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ZX008)

作品数:15 被引量:129H指数:7
相关作者:费多益邵艳梅朱葆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心灵
  • 3篇哲学
  • 3篇知识
  • 3篇情绪
  • 2篇心身
  • 2篇信念
  • 2篇感知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状态
  • 1篇心灵哲学
  • 1篇心智
  • 1篇艺术
  • 1篇意志自由
  • 1篇因果性
  • 1篇语词
  • 1篇哲学分析
  • 1篇知觉
  • 1篇秩序
  • 1篇社会
  • 1篇身体

机构

  • 14篇中国政法大学
  • 6篇山西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4篇费多益
  • 1篇朱葆伟
  • 1篇邵艳梅

传媒

  • 4篇世界哲学
  • 3篇哲学研究
  • 2篇哲学动态
  • 2篇自然辩证法通...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情绪的哲学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情绪是普遍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的重要精神现象。20世纪后半叶,科学家开始重新审视情绪在认知中的意义和地位,情感现象及其与其他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代认知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并由此开启了人类心智研究的新阶段。与之相应,对情绪的本质及其因果性的探讨也成为心灵哲学的重要话题。
费多益
关键词:情绪哲学分析相互作用
实在的两种秩序——柏格森的心身观及其当代发展
2017年
本文考察了柏格森面对心身关系问题的处理方式,并参照梅洛-庞蒂、德勒兹、米歇尔·亨利和德里达的诠释进行分析,通过交叉阅读和思考,旨在追踪心身问题如何在当代法国哲学脉络中转换为对于实在世界的存在及其可理解性的问题,尝试探讨一种与英美哲学传统相对或互补的关于实在的本体论理论途径与意蕴。
费多益
关键词:知觉记忆绵延
意义的来源被引量:7
2016年
在洛克的意义理论中,意义是心中观念的标记,语词通过对观念的表达而获得意义。这一理论明确了人对意识中的那个被建构起来的表象的可感性特征的语言陈述及逻辑演绎,然而它也预设了那些恰恰需要我们对之进行解释的心理意象。20世纪对此进路的质疑与反思显示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语言使用者所诉诸的所有证据的联合产物,并由制约着各种表达式的共同规则所给予。尽管如此,语言借助意向传达出意义,而意向是被众多心理状态以及非表征能力共同决定的;言说的意义与"理解"和"解释"能力紧密相连,而解释又是一种信念的赋予。
费多益
关键词:语词心理状态
知识的确证与心灵的限度被引量:11
2015年
当代知识论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一直被视为两个重要而又对立的范畴,本文从心灵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二者的理论困境及其破产症结,即无论知识的确证取决于使其为真的外部世界还是主体的内在状态,都暗含了一个预设——它们是先天预成的,其特性不会随着信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于是似乎我们只能在两者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但这个预设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它静态地看待认知的某些结果,而完整的知识确证需要从原初形式的认识开始,考察它们的起源并追踪它们的发展层次和趋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关于外界的感知是一种始于内心信念的世界模型,但模型会根据预测状况与实际情形的偏差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经验是对我们的感觉的自然的现实化,而概念性能力不可或缺地包含在我们的感觉的自然中。按照这样的思路,如果我们找出内/外在论在认知过程的不同层级和脉络里得以运作的那些方式,那么它们在很多方面不再是相互排斥的,而可以实现融合或达成一致。
费多益
关键词:知识信念感知
心身难题的概念羁绊被引量:9
2016年
我们遭遇心身关系问题的症结,源自作为基础的本体论层面的困境——从概念的种类看,用以把握心灵的主观层面的形式与用来了解大脑的客观层面的形式似乎是不可通约的,体现为:经验表述受到语言限制,心理事件无法纳入严格的规律,主体对于自己的心智状态拥有某种别人不可分享的通路。为了在心身难题上有所进展,本文试图摆脱这样的假设,即"心理"和"物理"具有相互排斥性,二者是互不相容的存在论范畴。"心"与"身"被看作互换而不共存的两种视角,身体中的事件以心灵中的观念来表现,并且具有表现性的对应关系,而实现这种对应的途径已经包含在实体之中——机体进行目的性活动的能力构成它们内在活动的源泉,通过生命范畴的联结,心与身保持了可共同实现的机制。
费多益
关键词:心灵身体
高阶意识理论探析被引量:9
2016年
意识的高阶表征理论试图寻找心理状态中的"主动意识"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本文对其核心观点和主张进行了阐释,呈现并分析了它所遭遇的困境与反驳,进而针对最为棘手的无目标状况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进行解析并给予回应,以期为进一步探索"通达意识"提供可能的视角与思路。
费多益
关键词:高阶
知识的精神分析
2014年
巴什拉率先将精神分析引入认识论。人作为抽象概念的制造者,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最原始的天性,巴什拉试图自它们的情感源头勾勒导致科学概念的推理线索。为此,他剖析了与客观知识相连的各种主观态度,揭示出后者感染科学思想的种种途径。在此基础上,巴什拉对精神分析采取了净化策略,提出一种以梦想为基础的新的"我思",赋予形象以直接的本体论地位,使想象成为先于感知的主体存在。然而,意味深长的是,巴什拉后期的著作却宣称抛弃"精神分析",并表达了"去精神分析化"的主张。这一出人意料的转向背后,隐藏着巴什拉另一种深刻的关切。
费多益
关键词:巴什拉知识
情绪的社会形塑——认知科学哲学的视角被引量:4
2013年
情绪是以态度为中介的社会约定的产物,它包含了内化的社会价值并参与了特定的伦理秩序,其经验内容和表达方式遵从并依存于文化和信念系统。情绪活动的选择性表现是具体情境中规定性的反应,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则以恰当的方式对典范场景进行评价、采取行为以及解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生理表征。情绪的"适当性"是原初情绪按照社会期望不断再建构的结果。
费多益
关键词:情绪
他心感知如何可能?被引量:8
2015年
推测他人心理状态与知觉自我具有内在的联系,借助自动的、无意识的模仿,我们可能直接体验到他人的内心状态,这得益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相似的神经通路。这一发现揭示了感知他人动作意图的关联机制。本文在分析由此带来的启示的同时,通过因果性考察谨慎指出,(神经)相关性并未提供关于他心理解的完备解释,并且它们仅仅在最低限度发挥作用。文章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他心知识的知识论特征,即作为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知识,他心经验能够通过公共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各自心灵状态性质的描述,达成相对一致的体认和交流。然而,从根本上读懂他心又是不可能的,因为意识经验存在于其严格意义下的拥有者,经验主体内部呈现出来的独特的感受质无法从第三人称角度得到测量。就此而言,所谓的感知他心不是寻求对他人行动方式的因果性说明,而是阅读他人特定情境中的意义表达。
费多益
关键词:因果性
意志自由的心灵根基被引量:26
2015年
现代神经科学的实验结果显示,在我们意识到行动之前,大脑已经做出行动的决定。这无疑向常识和传统的哲学提出挑战:所谓的自由只是一种幻觉。面对由此引发的激烈争议,我们需要对相关概念的误读进行剖析,并澄清自由意志的内涵及其本质性规定。事实上,由于未对个体层面的经验与亚个体层面的神经活动做出根本区分,一些认知神经科学家在概念层次间做了不恰当的跨越。而实验中违反日常直觉的现象所蕴含意识经验的重要特质"事后阐释"与"建构整合",近年来被发现并越来越得到关注。意识的这种改写无意识心灵预置行为的能力,是意志自由的心灵根基。这启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的开启和运行机理重新反思,并在新的起点上理解统一的理性主体的独特行为品质。作为进化道路上选择出来的精神力量,意志自由的心灵基础事关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费多益
关键词:自由意志无意识心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