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1604) 作品数:8 被引量:57 H指数:5 相关作者: 张园园 张文通 许光旭 杜梅 朱奕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省人民医院 湖北医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脊髓运动神经元谐振频率的电生理分析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对正常人体下肢施加不同频率振动刺激,观察其脊髓运动神经元是否存在谐振频率。方法共选取2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于仰卧位下分别给予20Hz、30Hz、40Hz、50Hz及60Hz振动刺激,振动刺激部位统一为左侧下肢腓骨远端,每种频率振动持续时问均为5min。于振动刺激前行胫神经F波、M波检测,于各种频率振动结束后立即行胫神经F波检测,计算F波平均波幅及F/Mmax,以观察机体脊髓运动神经元在不同频率振动下其兴奋性变化。 张文通 许光旭 王红星 陈文红 杜梅 李林关键词:振动 脊髓运动神经元 谐振 F波 不同振动条件下的正常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局部振动刺激,探讨局部振动刺激对于正常人体下肢主要肌肉群的影响。利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的方法探寻局部振动刺激最佳的振动频率与位置。方法:正常男大学生10名,年龄(23.0±1.7)岁,身高(173.5±4.5)cm,体重(70.4±8.2)kg。分别于屈膝30°半蹲位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表面肌电。选取左腿股直肌(REC)、半腱肌(SEM)、左腿胫骨前肌(TA)与腓肠肌内侧头(MG)作为试验检测肌肉,分别以左胫骨前肌远端和跟腱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下肢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两种刺激位置下且在不同频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腓肠肌的肌电值在胫前肌刺激位置下各频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跟腱刺激点下各种频率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对大腿肌肉肌电值影响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不同条件的小腿局部振动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未对大腿肌肉产生显著影响。频率30—50Hz为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最佳的振动刺激频率。振动刺激作用在肌腱位置能有效引起肌肉兴奋,跟腱较胫前肌肌腱位置更易激活小腿肌肉肌群。 张园园 潘化平 许光旭 张文通 朱奕 曹蓉 杜梅关键词:表面肌电 谐振 中医与康复技术体系的挖掘与辩证 被引量:12 2020年 中医与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相互交融。中医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的诊疗观念等均能够为现代医学发展提供新的理念。中医理论和实践方法与康复整体功能目标相一致,中医技术手段与现代康复治疗方法各有所长,中医治疗措施能够充实中国特色的康复干预体系。深刻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与方法,能丰富康复内涵,完善康复功能促进手段,提高康复干预水平。挖掘中医技术、构建中医康复治疗平台的意义重大。 许光旭关键词:中医 康复 辩证观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患者对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对其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肝癌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予以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应用肿瘤间质治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予以治疗;另外选择24名正常体检者作为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生存率情况。结果:经过相应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并且都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以及2年的生存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肝癌患者应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的提升、恢复,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张治国 薛慧婧 宋仕茂 骆志国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 人体肌肉振动激活频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通过施加不同条件下的振动刺激,探讨正常人体小腿肌肉是否存在最佳的振动激活频率以及频率范围。方法共选取健康大学生19名,分别于坐位、立位、半蹲位(屈膝30。)和卧位下接受频率为10~50Hz的振动刺激,并采集振动前、振动中的的表面肌电数据。选取左腿胫骨前肌与腓肠肌内侧头作为检测肌肉,以左胫骨前肌远端为振动刺激点。分析不同条件的振动刺激激活小腿肌群的表面肌电特征。结果各种振动条件刺激均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P〈0.05)。各体位下胫骨前肌的肌电值在不同频率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0Hz、40Hz、50Hz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体位下腓肠肌的肌电值在各频率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小腿肌肉放电量增加的峰值频率主要集中在30-50Hz,可能为人体最佳的振动激活频率。 张园园 许光旭 张文通 朱奕 曹蓉 杜梅 顾绍钦关键词:表面肌电 谐振 区域性振动刺激改善老年脑卒中步行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与稳定性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坐位下接受频率16 Hz、振幅4 mm的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10 min,评定振动前后小腿三头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MAS)、3 m计时起立行走时间(TUGT)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T),分析干预前后MAS、TUGT、10 m MWST差异性。结果振动后与振动前评定数值比较发现振动后小腿三头肌张力MAS评分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TUGT及10 m MWST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区域性振动刺激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即刻的步行速度及稳定性,改善步行功能,而对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没有显著作用。 李林 许光旭 孟殿怀 龚晨关键词:脑卒中 肌张力 全身振动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观察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效率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1例,均进行全身振动刺激,频率10Hz,振幅4mm,时间10min。振动刺激前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振动刺激10min后,11例患者步频、步速及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健腿摆动相时间、健侧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健患侧髋关节及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患侧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均较刺激前明显增加(P<0.05);步行周期、双支撑相时间显著缩短(P<0.05);健侧步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间、患腿摆动相时间刺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空参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朱娟 许光旭 张文通 朱奕关键词:全身振动 步态分析 偏瘫 局部振动对脑梗死运动皮质的即刻与延迟效应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明确振动对大脑皮质运动区兴奋性传导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频率7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B组给予频率14Hz,振幅7mm的振动治疗。通过经颅磁刺激下的运动诱发电位(MEP),记录A、B两组患者在振动治疗前、后及治疗1h后大脑感觉运动皮质区的MEP皮质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比较治疗前后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的变化。结果:与振动刺激前比较,7Hz的振动刺激在治疗后即刻及1h后的MEP皮质潜伏期及CMCT虽然均有缩短趋势,但只有1h后的CMCT有显著性改善(P<0.05);而14Hz组在治疗后即刻的MEP皮质潜伏期和CMC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h后CMCT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7Hz和14Hz的振动刺激可明显提高患者受损脑区兴奋性,且14Hz的振动刺激更有效。 甘兆丹 许光旭 殷稚飞 孟殿怀 王红星关键词:脑梗死 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