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139) 作品数:21 被引量:318 H指数:11 相关作者: 杨智聪 景钦隆 刘起勇 李意兰 曹庆 更多>> 相关机构: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2008-2017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流行趋势 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分析2008-2017年广州登革热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病例信息,对每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完成调查处置报告。对收集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疫情资料分组,对比分析疫情规模、持续时间、波及范围、暴发强度、病毒型别等方面的变化趋势。结果相比2008-2012年,2013-2017年广州市登革热总体疫情规模和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输入疫情持续上升,本地疫情上升迅猛且疫情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本地疫情波及范围从2008-2012年波及的7个区59个街镇扩大到全部12个区和97.1%(165/170)的街镇,疫情强度从局部暴发规模上升到多次出现全市流行规模,此外,重症死亡病例增多,本地疫情的病毒型别也从4种血清型散发出现进展为1型和2型病毒持续出现。结论广州地区登革热疫情强度的明显上升、流行趋势的转变以及相同病毒型别的持续,提示广州登革热流行正逐渐呈现由"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向"本地化"进展的趋势。 陆剑云 陈宗遒 马蒙蒙 蔡锐彬 苏文哲 李意兰 马钰 张周斌 杨智聪关键词:登革热 流行病学 布雷图指数、输入病例、气象因子与登革热本地流行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9 2015年 目的探讨布雷图指数(BI)、输入病例、气象因子与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生与否和本地流行严重程度的关系,提出预警界值。方法选择广州市为研究现场,以2002—2013年为研究期限,以月为时间单元,分别选择登革热月本地病例发生与否和月本地感染病例发病数为结局变量,以月均BI、月均输入病例数、月均气温、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均日温差、月总和降雨量、月均降雨量、月均相对湿度和月均气压为自变量,应用分类和回归树(CART)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2—2013年期间共44个月(44/144,30.56%)发生本地感染疫情,共报告病例3 996例,包括3 769例(占94.32%)本地感染病例和227例(占5.68%)输入性病例。本地病例发生与否的分类树模型最终纳入月均输入病例数、月均BI、月最高气温和月最低气温,其中月均输入病例≥3.5例时本地病例发生风险最大,RR值为3.00(2.22~4.05);月均输入病例<3.5例、月均BI≥8.59时RR值为2.40(1.62~3.55);月均输入病例〈3.5例、BI〈8.59、月最高气温≥31.41 ℃且月最低气温<24.90 ℃时RR值为2.18(1.29~3.68)。本地流行严重程度的回归树模型最终纳入月均BI、月均气温和月均输入病例数,其中月均BI≥5.29且月均气温<27.04 ℃时RR值最大,为5.11(3.36~7.77);月均气温≥27.04 ℃且月均BI≥9.16时RR值为3.20(2.06~4.96 ),月均BI<5.29且月均输入病例数≥3.5例时RR值为2.22(1.40~3.53)结论月均输入病例数和月均BI是本地病例发生与否的2个最重要因素,而月均BI和月均气温则是本地流行疫情严重程度的2个最重要因素。 景钦隆 罗雷 李晓宁 李意兰 曹庆 夏尧 陆家海 杨智聪关键词:登革热 气象因素 疾病暴发流行 气候变化对登革热传播媒介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2013年 气候变化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提出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环境问题,到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AR4)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其中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关系社会公共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焦点。 樊景春 刘起勇关键词:气候变化 登革热 媒介 广州市登革热疫情响应与适应机制定性评估研究 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评估社区登革热防控措施实施情况,为优化登革热疫情响应和适应机制提供建议。方法 2014年4-6月,在广州市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和白云区采用个体深入访谈及小组访谈法,调查居民、感染者、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医院、街道城管(爱卫会)、消毒站、居委会等工作人员93人,了解各部门对登革热防治、疫情响应与适应机制的认识及建议。结果登革热主要暴发于人口密集、蚊虫孳生地与栖息地等处;社区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干预措施;防治机构和患者对登革热的防治认识存在差距;社区主要依靠居委会清除蚊媒孳生地,居民参与较少;入户蚊媒调查面临困难且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登革热检测的收费制度及防治人员业务认知程度影响登革热及时发现和疫情应对,社区成蚊杀灭工作效果欠佳。结论登革热高风险地区应建立长效综合干预适应机制,开展疫情监测与预警,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陈斌 杨军 桑少伟 任东升 刘起勇关键词:登革热 住院隔离在登革热疫情中期控制效果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评价住院隔离在登革热疫情中期的控制效果。方法选择广州市采取住院隔离措施后2014年10月27日~12月14日为研究时间段,以住院隔离率为研究因素,以报告发病率、平均报告街镇率为结局指标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014年10月27日~12月14日,全市共报告2 956例,应住院隔离2 039例,实际住院隔离1 264例,住院隔离率61.99%。周平均报告422例,周平均报告发病率3.29/10万,周平均报告街镇率49.70%。在校正人口密度、平均布雷图指数后,随着住院隔离率的上升,分区县总报告发病率(R^2=0.613 8,P=0.045)、分区县周平均报告发病率(R^2=0.625 3,P=0.041)、分区县周平均报告街镇率(R^2=0.634 1,P=0.037)均随之下降。在校正周次、人口密度和滞后2周的周平均气温、周平均降雨量、周平均布雷图指数后,随着分区县周住院隔离率的上升,周报告发病率(R^2=0.520 4,P〈0.001)、周平均报告街镇率(R^2=0.681 3,P〈0.001)亦下降。结论传染期登革热患者采取住院隔离措施可以降低新病例的发生速度和地理扩散速度,今后应重视住院隔离措施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用。 景钦隆 罗雷 李晓宁 曹庆 李意兰 肖新才 王声湧 杨智聪关键词:住院 病人隔离 登革热 流行病学方法 灭蚊幼虫缓释包预防蚊幼虫孳生的现场试验 被引量:1 2017年 控制中心为试验现场,于2014年7 - 12月,设置20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设4个玻璃瓶(瓶内注入清水和放置富贵竹),分别投放2包、1包灭蚊幼虫缓释包,1%双硫磷颗粒剂3 g 和不采取干预措施,即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10 d开展1次现场观察(共19次),记录水体浑浊度、蚊幼虫数量和水生植物损害等情况。在5个固定试验点采集水样,测定其耗氧量、氨氮和有机磷含量。结果 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幼虫孳生率分别为0(0/380)、1.1%(4/380)、0.8%(3/380)、63.4%(241/380),植物损害率分别为5.0%(19/380)、5.5%(21/380)、4.7%(18/380)、4.7%(18/380),水体浑浊率分别为24.5%(93/380)、19.7%(75/380)、33.4%(127/380)、20.3%(77/380)。不同处理组幼虫孳生率和水体浑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3.565、24.715,P均 〈 0.05),水生植物损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32,P 〉 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双硫磷含量分别为1.24、0.78、2.33 mg/L,不同处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35.426,P 〈 0.01),但耗氧量和氨氮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0.239、0.013,P均 〉 0.05)。结论 灭蚊幼虫缓释包对水体污染少,不影响水体清澈度,未对水生植物造成损害,可有效预防登革热流行期的蚊幼虫孳生。 肖扬 甘平胜 李晓宁 景钦隆 罗雷 杜晓云 杨洁莹 杨智聪 许雅 王鸣关键词:灭蚊 双硫磷 水生植物 登革热 广州市2011年登革病毒流行状况及E基因进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了解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分析新分离毒株的E基因分子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并确定血清型,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测定新分离毒株的E基因序列,利用Mega4.0软件分析。结果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发病高峰在9—11月。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出登革热病毒1、2、4型,分离出5株登革热1型毒株。在基因型上,4株属于亚洲型,1株属于美N/非洲型。结论广州市登革病毒与东南亚地区的毒株有较高同源性,且存在登革热暴发的潜在风险,该病毒在广州市可能已出现本地化趋势。 蒋力云 曹毅敏 许杨 景钦隆 曹庆 狄飚 杨智聪关键词:登革病毒 E基因 The Impacts of Mosquito Density an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n Dengue Fever Epidemics in Guangzhou, China, 2006-2014: a Time-series Analysis 被引量:12 2015年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monthly number of dengue fever(DF) cases and possible risk factors in Guangzhou, a subtropical city of China. Methods The monthly number of DF cases, Breteau Index (BI), and meteorological measures during 2006-2014 recorded in Guangzhou, China, were assessed. A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I,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monthly number of DF cases. Results A total of 39,697 DF cases were detected in Guangzhou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DF incidence presented an obvious seasonal pattern, with most cases occurring from June to November. The current month's BI, average temperature (Tare), previous month's minimum temperature (Train), and Tare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DF incidence. A threshold of 18.25℃ was foun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month's Tmin and DF incidence. Conclusion Mosquito density, Tove, and Tmin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DF transmission in Guangzhou. These findings could be useful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DF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assist in effectiv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the DF epidemic. SHEN Ji Chuan LUO Lei LI Li JING Qin Long OU Chun Quan YANG Zhi Cong CHEN Xiao Guang2014-2016年广州市登革热本地首发疫点处置过程的比较 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比较2014-2016年广州市本地感染登革热首发疫点处置过程,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集2014-2016年广州市本地感染登革热首发疫点基本概况、病例诊断与报告、病例隔离、室内外孳生地清理及成蚊控制、行政组织力度等资料,采用续发病例数、布雷图指数(BI)、标准间指数(SSI)和成蚊密度(ADI)等指标对控制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4-2016年广州市本地首发疫点均出现在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较高。其中2014年首发病例从发病至诊断间隔达10 d,早期病例未采取隔离措施,入户率90%日期长达86 d,介入处置后BI、SSI和ADI均达标日期长达61 d,出现续发病例并暴发,疫情持续169 d,全年报告病例达357例。2016年疫点发生时间与2014年相近,但首发病例从发病至诊断间隔为3 d,早期采取住院隔离,入户率90%日期为3 d,介入处置后BI、SSI和ADI均达标日期仅3 d,未出现续发病例,疫情在30 d内成功结案。结论病例早期发现与隔离、早期蚊媒密度控制、早期行政力度和彻底落实防控措施是预防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关键因素。 张周斌 景钦隆 陈宗遒 李意兰 李铁钢 蔡文锋 杨智聪关键词:登革热 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现场BGS-trap媒介蚊虫监测研究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评价BG-Sentinel mosquito trap(BGS-trap)对登革热媒介成蚊的监测效果,为我国登革热暴发现场伊蚊成蚊监测、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西双版纳州所辖景洪市、勐腊及勐海县,利用BGS-Trap进行伊蚊成蚊监测,捕获蚊种经形态学鉴定。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日捕获所有蚊虫进行分析。结果景洪市5 d研究期内,共布放20台BGS-trap,累计捕蚊240 h,捕获蚊虫26只,其中,埃及伊蚊雌性1只,白纹伊蚊8只(雌7只,雄1只),致倦库蚊17只(雌16只,雄1只)。勐腊、勐海县各放置BGS-trap 3台,捕蚊时间各108 h,均未捕到埃及伊蚊及白纹伊蚊。勐腊县捕获三带喙库蚊2只(雌雄各1只),勐海县捕获致倦库蚊2只(雌雄各1只)。结论 BGS-trap在此次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现场伊蚊成蚊监测中效果不理想,需在现场和实验室对该装置进行进一步媒介伊蚊成蚊监测效果评价工作。 刘小波 郭玉红 李金海 王君 周红宁 孟凤霞 陈然 任东升 来明月 刘起勇关键词:登革热 伊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