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004CCA00900)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3
相关作者:金鸣林陈静周晓龙王晓瑞张海琦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油浆
  • 2篇针状焦
  • 2篇中间相
  • 2篇煤沥青
  • 2篇活性炭
  • 2篇FCC油浆
  • 1篇中间相沥青
  • 1篇炭材料
  • 1篇前驱体
  • 1篇热聚合
  • 1篇热转化
  • 1篇裂化
  • 1篇裂化油浆
  • 1篇光学
  • 1篇光学结构
  • 1篇比表面
  • 1篇比表面积
  • 1篇催化裂化
  • 1篇催化裂化油浆

机构

  • 4篇上海应用技术...
  • 2篇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金鸣林
  • 2篇王晓瑞
  • 2篇周晓龙
  • 2篇陈静
  • 1篇张琢
  • 1篇房永征
  • 1篇余国贤
  • 1篇郑玉丽
  • 1篇张海琦

传媒

  • 1篇煤炭转化
  • 1篇材料导报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有序性中间相焦的制备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如何实现中间相的受控生长一直是中间相炭材料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预处理后的FCC油浆为原料,采用一种带气流导向作用的变径管式反应器通过热聚合实现了中间相的有序生长与融并,最终形成有序结构的中间相焦。试验选择的条件为:变径管式反应器:中段Φ8mm×200mm、端部Φ20mm×50mm;程序升温、多管井式坩埚炉,450℃恒温热转化反应35h止;反应产物(中间相焦)在氮气氛中进行1200℃煅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高温热聚合产生的气流单向流动促进了中间相微晶的均匀生长、有序融并,最终形成有序性好的中间相焦。由此进一步证实了热聚合过程中中间相的有序生长与融并是一个非自发过程,体系黏度的增加和气流的单向流动是促进其非自发有序生长的关键所在。合理的煅烧温度制度不仅不会破坏中间相焦的有序结构,反而使有序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中间相焦的有序程度对煅烧后中间相焦的有序性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得到的煅烧焦与国外商品焦的组织结构类似,碳原子层面堆积高度与片层数比商品针状焦小,碳原子层片之间的距离比商品针状焦大,说明煅烧温度低于国外商品针状焦。
金鸣林陈静周晓龙房永征
关键词:FCC油浆炭材料中间相针状焦
煤沥青热聚合过程对微孔炭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煤沥青是一种热塑性物质,作为制备高比表面积微孔炭的原料需要进行不熔化处理。煤沥青经氧化聚合后,挥发分由52.22%下降到16%以下,相应的甲苯不溶物含量由30%增加到81%以上。IR光谱分析发现:沥青氧化聚合的结果表现为3000~2900cm^-1附近甲基、亚甲基振动峰逐渐消失,1600cm^-1附近C=C芳环骨架振动峰、744cm^-1处渺位构型取代基峰同样显著减弱,通过脱亚甲基与渺位H实现芳环的稠和聚合,从而降低了稠和分子的芳香性。为此以中温煤沥青为原料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时需要选择适宜的加热氧化速度,以保持前驱体的反应活牲。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时,要求前驱体中的中间相保持适宜尺度,并高度呈分散状分布于各向同性沥青之中。以本试验制备的前驱体采用KOH活化与炭化时发现:其BET、孔径分布与沥青氧化聚合工艺条件有关,中孔主要集中于2~3m、微孔分布主要集中在1.4nm附近,基本不含5nm以上的孔。
金鸣林郑玉丽王晓瑞
关键词:煤沥青活性炭中间相
FCC油浆热转化制备中间相沥青的研究被引量:10
2007年
研究了催化裂化(FCC)油浆在热转化过程中生成高含量中间相沥青的规律。采用程序升温、多管井式坩埚炉进行热转化反应,通过族组成分析、光学显微镜、核磁共振、以及元素分析研究了FCC油浆热转化过程中中间相沥青的形成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中间相沥青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即微晶形成、微晶生长及中间相小球融并,前2个阶段是缓慢过程,后1个阶段是快速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溶物的浓度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
陈静周晓龙金鸣林余国贤张琢张海琦
关键词:催化裂化油浆针状焦中间相沥青热转化
炭素前驱体性质对活性炭比表面积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煤沥青由于软化点低,挥发分含量高等特点,不易直接用于制备活性炭,实验采用空气氧化热聚合方法对煤沥青进行稳定化处理.为考察炭素前驱体的结构、性能对由其所制备的活性炭的比表面积的影响,实验以不同升温速率加热煤沥青进行热聚合处理,并将得到的前驱体制备成活性炭.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到的前驱体的挥发分含量、甲苯不溶物含量差异较小,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影响不大,而其结构对活性炭比表面积影响较大.其中含有中间相小球的前驱体最利于制得高比表面活性炭,镶嵌型结构的次之,而区域型结构相对不利于得到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王晓瑞金鸣林
关键词:煤沥青前驱体活性炭比表面积光学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