为节肢动物适应性分子标记的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王露甘苏国连李正跃和淑琪
关键词:节肢动物
亚洲玉米螟在玉米和甘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卵行为被引量:1
2015年
为明确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产卵行为的影响,在尼龙网室研究了亚洲玉米螟在玉米和甘蔗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产卵时间、产卵部位及产卵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均于23∶00开始产卵,02∶00~03∶00达产卵高峰。单作甘蔗、单作玉米和间作甘蔗叶背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高于叶面,而间作玉米叶背与叶面的玉米螟卵块数无显著差异,叶背的卵粒数高于叶面。单作玉米叶脉的玉米螟卵块和卵粒数均显著高于叶缘;间作玉米和单作甘蔗叶脉与叶缘卵块数间无差异,但叶脉处卵粒数高于叶缘,间作甘蔗叶脉的卵块数高于叶缘,叶缘卵粒数高于叶脉。单作甘蔗叶背的亚洲玉米螟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69.14 cm处,而叶面的卵块主要分布在距叶鞘21.09 cm处;间作甘蔗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距叶鞘35.17 cm和12.34 cm处,二者差异显著。单作玉米上亚洲玉米螟卵块仅分布于叶背沿叶脉远离叶鞘处,而间作玉米叶背和叶面卵块分布于近叶鞘。表明玉米和甘蔗间作对亚洲玉米螟雌蛾产卵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影响。
昝庆安张丽和淑琪张立敏陈斌李正跃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玉米甘蔗间作产卵行为
云南传统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筛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初步筛选云南传统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感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白背飞虱的抗虫水稻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比较了13个来自云南元阳的地方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等级,不同品种对白背飞虱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白背飞虱在各个品种上的取食量和产卵差异。[结果]在13个传统品种中,‘红皮糯谷’、‘绿脚谷’和‘车甲谷’无论在苗期还是分蘖期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等级均较一致。上述品种中,白背飞虱在‘红皮糯谷’、‘绿脚谷’和感虫对照‘TN1’上24h的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均>45mm2,单雌产卵量超过90粒,孵化率高于80%;而在‘车甲谷’和抗虫对照‘RHT’上24h的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均<20mm2,单雌产卵量均低于60粒,孵化率不足57%。白背飞虱若虫的发育历期在各供试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结论]白背飞虱在‘红皮糯谷’和‘绿脚谷’上的取食量、单雌产卵量和孵化率均较高,可以初步确定为感虫品种;而在‘车甲谷’上的取食量、单雌产卵量和孵化率均较低,初步确定属于抗虫品种。
李隽桂富荣李正跃陈斌
关键词:水稻白背飞虱抗性筛选产卵
多样化种植调控稻田天敌功能团在生境间的移动被引量:5
2017年
为明确多样化种植对稻田天敌功能团在不同作物生境间的移动(或称"跨境移动")的调控作用,于2008—2009年在福建省武夷山利用双向陷阱法、双向透明粘板法和双向马氏网法监测水稻单作系统(RR?)、增种玉米的水稻多作系统(RC)和增种大豆的水稻多作系统(RS)中天敌的跨境移动规律。结果表明,2008年,RR?、RC和RS中,跨境移动的蜘蛛物种丰富度分别为9.00、6.25和8.00种,跨境移动的寄生者物种丰富度分别为57.25、42.75和48.00种。2008年和2009年,与RR?相比,RC和RS中跨境移动的天敌功能团物种丰富度均没有显著增加。2008年,RR?、RC和RS中,移入稻田的捕食性昆虫个体数量分别为6.75、9.33和2.67只,移入稻田的蜘蛛个体数量分别为43.58、13.54和18.54只。与RR?相比,除2009年的捕食性昆虫外,2008年和2009年,RC或RS中移入和移出稻田的天敌功能团个体数量无显著增加,表明玉米和大豆很可能不能为稻田天敌提供营养物质或适宜生境促进其个体数量的发展,而收获活动可能促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蜂从玉米田移动到水稻田,但这是否有利于控制害虫需要进一步验证。
姚凤銮尤民生
关键词:大豆玉米
马铃薯与玉米间作体系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拮抗菌株的筛选被引量:4
2016年
为研究马铃薯间作玉米体系土壤放线菌的群落多样性,采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运用高氏Ⅰ号培养基对马铃薯单作田、马铃薯间作玉米田和玉米单作田土壤放线菌进行分离培养,对各菌株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纤维素酶活性评价和拮抗植物病原真菌菌株筛选。结果显示,挑取的代表菌株中,马铃薯间作玉米田的17株土壤放线菌均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马铃薯单作田的11株放线菌也均为链霉菌属,玉米单作田的16株菌株中仅有1株为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其他15株均为链霉菌属;马铃薯间作玉米田、马铃薯单作田、玉米单作田土壤放线菌中具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各处理菌株数的41.17%、27.27%和25.00%;具拮抗活性的菌株分别占各处理菌株数的29.42%、27.27%和37.50%,其中,菌株J2-3/4对小麦根腐病菌(Cochliobolus sativus)、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r)、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 iaalternata)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有良好的抑菌效果,抑菌率分别为75.70%、63.97%、64.85%和72.94%。说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放线菌群落结构均较单一,且链霉菌属为优势种群;菌株J2-3/4在作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菌株资源开发中具有良好的潜在价值。
郑亚强陈斌宋培勇李正跃肖关丽
关键词:间作土壤放线菌拮抗作用
玉米雌穗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选择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探明玉米雌穗挥发物组成及其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取食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顶空吸附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测定了离体玉米雌穗的挥发物组分,并通过幼虫取食选择试验测定了11种玉米雌穗挥发物在4个不同浓度下(5×10-6、5×10-5、5×10-4、5×10-3g/mL,正己烷为溶剂)对亚洲玉米螟取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离体玉米雌穗中共计收集并鉴定出32种挥发物组分,主要包括绿叶气味物质、萜类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其中,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最高,占玉米雌穗挥发物总释放量的84.40%。在所有测定的浓度范围内,β-石竹烯、十四烷表现为引诱活性,壬醛表现为驱避作用。除浓度为5×10-3 g/mL外,癸烷、反-罗勒烯、6-甲基-5-庚烯-2-酮对幼虫取食表现为引诱作用。
谢兴伟杨真陈晓苏国连陈斌严乃胜董文霞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玉米雌穗植物挥发物取食行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