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8CB425701)

作品数:53 被引量:568H指数:16
相关作者:任金卫杨攀新张怀陈长云张军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金属学及工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33篇地震
  • 9篇震源
  • 7篇汶川地震
  • 6篇地震活动
  • 5篇有限元
  • 5篇数值模拟
  • 5篇值模拟
  • 4篇地壳
  • 4篇裂带
  • 4篇库仑应力
  • 3篇地球动力
  • 3篇地球动力学
  • 3篇地震波
  • 3篇地震活动性
  • 3篇东昆仑
  • 3篇东昆仑断裂
  • 3篇动力机制
  • 3篇动力学
  • 3篇断裂带
  • 3篇震波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地震局地...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四川省地震局
  • 7篇中国地震局
  • 4篇吉林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长春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宁波大学
  • 2篇宁夏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云南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作者

  • 10篇任金卫
  • 10篇杨攀新
  • 9篇张怀
  • 7篇石耀霖
  • 7篇易桂喜
  • 7篇陈长云
  • 6篇张军龙
  • 6篇滕吉文
  • 4篇姚振兴
  • 4篇龙锋
  • 4篇张致伟
  • 4篇张俊
  • 4篇郝金来
  • 3篇于湘伟
  • 3篇熊仁伟
  • 3篇贾亚洲
  • 3篇苏小宁
  • 3篇于捷
  • 3篇景惠敏
  • 3篇付俊东

传媒

  • 12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Scienc...
  • 5篇中国科学:地...
  • 4篇地震
  • 3篇机床与液压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3篇地震学报
  • 2篇Earthq...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地震地质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地震
  • 1篇灾害学
  • 1篇地球科学(中...

年份

  • 3篇2014
  • 9篇2013
  • 18篇2012
  • 16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强烈地震震源破裂和深层过程与地震短临预测探索被引量:24
2009年
强烈地震震源区和其周边地域的介质,在力源作用下开始破裂,即微破裂,而当其在应力不断积累、逐渐发展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破裂链"时,即应力集中达到临界状态时,震源介质所积累的巨大能量以波动的形式瞬间释放,并冲出地表发生地震,且在地表产生一系列的破坏和大型断裂.在强烈地震发生后依据设定的初始模型和远、近地震台网记录,通过震源机制解计算,可求得震源介质的破裂长度和破裂过程.事实表明,一系列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由震源深处到地表均呈现出强烈的破裂效应,其破裂长度可由几公里、几十公里、乃至千余公里长.有的地震在发生前确亦存在着破裂响应和迹象.为此,若在地表和深井中能进行破裂效应的观测,以捕捉初始微破裂和其形成"破裂链"的动力过程,这对于短临地震预测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滕吉文张永谦闫雅芬
关键词:强烈地震微破裂短临预测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沿海M_w9.0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被引量:7
2011年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北京时间),在日本本州东海岸发生了一次Mw9.0级地震.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提供的定位结果,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为38.321。N,142.369°E,震源深度为24km(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qinthenews/).地震发生以后,引发了大规模的海啸,局部地区海浪高达23.6m(http://news.sina.com.cn/w/2011-03-24/082322-172726.shtml),震后日本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郝金来王卫民姚振兴
关键词:地震USGS
西藏中部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中新世以来构造地貌学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ETM遥感影像与30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构建申扎—定结地堑系北段遥感影像三维数字高程模型,结合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结果,对地堑系地貌特征进行总体分析。并根据对主要断裂的产状和活动性野外调查与活动断裂展布的遥感解译结果,认为地堑系由一条东倾的铲式主要断裂和一系列同倾向和反倾向的次级断裂组成的半地堑构造。基于半地堑系模式,将地堑系简化成书斜式模型,根据地堑的沉降量和地堑宽度值,计算地堑系的滑脱面深度在3.6~9.7km之间,因此地堑中地震震源深度也多集中于滑脱面附近。最后探讨地堑的形成机制,表明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下,高原上地壳与下地壳发生应力解耦,上地壳在重力作用下,向南向东发生滑脱,形成东倾的半地堑构造。
杨攀新任金卫陈正位张俊
关键词:断裂活动性
伊豆-小笠原和汤加地区中地幔多层速度结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中部地幔间断面的存在及其性质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对流过程并对地球化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约束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利用美国西部高密度短周期地震台网记录的汤加和伊豆-小笠原地区的深震波形资料的倾斜叠加处理,进而从中提取离源下行的次生转换震相SdP,据此分析两个俯冲区域的中部地幔速度界面的差异性存在:(1)伊豆-小笠原地区对应于"920km"间断面的深度应该位于910km,而汤加地区则存在着两个速度跃变面,分别位于850和950km处;(2)两个地区均存在着1000和1050km深度附近一定的转换点集中;(3)两个地区在1100km深度处都存在着比较明确的转换点集中,同时伊豆-小笠原地区在更深处的1168km附近存在转换点集中,而汤加地区相应的界面则存在于1200km深度附近.这样的复杂结构与铁在地幔主要岩石组分铁-镁钙钛矿和铁-镁方铁矿的配比不同造成的密度异常有关,同时汤加和伊豆-小笠原两个俯冲区间存在的差异性速度结构与两者不同的俯冲板片形态和残留有很密切的关联.
周元泽王卓君
福州盆地强地面运动特征的有限元数值模拟被引量:19
2009年
区域性地震波强地面运动的量化数值模拟分析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并在防震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来模拟由地震激发的区域地震波强地面运动过程,并得到地表峰值速度和加速度的分布特征.考虑到福州是东南沿海的重要省会城市,其明显的盆地结构特征使它很容易遭受强地震灾害的影响.因此本文以福州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假定盆地的主要断层某一位置在未来可能发生灾害性地震,则该地震会激发地震波的强地面运动,并由于地形、沉积层等主要影响,在盆地内部发生放大.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过程的数值模拟和后处理分析,给出了该盆地的地表峰值位移、峰值速度和峰值加速度分布图谱.该图谱可为未来的福州城市规划和抗震减灾提供定量科学参考依据.
张怀周元泽吴忠良严珍珍陈石景惠敏徐锡伟石耀霖
关键词:强地面运动有限元模拟福州盆地地震波峰值加速度
2008年10月6日当雄Ms6.6级地震破裂过程被引量:4
2010年
2008年10月6日16时30分(北京时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M_s6.6级地震.震中位于亚东谷露近南北向裂谷带北段,是该活动构造带近年来发生的一次较大地震.我们利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和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所(IRIS)提供的宽频带地震记录资料,基于点源和有限断层模型,通过波形拟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走向为183.3°,倾角为49.5°,滑动角约为-115°,最大滑动量达130 cm,地震震源的深度为9.6 km,地震的标量地震矩为2.85×10^(18)N·m,破裂持续时间约10 s.根据地震破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推测该地震主要发生在亚东—谷露南北向裂谷活动构造带内的一个高角度西倾断层上,是一个以拉张为主且有一定的右旋分量的破裂事件,这与青藏高原现今GPS测量所揭示的该地区地壳运动特征基本一致,暗示了青藏高原南部从西向东地表运动从北北东向到南东东向的运动学转变所导致的地壳在近东西方向上的拉张变形特征.
高星段宗奇王卫民郭志
关键词:青藏高原波形反演模拟退火
基于格网的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
2011年
本文利用格网技术(Fishnet),对龙门山地区"5.12"大地震震后的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评价、整合并实现了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得到覆盖整个龙门山构造带的、能够反映不同地物信息的影像群。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场地灾害,这些灾害体表现为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并且单一的小灾害体分布面积较小,但总体规模较大,难以从影像上准确无误提取所有单一的灾害体等特点。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以灾害体分布密度,将地震场地灾害分成6个密度等级,并结合格网(Fishnet),通过不同时相、不同数据源的影像之间的对比分析,解决了高起伏度地区影像中阴影区的场地灾害的提取等问题,完成了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及野外验证,最终得到汶川地震场地灾害分布面积为972.081km2。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平行和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均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和分带特征。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西南部灾害体呈连片集中分布,影响范围较宽;中部表现为细脖子化,影响范围较窄;到东北部灾害体表现为以小规模的灾害体散点状分布,但是影响的区域较广。垂直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为分带特征: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约80%分布在中山带;后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主要沿着汶川-茂汶断裂及部分河流两侧分布于汶川境内;而在前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一部分在绵竹市和安县境内的北部呈现密集分布,另一部分在江油市辖区内多呈散点状分布。
张俊周成虎郭兆成杨攀新孙晓宇
关键词:汶川地震目视解译
间断的Galerkin方法在地震波场数值模拟中的应用概述
通过数值求解描述地震波传播的微分方程来模拟波的传播角度而言,在日趋繁荣的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的探索中,间断的Galerkin方法(Discontinuous Galerkin,DG)是继有限差分法、伪谱法、有限元法以及谱...
汪文帅张怀李小凡
关键词:波场模拟有限元法有限体积法
文献传递
巴颜喀拉块体东部活动块体的划分、形变特征及构造意义被引量:52
2013年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对研究区内活动断裂带空间展布、地震活动性等资料的分析将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及邻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块体(Ⅰ)、华南块体(Ⅱ)、川滇块体(Ⅲ)和西秦岭块体(Ⅳ)等4个一级块体.利用GPS形变场、地球物理场等资料结合F检验法,将巴颜喀拉块体划分为阿坝(Ⅰ1)、马尔康(Ⅰ2)和龙门山(Ⅰ3)3个次级块体,将西秦岭块体划分为岷县(Ⅳ1)和礼县(Ⅳ2)2个次级块体.利用分布在各个块体内部的GPS测站,计算各活动块体及块体边界断裂带的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各活动块体的整体运动包括平移和旋转运动;东昆仑断裂带、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明显高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巴颜喀拉块体东部走向北西或北西西的边界断裂表现出左旋拉张的特性;走向北东的边界断裂带,除成县太白断裂带外,均表现出右旋走滑兼挤压的活动特征.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存在自西向东的速度衰减,衰减主要被龙日坝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分解吸收,其中龙日坝断裂带的水平右旋分解非常明显,约为~4.8±l_6mm/a,岷江断裂带的水平分解较弱.龙门山断裂带被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等次级块体分成南、中、北三段,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上的主压应变率要明显小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上的应变率,其北西侧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表明其在震前已经积累了较高的应变能,有利于发生破裂滑动.汶川地震后,地表破裂带和余震分布揭示的断裂带运动性质自南西向北东由以逆冲运动为主,逐渐转为逆冲兼走滑的特征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所受主压应力方向自南西向北东的变化有关.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3个次级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较低的相对运动速度以
陈长云任金卫孟国杰杨攀新熊仁伟胡朝忠苏小宁苏建峰
关键词:块体划分块体运动GPS速度场汶川地震
用Rayleigh面波方位各向异性研究中国大陆岩石圈形变特征被引量:43
2010年
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历史非常复杂,岩石圈长期积累的形变较大,而利用地震面波传播的各向异性是研究岩石圈形变特征的强有力手段.本文利用双台窄带通滤波-互相关方法与基于图像分析的相速度频散曲线提取技术,提取Rayleigh面波相速度频散资料,进而反演中国大陆及邻区20~120 s周期Rayleigh面波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图像.检测板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大部分区域的方位各向异性横向分辨率在5°左右.各向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反映出形变特征的空间差异;104°E以东地区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弱于西部地区,表明其构造变形总体弱于西部地区.青藏地块及其东缘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变形最为强烈.但东部的局部地区如华南地块与珠江口地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以及秦岭-大别造山带,较强的各向异性显示这些区域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强变形.青藏地块内中短周期快波方向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变化可能指示板块碰撞与挤压过程中软弱物质的流变方向.青藏地块西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形变模式相似,可能处于壳幔耦合状态;而中东部及东缘地区地壳上地幔形变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壳幔似乎不具备垂直连贯的形变特征.位于青藏地块北部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祁连褶皱带同样经历了强变形.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上扬子地块快波方向的变化显示中地壳与下地壳上地幔形变模式不同,而形变特征一致的下地壳与上地幔应为强耦合.大约以103°E为界,龙门山断裂带可分为南西段和北东段,南西段处于低速区,而北东段位于高速区,且方位各向异性强度明显大于南西段;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级地震沿断裂带的单侧破裂模式除与北东段的高应力积累有关外,还可能与北东段地下介质物性存在密切关系,高速�
易桂喜姚华建朱介寿Robert D.van der Hilst
关键词:相速度方位各向异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