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1216) 作品数:4 被引量:151 H指数:4 相关作者: 吕厚远 张健平 杨晓燕 吴乃琴 张小虎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生物学 天文地球 更多>>
罗布泊新发现古城与5个考古遗址的年代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2010年 近百年来,在楼兰考古和古丝绸之路的考察研究过程中,楼兰-鄯善国都城何在?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罗布泊小河墓地西北约6.3km处新发现的古城遗址以及楼兰(LA)、方城(LE)、且尔乞都克古城、米兰古戍堡、土垠等遗址18个建筑物等样品的C年龄分析,结果表明:小河墓地西北新发现的古城城墙年代大约在公元440~50014年左右,形成于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相对楼兰(LA)佛塔(约公元100~230年)、方城(LE)城墙(约公元230~300年)、且尔乞都克城墙(约公元200年)、土垠(约公元100年)建筑时间年轻约100~300年.米兰遗址古戍堡内房柱年龄约公元370年,古戍堡西门北侧墙基年龄最为年轻(约公元770年),属于唐朝时期.小河墓地西北新发现的古城遗址,根据墙体年代和初步发现的文物类型以及地理位置,有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注宾城",可暂定名为"注宾河古城遗址",该古城遗址的隶属、职能,还有待详细的考古发掘工作.由于该遗址临近丝绸之路古驿站阿拉干,处于丝绸之路东西和南北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上,因此无论该遗址是否是"注宾城"、或"埒娄城"、或楼兰国都"扜泥城",它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对不同古城遗址的年代学分析,为深入研究罗布泊地区古代遗址的时间-空间分布、西域文化的演化过程、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关系等提供了新证据. 吕厚远 夏训诚 刘嘉麒 秦小光 王富葆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周力平 穆桂金 焦迎新 李敬芝关键词:楼兰遗址 年代学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hronology for a newly-discovered ancient city and fiv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Lop Nor,China In the past century,it has long been debated in the archeological,historical,geographical,and many other relat... YIDILISI Abuduresule关键词:CHRONOLOGY 文献传递 罗布泊新发现古城与5个考古遗址的年代学初步研究 近百年来,在楼兰考古和古丝绸之路的考察研究过程中,楼兰-鄯善国都城何在?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罗布泊小河墓地西北约6.3 km处新发现的古城遗址以及楼兰(LA)、方城(LE)、且尔乞都克... 吕厚远 夏训诚 刘嘉麒 秦小光 王富葆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周力平 穆桂金 焦迎新 李敬芝关键词:楼兰遗址 年代学 文献传递 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61 2008年 气候环境变化作为影响或制约古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虽然经常受到质疑,但依然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包括一些古气候学者所接受。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为探讨气候环境变化与古文化演化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提供了条件。本文对已有很好研究基础的渭南全新世黄土剖面的孢粉、植硅体、蜗牛化石及磁化率和粒度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该区全新世以来有3次突出的气候温暖湿润期(9000-7300aB.P.,6800-5500aB.P.和4500-4300aB.P.)和3次明显而短暂的寒冷干旱期(7300-6800aB.P.,5500-5000aB.P.和约4000aB.P.)。温暖湿润气候期与关中地区的老官台(8000-7000aB.P.)、仰韶(7000-5000aB.P.)、龙山(5000-4000aB.P.)等文化繁盛期几乎是同步的,而发生在7300-6800aB.P.,5500-5000aB.P.及4000aB.P.前后的寒冷干旱气候环境,不是简单的气候冷暖变化,而是影响了生物、水、大气等表生地球系统的气候变化事件,改变了该区的植被类型和生物群落的变迁,这3次气候变化事件时间上大致对应了老官台-仰韶-龙山-夏商文化交替的时间。然而,根据目前的气候记录及时间分辨率还难以判断更次一级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各文化期不同文化类型变化之间的关系。对关中地区泉护遗址植硅体的分析显示,4500aB.P.以来水稻含量的增加与气候变干的趋势并不一致,推测可能与古人利用渭河水资源种植水稻有关。研究认为关中地区气候环境变化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但是由于目前对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幅度、详细的考古文化性质的认识不足,以及时间分辨率和年代学的限制,还无法确切说明什么程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对哪些文化类型通过什么机制产生了何种程度的影响。 吕厚远 张健平关键词:新石器 古文化 古气候 关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间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 黍、粟是我国北方两种重要的旱作农作物,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早期考古发掘报道的我国关中盆地新石器遗存的农作物多是以粟为主或粟、黍不分,统称粟类作物,缺少对该区... 张健平 吕厚远 吴乃琴 李丰江 杨晓燕 王炜林 马明志 张小虎关键词:植硅体 水稻 关中盆地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文献传递 Phytolith evidence for rice cultivation and spread in Mid-Late N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central North China The history of rice(Oryza sativa) cultivation in North China is ambiguous owing to a lack of evidence from ric... Jianping Zhang Key Laboratory of Cenozoic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O.Box 9825,Beijing 100029,China and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关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间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 被引量:68 2010年 黍、粟是我国北方两种重要的旱作农作物,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早期考古发掘报道的我国关中盆地新石器遗存的农作物多是以粟为主或粟、黍不分,统称粟类作物,缺少对该区新石器时期粟、黍农业状况的深入研究。本文利用植硅体方法,分别对现代黍、粟和水稻种子的植硅体产量以及关中盆地新石器考古样品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重量的黍、粟种子稃片的植硅体产量基本相等,其植硅体含量所反映的是黍、粟的相对产量(重量);水稻双峰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比水稻实际含量相对偏低。关中盆地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王家嘴,水沟等6个考古遗址17个^(14)C年龄和47个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约6000~2100cal.aB.P.期间,关中盆地黍子的植硅体含量一直占优势(3.4%~34.5%),粟次之(0~6.2%),即使在气候相对暖湿的阶段,黍的产量仍超过粟。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等遗址的个别样品中保存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为重新认识关中地区新石器时期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形态以及与气候环境条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张健平 吕厚远 吴乃琴 李丰江 杨晓燕 王炜林 马明志 张小虎关键词:植硅体 水稻 关中盆地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国际植硅体命名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for Phytolith Nomenclature 1.0)的介绍与讨论 被引量:14 2009年 随着植硅体分析的广泛应用,植硅体命名规范化已经成为趋势。文章对国际植硅体命名法规中植硅体类型划分、命名和描述的方法与术语进行介绍,提供部分中文对应译名,并对该法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为我国植硅体命名规范化提供参考。 李泉 吕厚远 王伟铭关键词:植硅体 描述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