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3145)

作品数:12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付涌水熊华平戎霞黄珂黄杰庭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血液中心广州医科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肝炎
  • 8篇肝炎病毒
  • 8篇丙型
  • 8篇丙型肝炎
  • 8篇丙型肝炎病毒
  • 8篇病毒
  • 7篇献血
  • 4篇献血人群
  • 4篇献血者
  • 4篇基因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人类白细胞
  • 3篇无偿
  • 3篇无偿献血
  • 3篇细胞
  • 3篇抗原
  • 3篇白细胞
  • 2篇人类白细胞抗...
  • 2篇转归

机构

  • 12篇广州血液中心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付涌水
  • 11篇戎霞
  • 11篇熊华平
  • 10篇黄杰庭
  • 10篇黄珂
  • 9篇王敏
  • 9篇廖峭
  • 9篇许茹
  • 2篇郑优荣
  • 2篇陈锦艳
  • 2篇梁明月
  • 2篇陈秋宇
  • 1篇李仲平
  • 1篇贝春花
  • 1篇杜荣松
  • 1篇黄伯泉
  • 1篇梁浩坚
  • 1篇黎世杰
  • 1篇花文峰
  • 1篇郑英

传媒

  • 5篇中国输血杂志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度测序法在检测HCV不同基因型/亚型混合感染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将深度测序法用于HCV感染者中不同基因型/亚型混合感染的检测。方法 2例HCV RNA阳性血浆标本(标记为1和2号标本),以NS5B和E1编码区为目的基因,经RT-PCR扩增后做sanger核苷酸序列测定,对其做基因分型发现2个编码区的分型结果后,重复3次NS5B基因PCR扩增;合并3次PCR产物用Ion TorrentTM半导体测序仪做深度测序。获得的序列用Geneious软件的"The map to reference algorithm"和"De novo assembly"2种方法做序列分析和比对,并用Mega 5构建进化树。结果 sanger测序:1、2号标本NS5B基因分型均为1b,E1基因分型均为2a;深度测序:2个标本均为HCV 1b与2a混合感染,其中The map to reference algorithm(Geneious)方法显示,1号标本中1b占92.7%、2a占3.8%、没有比对到的序列(unused seq)占3.5%,2号标本相应为84.3%、5.4%,没有比对到的序列占10.3%;De novo assembly(Geneious)方法显示,1号标本中1b占96.3%、2a占3.7%,2号标本相应为94.1%、5.9%。结论深度测序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得HCV混合感染的不同基因型/亚型信息,De novo assembly(Geneious)分析HCV的深度测序数据更为精确和直观。
许茹黄杰庭王敏梁明月廖峭黄珂熊华平戎霞付涌水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型
机体自发清除丙型肝炎病毒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关联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了解中国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人群机体自发清除HCV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区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关联性。方法选择96名抗-HCV阳性并成功随访1年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自发清除组(HCV RNA阴性)和慢性感染组(HCV RNA阳性),采用Illumina MHC Mapping Panel试剂盒对两组人群进行MHC区域的SNPs检测,利用SPSS16.0分析软件、Matlab软件编程,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分层分析等方法对各SNP位点及性别、年龄因素与HCV清除与否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获得HCV自发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样本分别为19份和77份。两组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0,P=0.543),HCV自发清除组中女性感染者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χ2=17.668,P=2.63×10-5)。检测的1 293个SNPs中,rs2246626(χ2=10.777,P=0.001)、rs12386522(χ2=7.725,P=0.005)、rs2534679(χ2=7.522,P=0.006)和rs1264457(χ2=6.821,P=0.009)与HCV的自发清除显著相关。结论MHC区域共发现4个与HCV自发清除存在显著性关联的SNPs,女性发生HCV自发清除比例高于男性。该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机体自发清除HCV和MHC基因的关联奠定基础。
戎霞王敏黄杰庭黄珂许茹廖峭熊华平付涌水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单核苷酸多态性
广州地区HBV DNA^+/HBsAg^-献血者分子生物学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HBV DNA+/HBs Ag-献血者HBV基因型和S区"a"决定簇及主要亲水区(MHR)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阐明OBI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两种ELISA试剂和单人份核酸检测(NAT)平行检测的方法对广州市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采用巢式PCR对筛查出的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扩增,扩增成功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13例HBV DNA+/HBs Ag+献血者标本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分析"a"决定簇和主要亲水区(MHR)的置换位点和置换率。结果对筛查到的60例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巢式PCR扩增,有19例扩增成功,两组在基因型分布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MHR区氨基酸序列置换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决定簇氨基酸置换率没有统计学差异。19例实验组中变异比较多的位点为T126和Q129,分别为6和7次。实验组21号标本MHR出现6次变异,是置换率最高的一例。各组均未发现有基因缺失情况。结论 HBV DNA+/HBs Ag-献血者S基因MHR存在较大变异,MHR变异对OBI的影响可能大于"a"决定簇,T126和Q129变异可能成为现有引起OBI新的高突变率点。
王膗郑优荣熊华平黄伯泉杜荣松黄志建谢君谋李仲平梁浩坚付涌水
关键词:隐匿性HBV感染无偿献血
开展HBV和HCV核酸检测条件下献血者ALT筛查的意义探讨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开展HBV和HCV核酸检测条件下采供血机构筛查献血者ALT的意义。方法对2010-2014年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后,经4项双试剂ELISA检测和ALT检测,仅单项ALT阳性的20 963名献血者的HBV/HCV核酸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2年在中心献血的上述献血者603名,对其进行间隔时间至少为半年的随访,每次随访均进行ALT、全项血清学ELISA检测及HIV、HBV和HCV NAT检测。结果20 963名单纯ALT阳性献血者经HBV/HCV/HIV核酸鉴别试验检出5例HBV DNA阳性,检出率为0.2‰;分别按性别、年龄和献血时间比较其ALT不合格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3名单项ALT阳性献血者经随访未发现有献血者出现除ALT外其他检测项目呈反应性。结论在已经开展HBV及HCV NAT检测的地区,可以考虑取消对献血者进行ALT检测。对于尚未开展HCV或HBV NAT检测的地区,不宜简单取消献血者ALT的检测。
陈锦艳黄伯全黎世杰熊华平黄珂王敏许茹廖峭戎霞付涌水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ALT检测核酸检测
IL-28B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自然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自然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anger基因测序法检测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266名HCV感染者(107名自发清除者和159名慢性感染者)和97名健康献血者IL-28B rs12979860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并统计分析其在HCV感染者与健康献血者,HCV慢性感染者与健康献血者,HCV自发清除者与慢性感染者中的分布差异。结果:159名HCV慢性感染者,107名自发清除HCV者和97名健康献血者多表现为CC基因型,分别占83.6%、95.3%和86.6%,CT基因型分别占16.4%、4.7%和13.4%,未发现TT基因型。HCV感染者和健康献血者,HCV慢性感染者和健康献血者CC/CT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04,P=0.652;χ2=0.406,P=0.524),但在HCV慢性感染者和自发清除HCV者中CC/CT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4,P=0.004),自发清除组中CC基因型比率高于慢性感染组,自发清除组C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慢性感染组(χ2=7.949,P=0.005)。结论:在广州献血人群中,IL-28B rs12979860基因多态性与HCV的易感性不相关,但与HCV感染的自发清除相关,表现为C等位基因有利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自发清除。
陈秋宇熊华平许茹王敏廖峭黄珂黄杰庭戎霞付涌水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多态性
广州献血人群HLA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的关联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了解广州人群的HLA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的相关性,获得中国南方人群遗传背景下HCV感染相关的宿主免疫因素。方法本研究从广州无偿献血人群中随机抽取426例慢性HCV感染者和709名健康对照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BT高分辨分型技术对HLA-Ⅰ类(A和B)和Ⅱ类(DRB1)基因进行分型,分析比较2组研究对象间的HLA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获得HLA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CV感染的关联性。结果 HLA高分辨水平分析和FDR(False Discovery Rate)多重检验校正的结果显示,4条HLA-B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13∶02(P=0.009,OR=1.515)和B*15∶01(P=0.010,OR=1.561)在慢性HCV感染组的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可能与慢性HCV感染相关;而B*07∶05(P=0.001,OR=0.299)和B*15∶02(P=0.016,OR=0.778)则在健康对照组中频率更高,提示对HCV感染具有保护性。结论 4条HLA-B等位基因均是首次发现与HCV慢性感染相关,反映出以中国南方人群为遗传背景的宿主HLA基因在HCV感染中的独特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为HCV的防治以及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戎霞黄杰庭熊华平付涌水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多态性丙型肝炎病毒
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1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自发清除的相关性分析
2014年
目的 探讨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11(PPP1R11)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自发清除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于广州血液中心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中,血液样品HC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呈阳性的328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访结果中,HCV RNA检测结果呈阴性,但经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为HCV抗体呈阳性献血者纳入自发清除组(n=134);HCV RNA检测结果呈阳性献血者纳入慢性感染组(n=194).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PPP1 R11基因rs3807031位点基因型,分析其与HCV自发清除的相关性.结果 自发清除组献血者的平均年龄为(28.8±10.2)岁低于慢性感染组的(31.0±9.0)岁.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5,P=0.034).自发清除组中女性比例为35.8%,高于慢性感染组的21.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994,P=0.005). rs3807031的等位基因A和C在自发清除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30.6%和69.4%,在慢性感染组中则为22.4%和77.6%.两组献血者rs380703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38,P=0.02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OR=1.957,95%CI:1.118~3.224,P=0.008)和rs3807031基因型(OR=0.650,95%CI:0.450~0.973,P=0.021)是HCV自发清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PP1R11基因rs3807031位点基因型与HCV自发清除显著相关,可作为HCV感染自发清除的预测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机体自发清除HCV的机制及分子标志物提供了科学证据.
黄杰庭戎霞熊华平许茹王敏黄珂廖峭付涌水
关键词:肝炎病毒基因型
广州献血人群抗-HCV ELISA检测S/CO值与确证试验结果的相关性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研究广州献血人群抗-HCV ELISA检测试验S/CO值与确证试验(NAT和RIBA)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进口(Abbot或Ortho)和国产(科华)抗-HCV ELISA试剂对2009年2月~2012年4月广州血液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作抗-HCV检测,从中随机收集664份双试剂呈反应性的血浆标本进一步作确证试验;使用ROC曲线分析3种ELISA试剂的S/CO值与确证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3种ELISA试剂检测的S/CO值与确证试验结果具有相关性:以Youden指数最大时的S/CO值为最佳阈值,Abbot、Ortho及科华试剂分别为3.234、4.460和6.976,均可预测>95%的确证试验阳性结果。结论不同试剂具有各自的最佳S/CO阈值,可以通过S/CO值预测HCV感染确证试验的阳性结果。
张雪梅黄珂许茹熊华平黄杰庭王敏陈锦艳廖峭戎霞付涌水
关键词:抗-HCVRIBA
献血人群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了解广州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HCV治疗策略的制定、预后的评估及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献血人群中373例HCV感染者,分为两组:自发清除组(133例)和慢性感染者(240例),利用HLA-SBT方法对373份感染者进行HLA-Ⅱ类等位基因分型,用2检验分析每个HLA等位基因频率在自发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HCV自然转归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自发清除组与慢性感染组相比年龄较小[(28.2±9.9)岁vs(31.3±9.0)岁,t=-2.998,P=0.003],HCV自发清除组女性比例较高(34.6%vs 17.9%,2=13.090,P〈0.01)。DQB1*05:02(P=0.002,OR=0.411,95%CI=0.232~0.727)和DRB1*14:54(P=0.027,OR=0.350,95%CI=0.132~0.926)在慢性感染组中更为多见,DRB1*11:01在自发清除组较为常见(P=0.007,OR=2.169,95%CI=1.223~3.8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1,OR=1.035,95%CI=1.018~1.053)、性别(P〈0.01,OR=0.423,95%CI=0.297~0.603)和DQB1*05:02(P=0.016,OR=0.480,95%CI=0.264~0.873)、DRB1*11:01(P=0.016,OR=2.072,95%CI=1.142~3.758)等位基因是HCV感染自然转归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女性、较年轻的HCV感染者比较容易发生自发清除,携带DQB1*05:02等位基因的人群在感染HCV后更易发生慢性化,携带DRB1*11:01基因则容易发生自发清除。
付萍萍黄杰庭宋丹丹黄珂许茹廖峭单振刚梁明月戎霞付涌水王敏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无偿献血者自然转归
HLA-A*11:01-B*15:02单倍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呈负相关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HLA—I类基因单倍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的献血者426名和同时期献血的健康献血者709名作为实验对象,PCR—SBT法检测HLA-A、B位点等位基斟型.利用Helixtree软件计算HLA—A-B单倍型,保留频率〉1%的单倍型并对其在HCV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分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有22条频率〉1%的HLA-I类基因单倍型,5条单倍型在HCV感染组的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条单倍型在对照组的分布显著高于感染组,其中HLA-A*11:01-B*15:02在对照组和感染组的频率分别为8.04%和4.46%(P:0.019).OR=0.643,95%C10.430~0.962。其余几条低频率单倍型在感染组或对照组频数为0,无法计算OR值。结论:HLA-I类基因单倍型与HCV感染存在关联,其中HLA-A*11:01-B*15:02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呈负相关。
戎霞黄珂黄杰庭熊华平叶欣郑优荣花文峰汪传喜贝春花付涌水
关键词:人类白细胞抗原单倍型丙型肝炎病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