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2004]132004D314)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赵炎才更多>>
相关机构:江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道德
  • 3篇道德救世
  • 3篇清末
  • 3篇救世
  • 2篇清末民初
  • 2篇民初
  • 1篇第一次鸦片战...
  • 1篇鸦片
  • 1篇鸦片战争
  • 1篇战争
  • 1篇中国传统伦理
  • 1篇中国传统伦理...
  • 1篇社会
  • 1篇时人
  • 1篇世情
  • 1篇思潮
  • 1篇情怀
  • 1篇人格
  • 1篇无畏
  • 1篇献身

机构

  • 4篇江汉大学

作者

  • 4篇赵炎才

传媒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天府新论
  • 1篇长江论坛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6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清末民初时论中的道德与社会国家
2005年
清末民初时论围绕道德之于社会国家关系作了一定探讨。19世纪末,时论由最初对道德之于平天下重要性的关注发展到注重其对于国家政治的实际意义。降及20世纪初,它强调道德具有促进政治变革的积极价值,而道德之于挽救社会危机的作用仍受到时人青睐。迨至民国,道德对于民国政治的合理价值更受到时人推崇,关注程度有增无减,思想内涵异彩纷呈。如此历史推演,使道德概念形式虽未发生改变,但随其内涵增减而呈新陈代谢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道德与社会国家关系的近代转换。
赵炎才
关键词:清末民初道德社会近代化
清末时人自动赴义的道德救世情怀被引量:1
2006年
在清末道德救世思潮中,部分时人视死节、无畏、献身等自动赴义为特殊道德救世途径。死节主要体现封建官吏在对外战争失败和在政治变革过程中所表现的忠君爱国;无畏则展示为有志于救世者视救亡图存为己任,勇破生死关,不顾身家而为之的忠君爱国与抑君爱国相结合;而献身则凸现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促进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勃兴的叛君爱国。此类自动赴义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救世情怀。
赵炎才
关键词:清末时人道德救世无畏献身
中国近代道德救世思想的萌蘖
2005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志士仁人围绕提倡道德之“心”,以道德驭势、利、名,重“仁”德讲廉耻,崇尚忠、义、信、诚,推崇君子人格等阐述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救世思想。并通过深刻揭露和批判士人道德堕落、社会风气正不压邪,官吏不学无术、懦弱无能,因循苟且、骄惰畏葸,贪图私利、廉耻丧尽,上下欺蒙、言而无信、误国害民与重视道德教育、“位”“德”统一、完善选官模式、道德法律结合等具体方法“以除积习而挽颓风”,进而达到“人心肃则国威遒”之目的。
赵炎才
关键词: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道德救世理想人格
清末民初道德救世思潮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
2006年
清末民初的道德救世思潮并非某个阶级、阶层的思想意识,而是整个社会的共识。它大致经历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国初期三个时期。此一思潮以人为主体,主要围绕道德思维、道德理想、道德精神、道德责任、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实践等方面展开。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近代志士仁人献身经邦济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精神武器。
赵炎才
关键词:清末民初道德救世思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