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04)

作品数:41 被引量:921H指数:18
相关作者:沈海龙刘世荣张鹏吴鹏飞杨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7篇花楸
  • 6篇土壤动物
  • 4篇植物
  • 4篇群落
  • 4篇种子
  • 4篇楸树
  • 4篇花楸树
  • 4篇风箱果
  • 3篇亚热带
  • 3篇人工林
  • 3篇萌发
  • 3篇濒危
  • 3篇濒危植物
  • 2篇对刺
  • 2篇多样性
  • 2篇亚高山
  • 2篇亚高山草甸
  • 2篇灾害
  • 2篇遮荫

机构

  • 18篇中国林业科学...
  • 14篇东北林业大学
  • 6篇西南民族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四川省林业科...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黑龙江省森林...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辽宁省林业科...
  • 1篇浙江林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沈海龙
  • 11篇刘世荣
  • 6篇张鹏
  • 6篇吴鹏飞
  • 4篇杨玲
  • 4篇许建伟
  • 3篇马姜明
  • 3篇刘兴良
  • 3篇张秀亮
  • 3篇史作民
  • 3篇朱教君
  • 2篇蔡道雄
  • 2篇王爱芝
  • 2篇缪宁
  • 2篇魏晓慧
  • 2篇卢立华
  • 2篇陆元昌
  • 2篇陈智华
  • 2篇黄剑
  • 2篇李长海

传媒

  • 7篇林业科学
  • 6篇生态学报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世界林业研究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经济林研究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小企业管理...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14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腐殖酸对三种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09年
通过对3种土壤(红壤、棕壤和褐土)施入不同腐殖酸的室内培养试验,探讨了外源腐殖酸对不同土壤磷素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不同腐殖酸降低了3种供试土壤磷素的吸附量,其降低顺序为:褐土>红壤>棕壤;外源腐殖酸提高了红壤和棕壤磷素的解吸量和解吸率,提高的幅度与腐殖酸的种类有关;而腐殖酸对褐土磷素的解吸量则无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外源腐殖酸对3种土壤磷素吸附-解吸作用最强的为红壤,其次为棕壤,最弱的为褐土;同时表明腐殖酸可提高红壤和棕壤磷素的利用率。
杨凯关连珠颜丽朱教君贺婧
关键词:磷吸附
次生林概念与生态干扰度被引量:55
2007年
近一个世纪强烈的人为干扰使世界范围内的原始林面积锐减,次生林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森林资源的主体。虽然在文献与现实中“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被广泛使用,但次生林的概念在各个国家,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以及各种不同文献中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这给次生林研究与经营实践带来诸多不便;而不准确的次生林定义也为与各个层次的决策制定者及公众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次生林概念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关于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研究实践,综合分析了次生林概念的不确定性,同意以往次生林定义中的基本内涵,并认为:次生林是由于人为破坏性干扰或异常自然干扰使原始林固有的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天然更新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恢复形成的林分。但该定义中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如:怎样的干扰为“人为破坏性干扰”和“异常自然干扰”;“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显著变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中“人工”参与的成分比例如何等。次生林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植物演替学家提出,当时未考虑干扰的持续性;而实际上,无论是次生林还是原始林,均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某一状态,在现代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应重新规范“次生林”的概念。考虑到“次生林”定义的不确定性或困难性,建议使用“森林自然度”或“森林生态系统成熟度”或“森林干扰度”来表达现实森林所处的状态,但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尚需加强。
朱教君刘世荣
关键词:次生林
动物对花楸树种实的取食与传播被引量:14
2010年
花楸树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非木质资源树种,其种实既有自然散布方式,也有动物散布方式.本文通过对花楸树种实散布过程中动物活动特点的研究,探索动物取食和传播花楸树种实的规律及其对花楸树天然更新的影响.在2008和2009年花楸树果实成熟期,通过定期观察取食花楸树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确定对花楸树果实有拜访行为的鸟类有8种,其中食果肉鸟类斑鸫、灰喜鹊和白背啄木鸟对花楸树种实有传播作用,它们对花楸树果实的拜访频率分别为54%、12%和7%,取食后第一落点集中于距离母树5~10 m之间(占68.2%),其次为距离母树5 m以内(占27.3%),距离母树10 m以外的比例很小(占4.5%).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可达20 min,表明潜在传播距离会很长.人工摆放果实和种子试验表明,在不同生境地面摆放的果实6~7 d内全部消失,果实的取食者主要是啮齿类和地面取食的鸟类,取食率均较高(50%~70%);种子的取食者为啮齿类、地面取食的鸟类和蚁类,取食率均较低(1%~5%).花楸树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而动物为花楸树传播种子,动物的取食对花楸树的天然更新有重要影响.
张秀亮许建伟沈海龙黄剑张鹏
关键词:花楸树食果动物种子传播
2007年辽宁东部山区干旱害对林业的影响原因分析
2007年春季辽宁东部山区清原县发生了建国50多年来有气象记录的干旱害,对林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灾害。在对辽宁省清原县受害林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气候条件、立地条件、造林树种自身的遗传因素,林分的边缘效应以及森林营造及经营...
刘胜利于立忠肖艳韩玉和顾巍
关键词:高温干旱灾害林业
文献传递
环境因素对风箱果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以风箱果自然成熟的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属于需光性种子,光照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在10~25℃条件下,种子均能萌发,以20℃发芽率最高([78.33±1.67)%],萌发速度最快([23.61±2.29)%;]播种深度显著影响种子的出苗率(P<0.01),不覆土(0 cm)出苗率高达(68.33±6.01)%;超过0.5 cm,出苗率显著降低2,cm时出苗率为0;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时,土壤的适宜含水量为40%,此时出苗最快([15.44±0.15)%],出苗率最高([51.67±1.67)%],幼苗的死亡率也较低([16.67±8.82)%]。自然条件下,温度不是种子萌发的限制因子,影响风箱果种子萌发和幼苗成功定居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光照以及播种深度。
殷东生刘红民孙海滨沈海龙
关键词:濒危植物风箱果环境因素种子萌发
风箱果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及传粉者的观察被引量:12
2010年
用TTC法研究了风箱果(Physocarpus amurensis)花粉的生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风箱果柱头可授性,在野外实地观测风箱果的访花者。结果表明:刚开花时花粉生活力达到90%以上,在干、湿两种保存条件下,花粉生活力都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干燥条件下,生活力能维持3d,从第3天开始生活力显著下降,在第6天时丧失生活力。而湿润条件下,花粉仅保存1d就完全丧失生活力。风箱果柱头的可授性是在开花后第2天,持续大约3d。风箱果在自然条件下靠昆虫传粉,但是种类和数量稀少,访花频率极低,其中蜜蜂科昆虫是有效的传粉者。
殷东生沈海龙兰士波
关键词:风箱果濒危植物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传粉者
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技术被引量:128
2009年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如何科学地经营人工林,持续地发挥人工林的多种效益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中结合在海南、云南、四川、陕西、北京等地开展的近自然森林经营试点研究,提出了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技术,包括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目标和技术指标、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的不同作业模式及以目标树为特征的林分作业体系。最后讨论了规避近自然化改造风险的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实施技术可为我国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陆元昌张守攻雷相东宁金魁王懿祥
关键词:近自然森林经营
北亚热带-南暖温带过渡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分离被引量:63
2007年
为阐明北亚热带-南暖温带过渡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与其组分的碳排放速率及其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规律,本研究用壕沟断根法布设了土壤呼吸组分分离试验,并对土壤温湿度与呼吸速率进行了一年的观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呼吸速率在夏秋季较高、春冬季较低;土壤温度低于15℃时,呼吸速率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受控于土壤温度;土壤温度高于15℃,而含水量低于0.20kg·kg-1时,含水量对呼吸速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土壤温湿度分别高于15℃与0.20kg·kg-1,呼吸速率同时受到土壤温湿度的影响;土壤温湿度分别能解释呼吸速率季节性变化的80.36%~94.94%与7.20%~48.45%,温度的影响高于含水量;5种类型中土壤呼吸、自养与异养呼吸的Q10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30~2.44、2.49~2.82与2.09~2.35,每个类型中自养呼吸的温度敏感性均为最高,其次为土壤呼吸,异养呼吸最低;锐齿栎幼林、锐齿栎老林、华山松与短柄枹针阔混交林、千金榆与短柄枹阔叶混交林及栓皮栎林自养呼吸日贡献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5.19%~57.73%、28.73%~49.24%、28.67%~49.82%、24.24%~41.70%与30.07%~46.22%,土壤呼吸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105.15gC·m-2·a-1、779·12gC·m-·2a-1、821.23gC·m-·2a-1、912.19gC·m-·2a-1与899.50gC·m-·2a-1,其中自养呼吸的年贡献率分别为52·89%、39·77%、44.17%、38.15%与43.26%,若考虑断根样方内细根分解的影响,则自养呼吸的年贡献率分别为65.56%、47.95%、53·80%、46.83%与53.86%;5个林分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异养呼吸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自养呼吸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类型间活细根生物量的差异解释了自养呼吸速率差异的94.71%。
常建国刘世荣史作民陈宝玉朱学凌
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
花楸合子胚发育的形态解剖学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解花楸有性生殖过程及败育现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花楸合子胚进行了形态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花楸属于核型胚乳;花楸受精后合子静止期为5 d左右。花楸合子(受精卵)发育经过原胚、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胚等5个阶段。在5月21日的切片材料中首次观察到受精卵。开花后6~9d(6月初)发育成原胚,开花后约15 d发育成球形胚,之后5 d发育成心形胚,开花后1个月观察到鱼雷形胚,再经过10 d左右发育成子叶胚,7月15日前后合子胚基本发育成熟。在花楸子叶胚初期有较严重的败育现象。
王爱芝沈海龙张鹏李长海郭敏
关键词:花楸合子胚败育
氮改性褐煤的特性及其在退化土壤造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研究褐煤在氧化氨解反应后特性的变化及其在退化土壤造林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探索褐煤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氧化氨解工艺能有效地提高褐煤的阳离子交换量、腐殖酸总量和富里酸含量,降低胡敏素含量。反应生成的氮改性褐煤,全氮含量为5.8%,且呈不同形态(铵态、酰胺态和紧密有机态氮态)的分布,能在土壤中保存较长的时间。半干旱退化土壤中的应用试验表明,在土壤中掺入氮改性褐煤(每株137 g或274 g)可使樟子松林分造林成活率提高20%~25%,而施用相应含氮量的尿素对林木成活率几乎没有作用。随着立地条件的改善和植被的恢复,施用氮改性褐煤林分的土壤碳汇、土壤微生物总量以及脱氢酶、脲酶、β-葡糖苷酶、碱性磷酸酶等的活性都有明显的提高,证实了氮改性褐煤可以作为一类生态和环保的土壤改良剂。
钟哲科杨慧敏白瑞华Maria Wolff
关键词:化学特性微生物活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