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ZX004)
- 作品数:15 被引量:167H指数:6
- 相关作者:叶险明李院林余根雄郭洪水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兼论马克思晚年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范式的发展被引量:6
- 2014年
- 对《资本论》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关系的研究,体现着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其具体理论观点是:《资本论》第1卷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概述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但这并不等于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与包括西欧资本主义在内的资本主义无关,更不等于《资本论》的方法论意义不适用于认识当时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的未来发展。马克思对"西方中心主义"拒斥的全面性蕴含着他晚年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范式的发展,即由从民族国家具体的"社会发展道路"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一步扩展到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层面上论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 叶险明
- 关键词:西方中心主义研究范式资本主义
- 马克思历史认识模式的复杂性及实践解读被引量:9
- 2016年
- 在马克思历史认识模式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普遍和特殊是联结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时代和相关理论表述的局限性,特别是马克思晚年为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缩短向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所设定的"历史环境"没有出现,这就给后人留下了把"普遍"和"特殊"分离开来进而对立起来的"空间"。由于种种原因,1905年以后,在普列汉诺夫和列宁那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普遍和特殊开始变为两种独立的认识范式。虽然列宁在反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结束后不久就意识到了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故把"普遍"和"特殊"统一起来的趋向在他当时的相关思想中以不太稳定的形式显示出来,但他过早的去世又中断了这种趋向。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普遍和特殊彻底割裂开来,这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普遍和特殊有机结合起来、超越马克思历史认识模式所产生悖论的方面,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现实性路径。
- 叶险明
-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西方中心主义”的本体论批判--关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三个前提性问题被引量:23
- 2017年
- 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本体论批判,必须从现实思想文化领域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在什么意义上存在、"西方中心主义"与其由以产生的现实基础的关系、"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心"与国际关系结构的"中心"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去正确认识和把握。只有在方法论上搞清楚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前提性问题,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才能富有成效,从而真正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发展和话语体系的构建。
- 叶险明
- 关键词:西方中心主义世界历史前提性批判
- 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基于一种前提性的规定视角
- 2015年
- 康德在对传统的一般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时,划定了人类理性的认识范围,人们超出这种规定性所认识到的形而上学的对象是"诡辩的假科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人们研究和批判的对象划定了界限,即以人的实践为前提的人类自然,若跨越这一界限去探寻在人之外的纯粹自然,则会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但是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又有所不同,康德是以不可知论和二元论为出发点以建立新的道德形而上学为归宿,而马克思则要抛弃任何先验的和超验的形而上学,可见,马克思对康德的超越之处。
- 余根雄
- 关键词:哲学革命形而上学
- 马克思的技术通约化思想及其发展
- 2013年
- 技术通约化意指现代技术标准统治了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技术成为一种"公度"。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异质事物,按照现代技术规范和方法被重新塑造为同质的东西,全球各国也紧紧围绕技术展开激烈竞争,人与物的存在呈现出均一化状态。技术通约化思想已经包含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中,并被法兰克福学派和海德格尔等继承和发展。技术通约化思想对当代技术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 郭洪水
- 关键词:意识形态
- 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中“西方中心主义”批判的批判被引量:4
- 2018年
- "后殖民主义"语境中"西方中心主义"批判有两个主要局限:一是把"西方中心主义"的传播和流行仅仅视为"宗主国"强力推行制造出来的话语的结果,而忽略了西方国家的"西方中心主义"与非西方国家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互补关系及其现实历史原因。二是以特殊、独特、差异,来拒斥普遍、本质和统一;把"元叙事"等同于"西方中心主义"本身,拒斥"元叙事"和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性。这两个主要局限,不仅在方法论上阻碍了我们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科学批判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发展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而且也给我们正确认识包括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在内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设置了种种障碍。
- 叶险明
- 关键词:西方中心主义后殖民主义话语
-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功能被引量:5
- 2016年
- 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灵魂和本性是现实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首先实现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科学批判,才能在逻辑上进而实现其对整个世界现实的科学批判。然而,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受"非批判的批判"的困扰,虚假的批判和"错位的批判"是阻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其现实批判功能的羁绊。只有彻底摆脱"非批判的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中国道路的不断创新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持。
- 叶险明
-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 社会、国家与政党:权力结构系统的基本要素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社会、国家、政党和权力是政治学理论中的核心语词。社会、国家和政党是权力结构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其概念与权力紧密关联: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息、发展和维续的权利和利益之元共同体,是包括市民社会在内的其它一切共同体之原初共同体,是一切权力的最终所有者;国家,是主权性政治共同体,它独立自主地拥有对内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和对外所有活动的全部权力;政党,是以国家权力即政权为圆心、以政治/社会权力为活动半径的政权指向性政治共同体;权力,是指公共组织中的个人或集体依法享有的一束结构化强制性政治权利。权力是社会、国家和政党实现互动的纽带,也是理解社会、国家和政党内在逻辑的钥匙。
- 李院林
- 关键词:社会政党权力权利
- “中国道路”的前提性批判——一种基于对当下“中国语境”反思的批判被引量:15
- 2015年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道路"研究,首先应搞清楚三个问题:必须确立科学的"中国道路"理念,以摆正"中国道路"与世界文明发展趋势的关系;必须具有世界历史视野,以确定当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全面把握"中国道路"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从而使其与世界文明发展脉搏相合拍;必须秉持科学批判的态度,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道路"从各种虚假的迷雾中抽取出来,以使其成为能够直面的复杂整体,从而能够正确昭示其在自我批判中的不断构建和延伸的过程。
- 叶险明
- 关键词:中国语境前提性批判
- “共同价值”与“中国价值”关系辨析被引量:25
- 2017年
- "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具有"文化规范"和"文化取向"的双重规定,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对立。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价值",是中华民族在价值认同方面的最大公约数,是趋向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价值。从具体内容、功能和特性来看,"中国价值"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价值"是作为"共同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存在的价值,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共同价值"规定了"中国价值"总的发展空间,并在整体上决定了"中国价值"的建设方式。另一方面,"中国价值"又会作用和影响"共同价值"。"共同价值"与"中国价值"的关系,必将会引导当代中国文化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这条道路一直会延伸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从而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文明大国"和"文化强国"。
- 叶险明
- 关键词:文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