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X039)
-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耀南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行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论中国哲学没有“功利主义”——兼论“大利主义”不是“功利主义”被引量:6
- 2008年
- 梁启超、冯友兰、韦政通、朱伯崑、田浩诸大家,均误认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功利主义"的传统。实际上中国哲学家根本不倡导"西式功利主义":他们不主张以"义"为手段,不主张以"动机"为手段,不主张以"利他"为手段,不主张以"利物"为手段。"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这才是中国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坐标。中国哲学讲功利,但必把群体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个人功利的位置上,亦必把天地万物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人类功利的位置上;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立足"宇宙背景"谈"功利",优先考虑"天地之利"或"大利"。这就是所谓"大利主义"。"大"是中国哲学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撤掉这个"宇宙背景",则中国哲学失其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失其为"中国思想"、中国学问失其为"中国学问"矣。"大利主义"完全不可用"西式功利主义"去解读。
- 张耀南
- 关键词:功利主义中国哲学
-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全盘化西”——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拐点”被引量:4
- 2009年
- 甲乙两种异质文化相遇相融,大致会有三种结果:一是以乙化甲,二是甲乙并尊或并斥,三是以甲化乙。具体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就是比较研究的三大格式:以西化中,援中入西;中西并尊,或中西并斥;以中化西,援西入中。考察明末以降四百余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门学问已经来到"全盘化西"的"拐点"上:止步于"以西化中"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中西并尊"已经没有出路,止步于构建"普世哲学"已经没有出路;只有"全盘化西",才是中国哲学之唯一出路。所谓"化西",就是"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所谓"全盘化西",就是"全方位地吃掉"西学",全方位地消化"西学。我们祖先在五千年的长史中,已经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格式系统",我们就可以拿这个"格式系统"去吃掉西学、消化西学,最终把"西方哲学"变成"中国哲学"的一部分,产出"新中国哲学",就象我们曾经拿这个"格式系统"吃掉佛学、消化佛学,最终产出"禅宗"一样。中国当代学人,要拿出"禅师"的勇气与气魄来。我们曾经用八个世纪的时间"全盘化佛",明末以降中西哲学之较量,已历四个世纪,再用四百年,我们还是有机会用中华"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开启中华文明的新时代!
- 张耀南
-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哲学上“全盘化西”的一个可能方案被引量:1
- 2009年
- 哲学上的"全盘化西"或"以中化西",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这个范围来说,核心是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或"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一个可能的方案就是:用中式"问答体系"消化西式"问答体系",用中式"大义系统"消化西式"定义系统",用中式"相关律名学"消化西式"主谓式句辞",用中式"现象论"消化西式"本体论"。
- 张耀南
- 关键词:现象论
- 构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之初步设想
- 2010年
-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 张耀南
-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
- 论“大利”之作为“中华共识”——兼及“西式功利主义”与中国“大利主义”之比较被引量:6
- 2010年
- 儒家功利思想可分"合理利他主义"与"极端利他主义"两派,道家功利思想属"极端利他主义",中土佛教同样以"极端利他主义"为"大善"、为依归,它们均属"大利主义"之范畴;此外还有"义利兼忘"之"超功利"的一派思想,认为"小人"讲"合理利己主义"、"贤人"讲"合理利他主义"、"圣人"讲"极端利他主义"都不是最高层次,最高层次是"义利兼忘"。中式思想有讲"合理利他主义"者,如儒家;有讲"极端利他主义"者,如墨、道、释诸家;有讲"超越功利"、"义利兼忘"者,如后期墨家、杨朱、邵雍诸人。唯独没有讲"利己主义"者,不讲"合理利己主义",更不讲"极端利己主义",这就和西式功利思想形成鲜明对照。中式思想之全体是"际天人"而讲功利,是立于"宇宙背景"而讲功利,如此讲功利,就是所谓"大利"。"大利"之作为"中华共识"表明人类思考功利问题不止西洋一路,人类解决功利问题不止西洋一系。"大利"之作为"中华共识"表明"利己"之上有"利他","利他"之上有"利物","利物"之上有"忘利","西式功利主义"未能实现功利思想的"最后一着"与"桶底脱落",未能达至功利思想的"究竟真理"。
- 张耀南
- 关键词:功利主义利己利他
- 论中国哲学的三种“问答体系”——兼论它们与西方“问答体系”的不同
- 2008年
- 中国哲学中存在三种"问答体系":"直言"或"直路答""、不言"或"不答"、"言他"或"绕路答"。儒家重点发展的是"直言"之"问答体系",道家重点发展的是"不言"之"问答体系",释家尤其禅师重点发展的是"言他"之"问答体系"。但真正彻底的"直路答"还是在西方,《柏拉图对话集》之作答就是"绝对主义的直路答"。中国哲学家只承认各种各样的"孝",各种各样的"仁",各种各样的"政";西方哲学家则认定在各种各样的"孝"背后一定有一个"孝本身",在各种各样的"仁"背后一定有一个"仁本身",在各种各样的"政"背后一定有一个"政本身",他们断定哲学就是追问"X本身"的一门学问。
- 张耀南
- 关键词:中国哲学直言不言
- 论中国哲学中“大人视野”的三个维度被引量:1
- 2008年
- 中国文化虽然推不出"德先生"与"赛先生",却可以推出不同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大人先生"。就是能够超越"自我中心"、超越"地球中心"、超越"人类中心"等等的"中心论"而对天地万物"一体平看"的一个"大写的人"。这个"大写的人"从一开始就具有广大的"宇宙主义"视野,以打破各种"中心论"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其"大人视野"至少有三个维度:追求最高境界,是谓"最高";追求最大视野,是谓"最大";追求最大多样性,是谓"最多"。《易经》奠定了中国哲学中"大人视野"的总体架构。
- 张耀南
- 关键词:太一太极
- 明末以降中外学者“以中化西”之努力被引量:2
- 2009年
- "以中化西"是明末"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四大批评格式之一。"五四"前后,"以西化中"格式获得单独发展、一家独大之机会;庚辰(2000)前后,"中西并尊"与"普世哲学"格式又渐获发展;唯独"以中化西"格式却没有得以发展。故当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之首要任务,就是壮大此格式,发展此格式,最终达成以中国哲学之格式系统消化西方哲学之目标。
- 张耀南
- 关键词: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 论中国哲学中的“和”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与陶德麟先生讨论“和”与“矛盾解决方式”被引量:2
- 2010年
- 中国哲学中的"和",包含"协和万邦"、"保合太和"、"和与同异"、"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实生物"等一些基本命题,这些命题中的"和"都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分别代表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而不是只讲"融合"这一种方式。"和"本身就是多样性,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将"和"的思维运用于事事物物,就可得到各种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既包含"求同存异"的解决方式,也包含"保存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增损对立面"的解决方式、"拒斥对立面"的解决方式、"在矛盾双方此消彼长时不偏倚彼此"的解决方式、"双方同归于尽"的解决方式,等等。所有"矛盾解决方式","和"都可以容纳,因为这正是"和"之本义所在。
- 张耀南
- 关键词:多样性
- 论“大知”之作为“中华共识”--兼论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哲学“大知识论”被引量:2
- 2008年
- 我们称中国文化各家各派之"共识"为"中华共识",如"太一"、"太极"、"太和"等,均是"中华共识";"大知"、"大仁"、"大勇"等,也是"中华共识"。辨明"大知"之作为"中华共识",在学术及新文化构建上具有重要意义:儒、释、道诸家只有"术"不同,而没有"道"不同;应对西方文化之"知识论"的挑战,我们最好以各家共有之"大知"与"大知识论"为武器。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大知识论",它以不追求"纯粹知识"、不追求"为知识而知识"为根本目标。"大知"与"大知识论"之作为"中华共识",乃是中国哲学家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
- 张耀南
- 关键词:大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