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32839)

作品数:15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陆晓和余洪华彭小娟袁伟张永强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角膜
  • 8篇角膜移植
  • 6篇移植排斥
  • 6篇移植排斥反应
  • 6篇排斥
  • 6篇细胞
  • 5篇排斥反应
  • 4篇免疫
  • 4篇核因子
  • 4篇分子
  • 3篇血管
  • 3篇角膜缘
  • 3篇大鼠角膜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移植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机构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陆晓和
  • 7篇余洪华
  • 5篇张永强
  • 5篇袁伟
  • 5篇彭小娟
  • 4篇宫玉波
  • 3篇周瑾
  • 3篇党森涛
  • 2篇邓金印
  • 2篇白浪
  • 2篇姚建兵
  • 2篇白浪
  • 1篇柯晓云
  • 1篇张进华
  • 1篇张进华

传媒

  • 3篇眼科新进展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7
  • 1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
2005年
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3例(2 2 0只眼) ,其中80只眼行自体游离球结膜移植术(A组) ,70只眼行自体游离球结膜移植术联合术中、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B组) ,70只眼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C组) ,术后随访6~2 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 A组16例复发,复发率2 0 0 % ,B组6例复发,复发率8 6 % ,C组2例复发,复发率2 9%。A ,B组比较(P <0 0 5 ) ,A ,C组比较(P <0 0 1) ,B ,C组比较(P >0 0 5 ) ,其中C组复发率最低。结论 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是治疗翼状胬肉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宫玉波陆晓和张永强柯晓云袁伟彭小娟
关键词:角膜缘上皮移植丝裂霉素C翼状胬肉
NF-κB在移植排斥反应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05年
余洪华陆晓和
关键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最佳治疗方案NF-ΚB
正常大鼠角膜NF-κB及其下游因子ICAM-1、VEGF的表达与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角膜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5只,体重200~250g。10%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麻醉后立即摘除眼球共10个,剪下完整角膜(带角膜缘),置于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每份标本连续制作4张4μm切片,1张行HE染色,其余3张分别用于NF-κB、ICAM-1、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结果:正常的大鼠角膜中,NF-κB及其下游因子ICAM-1、VEGF在角膜上皮层细胞内有较弱的基础表达,主要表达在基底层细胞;而在角膜基质层及内皮细胞未见阳性表达;NF-κB、ICAM-1、VEGF在正常大鼠角膜的表达部位及表达强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NF-κB可能通过调控ICAM-1、VEGF等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
余洪华陆晓和张永强彭小娟姚建兵袁伟
关键词:角膜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F-ΚB
CD28/CTLA4-B7协同刺激分子与角膜移植免疫被引量:3
2005年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致敏T淋巴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角膜排斥过程中的主要效应细胞。而T淋巴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刺激,即除了通过APC递呈MHC处理过的抗原给抗原特异性T细胞提供第1信号外,还需协同刺激分子作为辅助信号的协同作用,才能使T细胞产生正常的免疫应答。如果缺少协同刺激分子的第2信号,将会导致调节性T细胞的无反应性或特异性免疫耐受。
余洪华陆晓和
关键词:角膜移植协同刺激分子B7分子
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物TRAIL及其受体DR4的表达与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ligand,TRAIL)及其死亡受体4(death receptor4,DR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对象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采用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术后每日观察排斥反应指数的变化,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点(7d、10d、14d)取角膜植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TRAIL及DR4蛋白表达情况,并与对照组正常大鼠角膜组织TRAIL及DR4蛋白表达情况相比较。结果TRAIL及DR4主要表达于正常角膜上皮层,在基质层及内皮层有极少量表达;而移植组急性排斥期角膜植片各层TRAIL及DR4表达均增高,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植片伤口附近的上皮层及浅层基质。结论与正常角膜相比,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急性排斥期植片各层TRAIL及DR4蛋白表达均增高,由此推测TRAIL及其受体DR4与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有关。
袁伟陆晓和张永强贺玲宫玉波彭小娟
关键词:穿透性角膜移植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CD86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原位表达,以了解共刺激分子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制作大鼠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86在角膜、脾脏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CD86在正常的角膜组织中无阳性表达;在移植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大量阳性细胞表达。在脾脏的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的一致。结论共刺激分子CD86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可能与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白浪陆晓和周瑾党森涛张进华
关键词:CD86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树突状细胞在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大鼠角膜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以了解树突状细胞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X-62+树突状细胞在角膜的分布。结果术后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基质增厚。排斥反应发生率100%。正常角膜组织中未见OX-62+树突状细胞分布,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角膜上皮层中有阳性细胞表达。脾脏阳性细胞表达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OX-62+树突状细胞出现在移植后发生排斥的角膜组织中,角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白浪陆晓和党森涛周瑾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免疫组织化学
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术后核因子κB表达的动态变化(英文)被引量:1
2007年
背景: 角膜新生血管化不但严重影响视力, 也是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高危因素, 因此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和能阻止其形成的抑制剂, 一直是眼科学的热点和难点。目的: 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 以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角膜新生血管抑制剂, 探讨核因子κB在角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设计: 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材料: 实验于 2005- 01/04 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眼科完成。选用 55 只出生二三个月雄性健康清洁级 Wistar 大鼠。兔抗大鼠核因子κB P65 多克隆抗体, 兔抗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 1 多克隆抗体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方法: ①实验干预: 摸球法随机将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 =25) 、地塞米松组(n =25) 、正常角膜组(n =5) 。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采用缝线法建立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后,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及地塞米松眼液点右眼, 2 滴 / 次, 3 次 /d, 至术后 18 d。正常角膜组无干预措施。②实验评估: 术后 1, 3, 7, 12, 18 d 对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地塞米松组大鼠进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 取各组角膜切片后光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组织学变化,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角膜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 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②角膜组织学变化。③各组角膜核因子κB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 ①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评分: 地塞米松组角膜新生血管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其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 (P <0.05~0.01)。②角膜组织学变化: 地塞米松组角膜缝线诱导后新生血管及炎性细胞浸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角膜各�
余洪华邓金印陆晓和
关键词:角膜新生血管核因子ΚB细胞粘附分子
新鲜羊膜与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对急性眼化学烧伤的修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与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对急性眼化学烧伤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急性眼化学烧伤的视功能恢复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方法:2001-01/2002-08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眼科收治急性眼化学烧伤患者12例12眼,于伤后1~5d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新鲜人羊膜移植重建眼表,随访观察羊膜植片情况、眼表上皮化时间和视力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12个月,12例12眼眼表面重建成功,未见新鲜羊膜植片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发生;无新生血管、假性胬肉及角膜上皮缺损。7眼角膜透明,3眼角膜云翳,1眼角膜斑翳,1眼角膜白斑,视力均不同程度的提高,11眼脱盲。结论:新鲜人羊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是修复急性眼化学烧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宫玉波陆晓和张永强袁伟彭小娟
关键词:烧伤羊膜角膜缘
组织工程中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盲与B7分子的作用
2005年
目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最为有效的方法,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仍然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防治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一直是角膜病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是一个T淋巴细胞主导参与的复杂的反应过程。B7分子作为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其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4-10和Medline1990-01/2004-10的角膜移植与B7分子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keratoplasty,cornealallograft,cornealtransplant,B7,CD80,CD86”,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实验性文献,然后筛除个案报告及经验总结,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符合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1篇关于角膜移植与B7分子实验性文献,21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21个试验包括724个实验样本,分别对应用B7抗体或CT-LA4-Ig等治疗方案进行实验并予以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均不同程度抑制或减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结论:B7分子作为T细胞主要的协同刺激分子已逐渐成为角膜盲治疗中移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表明:以B7分子等协同刺激分子为耙点阻断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可以减轻角膜移植的排斥反应,从而为控制角膜移植治疗?
余洪华陆晓和
关键词:角膜移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